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简入繁 由博返约
——浅谈历史问答题的思维训练

2018-09-15 08:55:14福建省福安市城北中学刘琼惠
学苑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问答题论点答题

福建省福安市城北中学 刘琼惠

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聚合与发散能力是学生把握课文的框架结构,拓展历史问答题的答题思路的根本所在。历史问答题通常分为一般性的问答题与给材料性的问答题,学生在接触到具体的设问时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审题不明确,实际上是由于学生没有能够从繁杂的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取舍,是平时解题思维没有经过科学的训练。善于归纳与分析历史问题,解题过程中思维能够聚合又能够发散,自然在答题中就“水到渠成”。

历史问答题思维的聚合与发散是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所谓的聚合思维是从众多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中归纳出一般的历史特征或规律;发散思维是指用一般的历史规律去分析,衡量,发现具体的历史现象。思维发散更为繁杂,可以是正向发散、逆向发散,也可以是类比发散或矛盾发散。以下仅以中国古代史上的西部开发为例。

首先谈谈对学生思维聚合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列出有关的史实,学生会这样列出以下内容:①政治上:秦朝筑长城御匈奴;两汉张骞、班超经营西域;西汉政府在四川南部、云贵一带设郡县;三国时期诸葛亮开发西南地区与西南少数民族改善关系;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隋唐时期西部少数民族的首领接受中央政府的册封等等。②经济上:两汉时期,中原的铸铁、凿井技术传到西域西南越族地区;三国诸葛亮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将蔬菜种子带到西藏地区等等。③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略)。学生给出的材料是感性的、零散的。高考问答题的答案要求是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简意赅,关键在于有论点、有论据、有条理性、有中心。针对学生所列的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①政治上,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有战有和,但是民族友好关系始终是历史的主流。②经济上,少数民族不断吸收汉族的先进的生产力,从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农业文明。③外交上,西部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抵御外敌,发展对外关系,捍卫主权。得到的认识: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由各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缔造的。②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恩格斯。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从看似毫无联系的历史事件中归纳出一般性的历史规律。

其次,谈谈思维的发散。以“西部开发”为例,第一步要找准思维的“切入点”,“西部大开发”属于历史事件,以历史事件包含的要素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影响、评价等。第二步以“子’’问题(即“时间”、“地点”、“人物”……)再发散思维:①时间:战国……秦汉……隋唐……②地区:新疆……,西藏……,陕西……这里已经是思维的二级发散,以此类推三级发散、四级发散等等,可以给学生列出这样的示意图:

注:①本表实线箭号所指每一个箭号则代表思维发散的一个级;②虚线箭号所指每一个箭号则代表思维聚合的一个级;③所有的“级”都可以“直推”或者“倒推”,直推是知道论点寻找论据证明论点,倒推是掌握论据归纳论点。通过这样简单明了的示意图进行说明与训练使学生在解题时真正做到了“得心应手”。“得心”指心中有一定的史料积累;“应手”指练习与答题的命中率、准确率、得分率高。

近年来“3+X”高考改革问答题的要求是“点多、面广、话短”正如前面所述,答题要史论结合、言简意赅,答案要铺开“点到为止”。所以平时教师在训练时要做到“广挖沟、浅挖洞”,这样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学生平时在训练时,具备基本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答题中收放自如。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做到多种方法与手段的综合应用,如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应包括:阶级出身,历史活动的目的,主要事迹,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阻碍抑或推动历史进程等等)。分析历史文件则应包括:文件(政策、纲领、方针……)颁布的目的,为那一个阶级服务,收到什么效果等。总之,每类问题出来首先要弄清它属于那个系统,每个系统又包含那些纲目,这样才不至于遗漏有关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到在繁杂的史实面前不会迷失方向,答题过程中言出有据,有史可稽,收放自如,自由的走出教材,又能轻松地回到教材。

猜你喜欢
问答题论点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浅谈中国古代史的问答题分类和解法
每年都再见高考,却再也不见那些年
知识窗(2017年7期)2017-07-31 16:29:51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2015年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浅析
考试周刊(2015年38期)2015-09-10 07:22:44
谈初中物理问答题教学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