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永
摘 要: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初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教育应有之义,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平台。就当前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中的常见问题困境和提升公共参与素养的必要性做了简要分析。立足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础之上,主要从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对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作出思考和对策。在课堂教学方面秉承“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灵活采用课堂情境创设、主题探究和活动教学方法,突出中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在课外主张通过加强基于公共参与的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从而进一步培育初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关键词:公共参与素养;情境创设;活动教学
“管”者官也,从“管理”到“治理”,突出了公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公民在国家、社会事务中作为主体的一员不可或缺的地位,意味着公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需要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然而,作为公民要想成功成为国家和社会治理主体,必然离不开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一定的公共参与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有序性,对于实现公共利益,增进公共福祉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要求我们的公民具备很高的参与素养,培养想参与、会参与的公民,提高公民的公共参与素养更加必要。
一、提升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初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教育应有之义,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平台。思想品德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实践,使其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教学,并巧妙地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思想品德课堂内外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公民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权利意识和利益意识越来越强,在公共生活中也逐渐活跃起来,其中不乏许多成功案例。例如,2011年广州16中的学生陈逸华为反对地铁一号线统一化翻新,分别到地铁东山口站和烈士陵园站举牌,收集市民签名,成功让各大媒体和市民关注地铁翻新工程,广州地铁公司数次回应,最终让地铁一号线保留了大量的广州地方文化特色。但与此同时一些公民公共参与的动机比较复杂,特别是中学生在利益的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方式上不够恰当,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提升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
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发现初中学生思品学科素养中公共参与素养比较低,而公共参与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为社会发展有所作为的思想认识。本文就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提出相应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并改进公共参与社会实践的效率和深度,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和精神,从而实现知行合一,提高公共参与素养。事实证明,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外研究性学习对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代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中的常见问题
高中政治公布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理性精神、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虽未公布,但对初中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也体现落实到《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公共参与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在公共参与培育中,应该突出责任教育,让学生学会担当,学会勇于和善于承担责任。
根据国内多位学者对“公共参与”“素养”的研究分析,结合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公共参与素养”的内涵可概括为:公民习得的通过合法途径与方式参与公共事务,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公共活动以及公共决策的态度、知识和能力。因而,公共参与素养应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即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知识和公共参与能力。我们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也应从意识态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着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公共参与的意识,也具备一定的公共参与知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生公共参与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初见端倪。中学生在公共参与中,一些中学生缺乏公共参与的常识,同时也暴露出情绪化、无序化等问题。
(一)初中学生公共参与常识缺乏
基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生活常识了解还不够。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的教学中,在“走进社会生活”内容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讨论:关注社区治理,关心国家发展,为此我们中学生需要做些什么?问题1:我校旁边的垃圾箱、河流、工厂偷排废气废水,臭气熏天,夏天更厉害,你有什么好主意呢?问题2:你家附近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在人行道,行人都走不了;很多共享单车被破坏等情况,你能做些什么呢?学生对于公民的知情权、建议权认可度很高,对于公共参与要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等原则较为认同。然而对于进行公共参与的一些生活常识却知之甚少。大多数学生都不能答出区长热线、区环保局电话以及镇街城管局的联系方式。
(二)公共参与过程中了解和表达渠道局限,参与的公共性不足
在八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发现在讲《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权力机关》以及《国家行政机关》这些内容时,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去关注时事,对社区、政府的工作关注不够。而不少学生主要是出于“考试需要”去关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当前通过手机、网络成了初中学生获取公共信息以及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而传统的信访、联系人大代表、新闻媒体、参加听证会等制度化参与渠道基本是不清楚的。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初中生了解公共信息和反映问题的方式较为单一。另外,在教学中还发现初中学生就算去关注社区和社会热点问题,如果跟自身利益关系不密切,没有损害自身利益,只是影响他人利益,都会显得比较冷漠。由此可见,初中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动机、利益诉求缺乏一定的公共性。
(三)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要求与现实教学的矛盾
培养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教育应有之义,思想政治课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平台。当下某些学校在教育中充斥着极端功利化的追求,教育的工具化依旧明显,课堂教学依旧没有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着学生的义务本位,导致公民知识和公共参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造成了学生对公共生活的疏离。当前的义务教育必须要面对中考升学的压力,公共参与素养的提升仍大多停留在课标要求上,没有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重视,更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也未促成学生外化于行。
三、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
长期以来,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一直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两种基本形态。思想品德学科是向初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要创设情境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公共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来促进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要提升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一个又一个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主题或项目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己的品格。就培养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而言,无论是现实教学中的因素还是新课程下学生、社会多元需求的牵引因素,都要求我们必须要摆脱对传统路径的依赖,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策略
1.以情境创设激活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迁移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把教学中“合理的情境设计”与“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结合起来是教育发展所需。公共参与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景的能力和品格。因此,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以情境创设激活课堂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核心教学专业素养。
