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决策五大策略

2018-09-04 09:56李林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二轮复习策略

李林波

[摘 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需要从教学的供给侧提高教学决策水平,执行正确策略,才能产生更大的教学收益。“背述”策略、“建构”策略、“核养”策略、“返回”策略、“必杀技”策略是提高分数、赢得高考的重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决策策略。

[关键词]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决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03-03

从教学供给侧来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以教材为依托,借助大量的参考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学决策的技术要求不高,对于教师而言并非难事。但是二轮、三轮复习教学决策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教什么,怎么教,练什么,怎么练,都需要教师的教学决策智慧。本文探讨有效的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决策策略。

一、“背述”策略

在论述“背述”策略前,必须厘清一个误读。有人认为,新高考已经实现从考查知识到考查能力、考查思维、考查素养的转变,知识对于高考已非必需。没错,新高考是能力高下的比拼,是思维灵拙的较量,但能力与思维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根源正是知识。知识是能力和思维的载体,是能力的生长点,是思维的触发点,知识与能力的高低、思维的宽广成正相关。因此,知识识记依然重要。

一轮复习中,历史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史海,追究历史的细节,挖掘历史的深度,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根据知识与能力、思维的关系,记忆保持是进入二轮复习后第一重要的事情。基于此,笔者提出“背述”策略,实为一轮复习的延续和衔接策略。

笔者通常的做法是“抽背”。“抽背”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督促,“抽背”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缺陷和短板。抽背之对象,可为自觉性较弱的学生,或为急需提分的临界生;抽背之内容,可为核心知识,如关键时间、核心概念、重大事件、主干内容等;抽背之时间安排,可在课前、课中或课后;等等。

在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中,笔者最推崇“述”(表述、复述)字诀。在识记时,复述可让思维更为专注,定向聚焦,形成“有意注意”。同时,复述的过程也是思维对知识的逻辑梳理和加工过程。作为教者,应该都有类似体会:有些授课内容在备课阶段,显得凌乱无章法,但到了课堂上一“表述”,竟豁然开朗,条理清晰。这是因为在“述”的过程中,述者注意力更为集中,“述”之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进行逻辑加工的过程,经过思维的条理化,此前之昏昏境况变为昭昭状态便在情理之中。“教学相长”,对于作为教者重要识记方法的“述”字诀,笔者的学生在实践中认为将其作为记忆的手段效果也极佳。

二、“建构”策略

高中学段之学科知识,其特点是系统性。高中历史是一个圆融互通的知识系统。心理学表明,长时记忆(长时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储存,并非无序、散乱的,而是有序、有层级和有规律的。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开展了很多“深入”和“旁通”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琐碎的历史知识。二轮复习,需要将这些散乱的“珍珠”进行整理,串成“珍珠链”,建构“知识树”,让短时的知识进入长时记忆。只有让这些知识真正进入长时记忆并内化成体系,才算是完成了知识建构,使用时才可收放自如。在新的解题情境中,迁移运用才有可能发生。

知识体系的建构,须包括通史和专题两个体系。由于当前历史教材的编纂体例为专题体系,高中历史教师对此知之甚详,在此略过不表,只说通史体系。通史体系之重要,对于应试者而言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甚至可以说二轮复习中的通史体系是专为弥补专题体系的缺陷而建构的。

历史新课标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采取了专题式编写体例,这种编写体例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同一类型和同一性质的历史事件,但不利于学生形成通史知识框架。并前,学生普遍时序性差,阶段特征不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感、逻辑感薄弱,历史整体进步和文明递进的概念不强。而历史的时序性和阶段特征对于应试非常重要,对于选择题来说,它好比一把标尺,将不合乎历史阶段特征描述的选项加以排除。因此,打破专题的内容,突出通史体例,以通史模式重新整合建构学科体系非常有必要。

通史体系建构最重要的是两项工作:一是强化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大事年表,或者让学生购阅历史小册子《高中历史大事年表》(编年体)的方式完成。二是建立通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笔者通过让学生编制有阶段特征的中外历史对比大事年表来弥补学生的短板。如下图(节選):

三、“核养”策略

核心素养又称为关键素养(Key Competencies)。历史学科素养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修订版新课标中,被确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项。核心素养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以两三个月的时间重点研磨是有可能提升一个档次的,分别阐述如下:

辨析唯物史观及其他创新史观。唯物史观的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社会形态及基本特征、人民群众和英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物评价)、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样性,以及阶级、国家、革命、民族、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问题及观点。由于历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除了唯物史观外,还产生了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进化史观等门派。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统整这些史观。有人主张一元多线史观(所谓一元,即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所谓多线,即兼顾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有人认为除唯物史观外,其他都只是研究问题的视角。在笔者看来,唯物史观作为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科学史观,其主流地位是勿庸置疑的,其他史观均有其合理之处,都是分析历史问题的有效工具。

