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红玲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常见的思维工具,总能将肉眼看不到的思维过程以图解的形式清晰呈现出来。将思维导图应用至高中历史复习课中,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实现“书读薄”“图读厚”,促进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课;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83-01
历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具备烦琐性与特殊性,对教师的执教水平要求很高。复习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巩固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途径。如何利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已经成为教师广泛热议的话题。
一、优化一轮复习,将“书读薄”
复习课是以深化学生印象、梳理知识结构与提高学生学习技能为重要任务,帮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回想、构建知识体系、重组框架,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成绩的一种常见的课型。在一轮复习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采取扎实基础的策略,依据对考试命题方向的把握,结合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以知识点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化复习,期望在一轮复习后学生能够掌握所有知识,但是实际效果却不理想。事实上,一轮复习中,既要学生扎实学习基础,又要依据历史学科特点与考试侧重点,将烦琐的历史知识主次化、线索化、结构化和网络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在复习课堂中巧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书读薄,有助于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复习中,以绘制思维导图为主要途径,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绘制历史知识点导图,具体操作如下:以黑板为纸,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回顾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写,最后由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绘制成导图,既实现了回顾基础知识的目标,又构建了思维导图。以“开辟新航路”这一内容为例,为了使绘制思路变得更清晰,教师需要事先准备多种颜色的粉笔,将本课的中心词“开辟”用红色的笔写在黑板中心;此后,开设四条分支具体指向经过、条件、原因、影响等四块内容。在教学中,采取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绘制四条分支,扩充知识。或是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分支中的空白内容,在学生的齐心合作下,绘制出清晰、生动的导图,从而提升复习效率。
二、优化二轮复习,将“图读厚”
1.绘制专题导图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绘制“专题导图”。历史教材作为一个整体,各课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在二轮复习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重读教材,梳理各课之间历史知识的横纵关系,构建知识结构,以知识点为基础,绘制“知识点导图”,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体的“专题导图”,保证内部层次的完整性与清晰性。看似一张简单的网,却能够将专题知识的广、深、高囊括其中,充分揭示历史学科的结构性。
如,在复习“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确立”这一内容时,在绘制章节导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使用“代议制定义”“代议制产生的条件”“英美法德各国对比”“代议制评价”等重要词汇编制“专题导图”。要求学生绘制的“专题导图”,图形内容丰富且层次明显。
2.以图为依托,将“图读厚”
思维导图最大的亮点在于联想,要想发挥此功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思维导图,从图中提取重要信息,增加新内容,深化理解。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解读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并将其记录到思维导图中。隐性知识,具体是指教材或考试题目中没有直接阐述出来的内容。此类知識多半是抽象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此予以关注。此外,历史二轮复习中,教师需要增加测与练的比重,利用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查缺补漏,不断扩充图的内容,帮助学生扎实学习基础。
利用思维导图来扎实基础,将“图读厚”,学生掌握的不仅只有图,还能将图转换成收集知识的口袋,用于解读历史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较大帮助。在帮助学生将“图读厚”的过程中,因为学生间存在学习差异,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应为学生自主创造提供机会,以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能力。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加强交流,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
综上所述,历史复习作为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师应在复习课堂中巧妙地使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厚积”目标,积累历史基础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最后在高考中“薄发”。需要注意的是,“厚积”作为一个由浅至深、逐渐增加的过程,教师需要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其能够将“书读薄”“图读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