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证意识下的史料选用对策

2018-09-27 09:02骆增翼
关键词:历史教学

骆增翼

摘 要:以史料为载体的史证意识逐渐成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与抓手。史料选用要关注细节性史料,重视故事性史料,精准选用史料,用足手头史料,让史料真正成为史证意识培养的载体。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证意识;史料选用

在当前历史教育改革中,“史证意识”成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史证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必要的史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史料史之细胞,史料不全或不准确,则无复史可言”[1]。傅斯年先生也认为“史学即史料学”[2]。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就史证意识观照下的史料选择作一探讨。

一、以史料为载体的史证意识不断增强

历史是“进行任何思考时必备的参照,是不可或缺的视角”[3]8。而历史教育是实现历史这一功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让历史教育胜任如此之责任与使命,历史教学就不应仅仅满足于按时间顺序罗列史实,而是“立足史实,依据材料指向整体上的理解”[3]12。理解的过程“是用来回答处在当前社会的眼光所观照下的关于过去的问题”[3]18。理解的过程需要立足点、方法、材料来链接现在与过去,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以史料为载体的考证过程,需要历史学习参与者具有强烈的证据意识,因为材料或久远模糊,或良莠不分,或深藏不露 。正如胡适所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英国学者伯里所说“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历史学求真、求实的过程使得史证意识成为历史学的首要意识,具体过程表现为: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以歷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历史教学也离不开史证意识的培养,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4]。历史教学中的史证意识,是指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论来还原历史真相,进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5]。史证意识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一线历史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丰富的史料(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得出历史结论和认识,从而促使师生的史证意识得到不断提升。

二、提升史料选用效益的对策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史料的选择受历史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课程安排、时间、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就此提几点教学建议。

(一)关注细节性史料

关注细节性史料,旨在加深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相关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了解和理解。如在讲授“秦的统一和创建中央集权制度”时,不得不谈到秦始皇,如学生对这个人不感兴趣,对他做的事一般也不太会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使用了“秦始皇”的想象图,以及李白、尉缭对秦始皇的评价的细节性史料,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秦始皇。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材料二:

尉缭说:“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豺声。”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对秦始皇形象的描述:“峰准”就是马鞍鼻,“挚鸟膺”就是现代医学的“鸡胸”,“豺声”表明气管有问题。这样学生会认识到,原来秦始皇既是一位为中国历史做出重要贡献的“千古一帝”,也是一个身体方面有很多“缺陷”的普通人。

讲到美国内战时提到林肯,呈现以下史料。

22岁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24岁生意再次失败;25岁当选州议员。26岁情人去世;27岁精神崩溃。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7岁当选国会议员。39岁竞选国会议员连任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选美国总统。

——戴尔·卡耐基《林肯传》

学生阅读完这段材料后,及时引导归纳:就是这样一个“失败”几乎伴随一生的人当选为美国总统却挽救了美国,避免了国家走向分裂。

讲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影响时呈现以下史料。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从这段材料中,学生能够全面、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经济危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大,进而加深对经济危机影响的认识。

(二)重视故事性史料

重视故事性史料,旨在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体悟历史学习带来的现实意义。

如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时,选取林则徐选婿的故事,感受林则徐敢于禁烟的品质。

林则徐选婿标准“好学、实干、亲民是必要的,勤俭、廉洁、情趣健康必不可少,顾全大局、老成持重十分重要”……一个房间还亮着灯。林则徐见是年轻的沈葆桢,问:“今天是除夕,你怎么还在这里?”沈葆桢毕恭毕敬地回答:“公务未毕,不敢回家。”林则徐忽然说:“我有一份奏章,今天必须誊发,你帮我誊完再走吧。”直到三更时分,沈葆桢才把长达数千言的奏章誊抄完毕,送到林则徐的书房。林则徐看了几眼,不满地说:“字迹草率,重抄。”沈葆桢却没想到要重抄,他一声不吭地退了出去。

天亮时分,巡抚府的属吏纷纷前来贺岁。林则徐向来宾把昨晚的事介绍了一遍,说:“公务未毕不回家过年,说明他能坚守岗位;字迹端正,墨色浓淡一致,说明他性格平和;遇冤不怒,顾全大局,说明他少年持重;奏章原稿上有明显的错字,誊抄两遍,都改正过来,说明他既尊敬上级,又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6]

(三)精准选用史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为了体现对史料的重视,通过PPT呈现了文字、图片、实物图片、纪录片等多种史料,反正能用的都用了。其实没必要,一方面没时间,另一方面也冲淡了教学主题。对此,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用一定要精准、有效。比如,讲到《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时,《独立宣言》相关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但是,仅仅使用教材上的文字进行说明,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等抽象的政治概念,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充分利用《独立宣言》的一张插图(图1),则可收到

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解读这幅图的:这幅油画现珍藏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是美国独立10周年时,美国著名画家约翰·杜鲁布尔创作的,再现了当时起草《独立宣言》委员会向大陆会议主席汇报工作的场景。从整体上看,墙上挂的是十三州联合旗,会议代表们神色凝重,他们或站或坐,或交头接耳在讨论什么,或眉头紧锁在深思着什么,可以看出代表们对这个宣言非常重视,说明《独立宣言》对于当时的北美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件,这个宣言一旦公布,必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也表明北美人民是团结的,他们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要求在立场上是一致的。会议代表们身着当时西欧流行的服饰,说明西欧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对北美有一定影响。画面突出了几位代表,从左到右,第一位右手掐腰的矮胖者是亚当斯(第二任总统);第四位身材魁梧者是杰斐逊(《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第三任总统),他的表情严肃而执着;第五位老年睿智者是富兰克林,他面露喜色,似乎对《独立宣言》十分满意;面对着杰斐逊等人而坐的是大陆会议主席汉考克,他泰然处之,欣赏而充满信心。

可以看出,通过对精选史料的全面解读,突破抽象概念,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独立宣言》签署的时代背景以及所反映的主要思想内涵。

(四)用足手头史料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学术性方面的要求远远低于高中,历史教师在史料选择方面,重点是用好、用足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相关史料,辅之以其他精选史料。特别重视教材上提供的史料,包括图片和文字史料,这些史料往往是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的抓手,更是命题者命题的重要材料来源。如需用文言文史料,要注意简洁、精选、标注适当的解释。如果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史料,可以选择这样一些书目作为参考,与中国古代史有关的《资治通鉴》《史记》等史学经典,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近代中国史纲》《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权威著作,与世界史有关的《全球通史》《世界史纲》《大国崛起》等著作。这些书目是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备的参考书目,也是史料获取的重要来源。

当然,对史料的选择,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例如,如何引导学生从史料的阅读中得出新的历史认识?如何引导运用不同的史料从多角度审视历史?如何在中学不同学段逐渐强化史证意识及其对史料复杂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当前历史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48.

[2]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3]安托万·普罗斯特.历史学十二讲[M].王春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6.

[5]徐金超.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10):29-33.

[6]张奉连.林则徐选婿[J].档案时空,2011(3):44.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