在培养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中运用情境创设激活课堂的策略,首先,通过选取典型的案例,创设情境再现事件,可以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发展;第二,在情境中通过设置有梯度、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通过问题串联起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第三,在分析问题、寻求对策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去,把理论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第四,在有效的情境创设下,学生围绕问题无论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学习,都是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体现。因此,相比起讲授法等其他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激活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情境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主体的参与性。情境创设激活课堂的教学正是思想品德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回归生活、开展主体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为例,在“政治权利和自由”内容中,学生学习了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所以,在本节学习中,笔者创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选举课堂”,我国实行的是民主选举制度,每个人都有选举的权利和成为人大代表的权利,在这节课中,学生推举了班上威望比较高的几名学生,同时对我提出的几个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如何有效地治理雾霾”“如何为中学生减负”“行人闯红灯该不该罚”等议题,学生都热情高涨,参与度很高,并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课堂的情境中提高了自己的公共参与意识,并意识到公共参与的乐趣和意义。
从策略使用对存在问题解决的成效来分析,以情境创设激活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迁移的课堂教学策略,有效解决了本文提到的当前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要求与现实教学的矛盾”问题,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时间效益。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加强了学生个人与公共生活的密切联系,避免了公民知识与公共参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从而让公共参与素养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促进学生外化于行。
2.深挖教材“拓展空间”环节,促进公共参与素养的提升
道德与法治在每一框题的内容上设置了“拓展空间”环节,这一环节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在逻辑上来看是让学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②让课堂延展到真实的生活,关注学生现场的情感体验与生成;③尊重真实的教学状态,生成观点,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
“拓展空间”环节在课堂上的处理可以多采用活动式教学法,通过活动将学科知识和热点话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活动教学作为对学生公共参与的训练,能够带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感和成功体验,对于学生的能力与认知的提高以及观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公民。诚然,课堂中的活动教学需要有充足的前期准备和时间安排,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时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热点。综上所述,“拓展空间”环节引导学生形成担当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个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在备课和处理教材时要基于学生生活,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在有效开发处理这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提升。
笔者曾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第二框《服务社会》的“拓展空间”为例,结合十九大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时政热点问题,布置学生制订关于服务社会环保调查的微公益实践活动方案,提升公共参与素养。依据课标拟定了探究的主题和目标后,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就某个环保内容设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一方面了解学生在环保方面的知识,学生也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起点,提出或生成问题。也有一些是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调查表,通过生活观察、实地调查等途径对所在社区(乡村)的环境状况作开展,然后选择某一个环境、资源问题作为探究点。前面活动的准备已经让学生了解环境、资源方面的情况,小组与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查等方式也提出或生成了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我会在课堂上展示各个小组调查发现的问题,开展小组生生互动讨论或者师生互动质疑,让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通过展示学生的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描述我国的资源、环境国情和资源、环境问题的表达能力。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既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学生从中提升的素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展示和讨论中更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在日常生活逐步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课堂教学中的主题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思,如写活动的心得体会、撰写调查报告、小提案、小论文等。通过反思来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在这个主题的探究活动后,有的学生就撰写了《别让垃圾脏了城市的“脸》《有一种节约叫“光盘行动”》等政治小论文,有的写了心得体会或小提案递交给政府有关部门。
從深挖教材“拓展空间”的策略对存在问题解决的成效来分析,有效解决了本文提到的当前初中学生“公共参与常识缺乏、公共参与过程中了解和表达渠道局限、参与的公共性不足”的问题。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学生就某个环保内容设计问卷调查,了解环保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出或生成问题制订调查表;通过生活观察、实地调查等途径对所在社区(乡村)的环境状况作开展,然后选择某一个环境、资源问题作为探究点,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小提案、小论文。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在参与中开拓了视野,逐渐掌握了公共参与的一些生活常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拓展空间”环节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开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广大教师只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让学生在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氛围中主动探究,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彰显出道德与法治的生命活力!
(二)课外提升公共参与素养策略
基于公共参与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探索热情,而且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把学科知识拓展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曾参与指导学生开展了调查《五类车对广州市番禺区××镇交通状况影响,探究城乡结合部对五类车整治方案研究报告》,根据广州市区禁摩已整整16年,我区采取了《广州市整治道路交通秩序专项行动考评办法》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区各镇街进行全面整治五类车。整治五类车不是简单取缔某种交通工具,这必然在公共交通、出行安全、社会治安、城市就业、生活方式等众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公共交通配套方面,城乡结合部远远落后于市区,交通现状与市区有根本的区别,在城乡结合部整治五类车理应有相应的措施。鉴于城乡结合部的历史特殊性和广州市全面整治五类车的紧迫性,学生对城乡结合部(以我镇)内交通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并对问题存在的根源,结合全面整治五类车如何解决我镇发展中交通问题提出建议。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考察、问卷、采访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可行对策,可以说是对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有益探索。
从策略使用对存在问题解决的成效来分析,基于公共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有效解决了本文提到的当前初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要求与现实教学矛盾”的问题,通过获取各类丰富的实践成果来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方面,强化学生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对公民意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和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从而培育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陈友芳.情境设计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
[2]龚俊波.以情境激活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