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018-09-29 09:36刘世界
经营者 2018年14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摘 要 本文对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促进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模式

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个新的亮点。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这种人才并非只是懂技能、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应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职业人”。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2005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6年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任务涉及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内容、师资队伍、基地建设、质量控制、辐射能力等方方面面,但笔者认为,其根本目的是要为构建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较为系统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带动专业的调整、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我院要实施教学改革就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高职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首要是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根据河南地方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实际,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我们以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整合设立专业群,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以特定就业岗位的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据此构建准订单式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群是市场需求变化与高职学院内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构建专业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基于这种思路形成的专业结构体系,与过去的专业设置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专业群内共享公共技术平台(包括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公共技术平台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学建设和规范管理;专业群内设置的专业方向,依据特定就业岗位的变化和市场需求而灵活设置,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教学模式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与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教学计划将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但又需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的过程之中。学分制、弹性学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建立“双证书教育”的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体系。我们要建立“双证教育”的课程体系,即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所需基本职业素质,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特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构建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模块。二是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单项(单元)知识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形成一组公共技术平台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按照同样的原理方法,形成各专业方向的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

三、开发突出高职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大关键环节。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核心环节。抓好课改,第一,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第二,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学生学习特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度的“三度”原则,抓好课程改革与建设。第三,解构学科体系、重构行动体系课程模式。创新以项目、产品、案例、任务、设备等为载体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构建符合职教特点和规律的课程体系,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打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也是以往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要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校内的实训基地按工厂模式办,校内的工厂按实训基地办,给参加实训的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学到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简单地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一种教学工厂。

其次,要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实施《商丘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毕业顶岗实习手册》和建立网络管理平台。

五、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課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温家宝曾经一针见血、十分形象地指出我们教育当中的一个突出的弱点或缺点,就是动脑的不会动手,动手的不会动脑;教动脑的不会教动手,教动手的不会教动脑。

根据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我们在学院的定编、教学人员的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给予政策倾斜,明确在专业系部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定位,建立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制度,下达教学人员定编的兼职教师比例,专业及对应专业群中必须达到专兼教师比例为1∶1的要求等。这些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将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六、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与课程质量标准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们在示范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中,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他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在重点建设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中,建立反映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质量标准。

我们力争通过上述规范(标准)的建设与落实,使学院真正具有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固化为具有产品特征的操作规程,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也为专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示范。

七、结语

“校企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唱戏”必将催开高职教育之花。

(作者单位为商丘工学院)

[作者简介:刘世界,男,商丘工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