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人文问题的设计与引导

2018-09-07 09:15王雪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引导初中

王雪玲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最根本的追求以及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教师结合2017年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通过直面学生真问题、设计思辨性问题、借力有效追问等方式,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引导进行探究,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多浸润人文关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人文问题;设计;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58002

新课标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是互动合作、情感交流的过程,以此推动课堂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品德的和谐生成。而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构建人文课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本化”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和思维状态。2017年9月,笔者有幸聆听了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14位选手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引导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对问题进行设计与引导,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浸润人文关怀呢?

一、直面学生真问题,凸显价值澄清

教师要关注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课堂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厘清这些问题和困惑,使学生“豁然开朗”。对此,教师可通过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等的真实情境,设置诸如辩论活动、两难问题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活动体验等方式澄清认识,辨别是非,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位选手在教学《用心交友》时提出:“如果朋友过生日,你准备用什么平凡之举让他感动?”此问题意在指导学生用所学内容去更好地交友。同样是这个内容,另一位选手设计了“心灵相约:遇见你,真好”环节,让学生围绕下面的内容来对好朋友表示感谢,颇具匠心:

我的好朋友是 。遇见你,真好!因为有你,我感受到了 ,我多了一些 ,少了一些 ,我学会了 。

学生通过自己的笔墨,把同学间的故事呈现出来,不仅给予了学生表达感谢的机会,更是以此点题,即“用心”交友,记住对方对自己的“好”,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向美。

另一位选手在教学《同学之间》时,设计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相互谅解”环节:

师:你和哪位同学有过矛盾和误会还没有解开的吗?请将它写在爱心卡上,用文字代替语言去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吧!

学生书写爱心卡并交流。

上述片段中,学生在安静的书写中,与曾经和自己有矛盾或误解的同学进行无声的对话,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对自己过往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的过程。这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和内心净化,学生由此可感悟到今后如何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当然,这也是一次化解不愉快的绝佳机会。

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确实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现实的问题和困惑。我们唯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使课堂成为他们成长的生命场域。

课堂问题设计的生活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打磨课堂设问,力求多角度、顺势而为、机智变通,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锤炼逻辑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参与社会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设计思辨性问题,实现价值引领

1.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尤其肯定的是3号选手的《处处有竞争》,其设计了一个掰手腕的游戏环节,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输了的竞争还有意义吗?”,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知道竞争能否带来积极意义,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态度,从而能够辩证地看待竞争现象。

2.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如《彬彬有礼》的教学中设计了“彬彬有礼,可以装”与“内心真诚、有他人,外在可以不拘小节”观点的碰撞;《入乡随俗》的教学中设计了“这些习俗,让人窒息,应当去除”与“这些习俗,体现文明,可以弘扬”问题的争辩;等等。这些思辨性的问题一步步把学生的问题暴露,同时又使学生在辩论中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共识,并解决了问题。这个过程一方面利于学生澄清认识误区,另一方面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做到不人云亦云,对存在的问题充满好奇,并能给出自己的意见。通过思辨,不断培养敢于直视问题的、有独立思考特质的、精神明亮的人。

3.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如一位选手在教学《处处有竞争》时,设计了几个反问:“只能被动地接受竞争吗?”“输了的竞争还有意义吗?”“竞争只是竞争吗?”通过对有关竞争问题的追问,使学生对“竞争”中存在的一些困惑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要乐观地面对竞争,竞争有其积极的意义;输了的竞争也有价值,从中可以吸取教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这样的课堂思维含量高,不是浅显问题的堆砌,而是思维的不断进阶,使学生原本对竞争的一些困惑得以解决,并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

4.在探究活动中引申观点。一位选手在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老师处理问题应不应该因人而异?”通过师生对话,学生明白:在不同情况下,针对同一名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表扬和批评);在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表扬和批评)。由此,学生从中感受到,在与老师的相处过程中要学会理解老师,正确面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这里,对于问题的思考就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多维度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通过不同的设问,使教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开放性是拓展学生思辨视野的重要前提。这要求教学在开放、鼓励怀疑与反思的氛围中进行。具体实践中,需要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持续地对话,教师要广泛使用互动教学策略,如分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议题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努力让学生澄清与挖掘各自的观点,强调问题解决的智性思考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倾听他人的观点,并理解其观点与情感。问题的冲突性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现实路径。

三、借力有效追问,挖掘思维深度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某一问题,为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学生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的二次提问。穷追不舍地问,再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因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设问从低到高、由表及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探究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做课堂智慧的追问者,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第12节课《理解我们的老师》是特级教师授课,其精心、深度备课,以师生之间常见的误解和矛盾冲突为例,在追问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其问题有深度,追问有艺术,用角色转换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教师的辛苦与不易以及教师当时处理事情的态度。直观的体验和教师良好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内容丰富而有内涵,学生广泛参与而有感悟,深度学习令人称赞,值得学习。

问中育人,题中喻义,引领学生在交流中乐学、敢问、会问,让思维彰显活力,让思辨成就智慧,让思想托起成长。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打造“有价值”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家园,是值得每个为师者终身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引导初中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