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都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文采取课堂探究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经过理性的思考和主动探究,提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 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
一、小组合作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只起“主导” “导演”作用。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二、小组的建设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性别等将学生分组,这样有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小组划分时坚持了三个原则,一是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二是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三是势学科与弱势学科要结合好。因此在小组构建中,结合班级学生实际人数,以 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A类学生称做尖子生,B类学生称做优秀生,C类学生称做待优生,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和A教C的目的;四是座位的安排要合理。我们座位的排布是A类尖子生居中,B类优秀生和C类待优生在两边,这样尖子生与尖子生可以随时交流,优秀生与待优生同学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三、组内分工
(一)组长。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主抓全面工作,对组员的学习、行为、思想等进行监督、督促和指导。包括随时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联系,在同学和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作用。在其带领下,阶段性的对组规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
(二)生活委员。负责整个小组课前准备情况,要起到提醒、督促作用。提醒组员及时就位、摆放好学习用品、清理好桌面、等待上课,做好作业收交和分发,与组员及时进行思想沟通,当好本小组“德育主任”的工作。
(三)文明监督员。关注组员状态、负责本小组的课堂纪律维护,在不影响本人听课质量的情况下对于上课出现的说话、嬉笑、打闹、递纸条等现象要及时制止,并且做好本组抄作业现象的制止和其他小组抄作业现象的监督、报告工作。
四、小组合作的基本规则
(一)学生活动规则
1.学生必须遵守班级规则和组内规则,如果不遵守规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在上课堂不积极发言的学生发警告单。
2.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保证组内成员听清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全班声音。
3.学生要学会倾听。倾听中学会尊重他人,避免三心二意,东张西望,随意谈话等不良行为。
4.组内帮扶师徒结对。一是建立帮扶接对子以学科互补、自愿的原则。二是帮扶并不是“包办”,要求帮扶的同学要把好脉。三是师徒的成绩捆绑评价,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评选出师徒结对的“黄金搭档”,并给与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二)教师转变角色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可以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评价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五、小组的评价和考核
1.课堂评价。主要是老师针对小组成员在上课中的表现,做好及时点评,真正做到全面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并在每节课结束时,针对各小组的聽课状态和合作讨论情况做简单、精辟的总结和评价。课堂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受到表扬的小组,在课下主动向秘书长汇报,以便做好加分统计。
2.课下评价。每节课统计,每天评比,每周小结,每月总结。全班每周评选一次,设立专栏,进行公示,每评比选出最佳小组,最佳“黄金搭档”;同样累计参选每月的文明称号的评选,每月进行一次大的评比、表彰、奖励设定各种荣誉称号(优秀秘书长、优秀组长、优秀行政组长、最佳讲师、优秀生活委员、优秀文明监督员、最佳工程师),并采取多种形式奖励。
3.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教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在学生小组合作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奖励与惩罚是教师常用的两种方法。因此正确的应用奖励和惩罚,才能真正具有意义和效果。各小组学生群策群力、自行收集符合学生实际、激励学生进步的奖励和惩罚的办法。教师统一对所有的奖励和惩罚的方式进行编号,并让学生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奖励和惩罚的办法,尤其要慎用惩罚的方式,惩罚要温和要适度要明理。总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得出采用抽签的方式,能让学生在接受奖励和惩罚时变得更有趣,特别是在接受惩罚时,能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使惩罚变相的成为激励学生的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