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卫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互动的过程,此过程中,语言是最主要的传递载体,于是学生的“听”就成为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听被称为倾听,倾听受学生学习心理规律支配. 数学课堂上的倾听要求学生听得进、听得懂、输得出,满足这三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倾听能力
听,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技能,听是通过听觉通道输入信息,进而通过思维加工以形成新的认识,因此听是课堂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的视界里,听又不只是简单的听觉信息输入,其还包括学生对听觉信息的加工与输出,于是有人提出了“倾听”一词,并将倾听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品质培育的重要对象.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尤其需要倾听,因为数学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所加工的对象是“数”与“形”,这些都是非常抽象的. 即使当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情境的创设,强调生活元素的引入与加工,但最终回避不了思维对象非常抽象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认真倾听,才能保证输入的信息是准确的、可加工的. 于是对于教师而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有效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这里,笔者试从教学经验与相关的学习心理理论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阐述.
听得进,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
经验表明,当教师跟学生强调“认真听”的时候,学生常会表现出“认真的样子”(教师常用的描述学生听的状态的语言),但听的效果就是不好. 这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到所听的内容上,甚至是没有参与到所听到的内容中来的缘故. 因此在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时候,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学生注意力的参与与集中.
这一步的倾听能力培养,通常应选择学生容易建构的知识为素材,因为在这样的知识教学中,学生会经历集中注意力的过程,以培养倾听能力本身. 以“轴对称”这一知识的教学为例,实际教学中,轴对称的图形很容易提供,学生头脑中关于轴对称的素材也比较多,这意味着表象加工这一块没有多大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建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对称点等概念就没有太大的挑战. 待学生成功地建构了这些概念之后,笔者做了一个工作,那就是让学生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对称点等概念?
这是一个带有反思性质的问题,学生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之下会去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生回忆的同时教师加以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因为将生活中轴对称的素材都提取出来了,且对这些图形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折叠后能够完全重合;而在思考如何折叠才能重合时,自然又发现了对称轴的重要性;在分析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发现只有对应点才能重合,我们把它叫作对称点……(这一段根据学生的表述整理)而笔者给予的指导则是:要想真正学懂一个数学概念,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大家要对自己所研究的对象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对接收到的任何一个信息都给予重视,这个信息主要是教师讲给你们听的,因此学会倾听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前提.
事实证明,基于学生成功的学习经历,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提醒通常是有效的. 因为学生刚刚经历了成功的数学知识学习,内心的成就感可以驱动他们更好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因此,当教师将重心放在课堂上的倾听这一话题上时,学生就容易接纳了,倾听能力的培养也就有了基础. 其实,这里还隐藏着同样的规律,那就是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会让他们有较高的注意力,这本身就容易让学生处于倾听的状态.
听得懂,要求思维有效加工
听,未必能听懂,这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遭遇的另一个挑战,同时这也是学生比较苦恼的地方.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课上根本听不懂;二是误认为自己听懂了,但事实上并无法将所听到的知识运用于问题解决. 因此,倾听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有思维加工参与的听,才是有效的听,才是倾听的较好状态”.
分析听却听不懂的学习心理,笔者几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学生的听完全处于被动的、单向输入的状态,他们无法将自己听到的内容与大脑中的原有内容发生有效作用,而这本来应当是学习中最重要的思维活动. 即只有当学生的思维能够加工听觉输入的信息时,才能让学生真正基于倾听而实现高效学习.
若干年前,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教学中,笔者曾专门注意研究学生的倾听状态,结果发现部分学生对“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理解都是存在问题的,有些学生在草稿纸上所作的垂直平分线居然是垂线自身被等分了. 虽然说这是极端个例,但反映出学生听的时候心不在焉的状态,反映了思维加工的低效. 笔者当时在课堂上的补救措施,是即时让学生用教棒在黑板上画好的线段上模拟“垂直平分”,确保垂直平分表象的构建. 这一步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数学实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保证补救过程中所讲的内容学生能够有效地听进去.
更多的时候,笔者会通过强化注意的手段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参与,然后引导学生加工自己听觉通道输入的信息. 这一努力与上一步的结合还是有效果的,如现在笔者在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这一内容的时候,特别喜欢组织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小组的学生会尽心交流——合作学习需要让学生感觉到心理安全,然后他们就能够畅所欲言. 只要学生畅所欲言,那每一个学生就都有了倾听的机会,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所谓倾听,就是要听全同学的发言,要听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要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所理解的对方的意思表述出来,然后向对方求证是不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引导是非常有用的,如果说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具体的载体的话,那这种逻辑就是重要的载体. 笔者曾经参与到一个小组的讨论中,听一个学生说:一个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因为判断这一点,需要在大脑中将原有线段和垂直平分线构成一对全等三角形,只要大脑里有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那这类问题其实是很好证明的. 另一个学生紧跟着就说:你说慢点,让我想想. 你是不是说我们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的时候,大脑里不仅要有线段和垂直平分线,还要有垂直平分线两边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它们是全等的,所以才有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出来,是吗?当得到对方的肯定之后,这个学生忽然大声叫道:那反过来证明就简单了,因为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必然也能够构建一对全等三角形,那这些点肯定就在垂直平分线上了……
在这样的交流中,笔者看到的是学生的高效对话,而高效对话也意味着高效“听话”,就意味着倾听真正发生了.
输得出,有效评价倾听能力
倾听能力的培养不能是孤立的,因为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倾听,在小组合作中倾听,本质上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中有不俗的表现. 可以肯定地讲,如果在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时候,能够从倾听结果的评价上发力,是可以取得较好效果的.
在上面一点的例子中,笔者在观察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就是根据学生的发言去判断其倾听效果,进而反推他们的倾听状态. 我们认为,学生认真倾听,也许会收获不少的默会知识,这些知识不一定可以有效表达出来,但反过来,如果学生能够有效表达的话,即“输得出”的话,那就一定是经历了良好倾听过程的. 当然,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需要教师有倾听学生的习惯,当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时候,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对学生问题的理解,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个意思,也是倾听能力培养的重要细节.
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必须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一点. 由于学生的学习长时间处于听的状态,因此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够对自己的倾听状态做出实时的判断. 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常常跟学生强调的一点就是:听了之后,不是内心感觉懂就行了,判断懂不懂的依据是看自己能否说出来、做出来. 如听教师讲一个数学概念,懂与不懂的标准不是能否说出这个概论,也不是能否把这个数学概念的定义背诵出来,而是看自己能否基于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如果不能让自己做到这一点,那就两两合作,一个学生说给另一个学生听,能把對方说明白了,就说明刚才的听讲是有效的.
从这个角度讲,倾听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学习品质的培养,只有学生具有了认真倾听的学习品质,其学习才是高效的. 尤其是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只有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自己处于高效倾听的状态,才能让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处于良性循环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