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鑫
摘 要: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培养学生准确说话、规范书写、自觉检验、质疑敢问、动手操作这五个方面的学习习惯,做到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养成教育;学习习惯;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在如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而低年级是关键阶段,学生可塑性强,容易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在数学方面,若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有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促进智力的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需要极大的耐心,在这个时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及时矫正不良习惯。在充分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反复训练,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逐步形成良好习惯。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的体会,笔者认为应培养以下的学习习惯。
一、准确说话,有序思考
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其语言的准确性。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可加深理解知识,并促进思维的发展。由此看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扎实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来看图说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有意识地把话说通顺,说准确。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语言贫乏。说话支支吾吾,往往一些想法难以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师要给予理解,为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该鼓励他们多说,可以个人说,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还可以小组内部讨论。要求學生想好再说,声音响亮,语句完整。同时,教师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示范,让孩子便于模仿,反复地操练。让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然后把思考的过程准确、连贯地说出来。例如,在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时,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全面地看情境图,先发生了什么情况,又发生了什么情况,最后怎么样了。让学生根据图中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学会说话。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多少人?这样,学生了解到“原来有3人在浇花”和“又来了2人”是条件,“一共有多少人”是问题,是要求的。指导学生复述图意的同时,不仅让学生初步知道加法的意义,还要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乐于开口,引导他们养成准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也会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规范书写,反复强化
书写的规范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阶段是规范学生书写习惯的黄金时期。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书写是学生的基本功,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思维的条理性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低年级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静不下心,容易分神,书写很随意,有时0~9的数字漏抄、错抄;有时涂涂改改,字迹模糊;有时书写内容布局拥挤,格式混乱。这些导致学生审题不清,一错再错,成绩不稳定。
培养学生良好书写的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用大方美观的板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要求与儿歌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方法。利用榜样的力量,对书写整洁的同学及时表扬。鞭策书写潦草的学生,引导他们共同进步,定期展览部分优秀作业,让所有学生向目标努力,逐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而且教师应对数字和运算符号的书写、作业的格式有所规定,比如要一笔一画地写字,书写做到美观、不潦草、不涂抹;做题要写序号;划线要用尺;每做一题空一行,每次作业之间隔三行;“答”字写在左边小格内,把答句写完整;符号和算式不要抄错,下笔要准确,布局要合理。教师需要有耐心,不断地督促,把好书写关,让学生经历长期反复的强化训练,达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自觉检验,提高意识
小学生在计算、解题的时候难免出错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作业本或试卷发下来,部分学生看完,懊悔不已,“哎呀,这题我会做的,数字抄错了”“我太粗心了,又算错了”……产生这种马虎的现象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重视检验,能够及时发现错误,是确保正确答题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养成严谨负责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当从低年级开始抓起,培养他们在做题后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提高题目的正确率。
低年级的学生普遍缺乏检验的意识,做完题目就感觉大功告成了,即使有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要求去检查,也就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达到验算的效果。这是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弱,对他们来说检验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耐心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检验方法,提倡边做边检查,争取一次做对。比如,有无抄错数字,运算符号是否看错,单位名称有没有漏写等。通过教师的督促和鼓励,要求学生每做一题都要“回头看”,长时间坚持下去,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唤起内在的意识,从而最终养成自觉检查、仔细验算的好习惯。
四、质疑敢问,主动学习
常言道,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质疑是思考的开始,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考中探求知识。例如,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面的整时后,教材中出示了两幅情境图。很多学生在观察钟面后,产生了疑问,都是10时,怎么有的人在上课,有的人却在睡觉呢?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解释一下,一天有几个10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图中的10时,一个是上午10时,另一个是晚上10时,进而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达一天的时刻。
培养学生质疑敢问的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的学生童真可爱,在数学学习上难免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着重引导他们从模仿开始,学会从哪儿找问题。通过“你有什么疑惑呢?”“你能提出不同的想法吗?”“你还想到什么?”等诱导的语句,鼓励学生敢想敢问,给他们创造思考的空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五、动手操作,手脑结合
众所周知,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其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动手操作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有时胜过教师一遍遍地讲解。学生能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下,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拼一拼,提出“你能拼出什么图形?”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了拼图,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有的拼出了一个大三角形,有的拼出了一个长方形。还有的拼出了一个不认识的图形。教师顺势进行介绍,这种不认识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认一认、记一记它的样子。之后,再要求学生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议一议,使学生对这种图形的特点一目了然。多次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平行四边形表象。
目前,小学生都配备了与数学教材同步的学具盒,解决了一些教学内容需要动手操作的难题。学生可以更便捷地参与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成为新知的“建构者”。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好动,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学具操作的机会,通过摸一摸、摆一摆、分一分、量一量、折一折等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抽象。在开展操作活动时,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调控,比如要听清要求和步骤;同学或教师讲解时,要停下手头的操作,细心听讲;操作结束后,学具要迅速收好,不得再动。这样做是防止学生过于兴奋,浪费有限的时间,造成纪律失控。只有学生操作顺序正确,才表示他们的思维是清晰有序的。去除形式上的表面化,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能养成手脑结合,主动操作的良好习惯。
总之,以上提及的几种学习习惯之间是相互依存的,都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基本保证。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反复、不断内化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低年级学生高度负责,从细节着手,有意识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导之以行,培养他们的多种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只有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生根发芽,学生才会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