《论语》有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選择向“善”的教育,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教育是一种向“善”,它将我们的每一点积累,每一步前行,都朝着学生幸福和快乐的方向,并在沿途中,随时拥有和享受教育的快乐。使得自己的快乐有人分享,也使得我们能够分享到学生的快乐。善和恶并不都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古人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是一种文化、一种行为、一种修养,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教育向“善”就是帮助人发生“善”的改变,使人形成“善”之根和“善”之念。
教育是一种文化之“善”。“不学礼,无以立”。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把“尚礼”作为教育的第一步,这是对塑造学生和谐美好人格的追求。让学生学习礼仪规范,践行“孝、恭、敬、宽、和、信、敏、惠”等传统美德的内容,将文化因子植入学生的童年,成为他们永久的文化记忆,鼓舞他们向前。
教育是一种教学之“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想学、好学、乐学,说明学习与情感、态度、意志有密切的关系,唯有“乐学”才是最高的学习境界,才可以产生最大的学习内驱力。学校在秉承孔子教育思想中传承创新,一直把“乐学”境界作为不懈的教育教学追求,在趣学、知学、好学、乐学、志学境界中追求“乐学课堂”,让学生自主地学、快乐地学、有深度地学,让学生真正进入“我要学”“我乐学”的境界,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意志的砥砺,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审美的满足,学习的动力系统得到充分激活,学习成为一种生命的享受。
教育是一种课程之“善”。南师大郦波教授说,孔子是我国最早的课程专家,他设计了合适的课程。学校研究、继承孔子课程思想,进行了“游历”课程的研发。所谓“游历”,即为边游边学,亦为在游中学,在学中游,不仅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品格,而且寄托着我们深刻的期待:学习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乐的游学启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游历”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在过程中学习,实现课程向生活的回归,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游历”课程成了学生展示的平台,也成了夫子庙小学的生本课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教育的本真是一种“善”,向善是一种美德,向善教育需要走进生活,关注生命。需要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和社会性的综合发展。好教育是使人变“善”的教育,至好的教育就是“至善”的教育。
(孙红,南京市夫子庙小学,210001)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