凸显历史时空意识。没有时间也就没有历史,空间则是历史演出的舞台。如前文所述,对于应考而言,在二轮复习中掌握历史时段特征特别重要。分析近年来的高考题可知,高考命题专家显然非常“关注”现行教材的不足,着力于“批判和找碴”,刻意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程度。历史的时序是历史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的重要体现。理顺时间线索,建立事件关联就是提升历史时空素养的有效做法。平时的习题训练,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题目要求,准确地进行时空定位,进一步建立与所学知识的关联,将事件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

史料实证是历史识别最重要的手段。修订版新课标关于养成史料实证素养的目标设定,在于让学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能够辨析不同的史料类型,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和提出自己历史认识的依据。针对修订版新课标要求,采用“史料教学法”,即每节课精选数则典型史料,反复演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可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解释关涉学史者的视野与独立见解。历史由史实、史观和史识组成。或说历史分成陈述史和思辨史两部分。史识或思辨史,充满着主观性,所谓见仁见智是也。历史解释和见解创新都要以史料实证为基础,不可有三分材料说七分话。修订版新课标对此的要求是能够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以不同的史观辨析同一个历史事件对于提升历史解释素养有显著作用。譬如笔者在备考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从王朝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不同视角审视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历史事件,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终极价值追求。修订版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能够通过中国历史认识中国的国情及当下;通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民族认同感;通过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世界视野。这样的高位理念在高考中并不难落地,当代的热切关注所链接的历史,即是家国情怀考查落地的借力点。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备考教学中以热点时政或是民主、法制、创新等长时热点为基点,反推所涉及的历史组织备考复习,就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四、“返回”策略

“返回”是同济大学柯小刚教授结合哲学语境提出的一个教学术语。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不断回复,回到自我,回到出发的地方,回到正确的路径,螺旋向前,“退步回来为向前”。“返回”的学理意义是再定位与再明晰,是咀嚼与过滤,是做减法与深一层。

教师带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庞杂间与广远处纵横驰骋,不时会迷失方向,不时会因多而乱,不时会陷进去拔不出来。因此,“返回”是很重要的一个心理调适策略,也是精准把握方向和集中用力的操作策略。笔者认为以下几个“返回”是二轮复习中尤其需要关注的:

返回考纲。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是高考备考的指挥棒。长期以来的认识“高考考什么(考试大纲),教师教什么”“高考怎么考(考题),教师怎么教”等并没有错,它界定了教师的分工。教师组织的二轮复习,展开时应紧紧围绕考纲,收网时亦返回考纲。

返回课标。课标是国家的课程意志和课程领导力的集中体现。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产生了四种版本的教科书,广西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之日起,就在不同地市选用其中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但这也导致了备考中师生不时对使用不同版本教科书是否导致复习效果差异产生疑问。这时课标就是师生备考的标尺。备考怎么备?要备到何种程度?由课标说了算。课标是把握备考方向和克服备考不自信的主要依据。

返回素养。上文已经提及,核心素養是下一轮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和素养导向指向既已明确,在复习备考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凌乱时刻,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展开,就是正确的“返回”方式。

返回政治。据近期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的讲话,2018年高考必将呼应社会热点,体现价值引领。史学具有资政、引领等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近年高考历史卷考查的内容,不避时代热点,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对接社会。因此在备考中,周年纪念大事如1898年戊戌变法在改革成为热词的时代背景下,应该重点关注各种改革;“一带一路”是中国崛起的宣言书,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历史知识应进入关注视野;最近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监察委的设置提醒我们要关注历史上的机构设置、职官嬗变和监察的历史流变;等等。

五、“必杀技”策略

如何将积累的知识、积淀的学养在考场上精准发力,命中目标?作为教学供给侧的决策者,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探讨,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以下是笔者归纳的历史解题“三板斧”。

关于选择题答题,题干审题时要做到“三看三忌两悟”。三看:一看时、地、人,对接时段,空间特征;二看如何设问(肯定否定、逻辑关系等),明确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句(专有名词、历史概念、结论性强调性词句),准确理解内涵外延。三忌:一忌断章取义;二忌先入为主;三忌偷换题意。两悟:悟出整体大意、中心意思;悟出言下之意、语境语气。关于选项的判断,可依据“三个符合”:一符合题意(主旨题题意优先);二符合史实(或时代特征);三符合逻辑(概念匹配)。同时考虑概括性(包容性)水平较高的选项,忌选过度推断的选项(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关于非选择题答题,按“读、找、接、转、答”5字答题法作答。“读”即认真审题,建议圈点标注,明确答题方向,同时避免漏答;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找”即找出关键词句、信息;以句号或类句号(分号、省略号等)作为提炼信息的单元,适当拆、合和综合提炼答案要点。“接”即对接教材和背景知识,在材料提供的答案要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转”即按设问的方向、口径作适当的转述。“答”即按简洁、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的原则将答案要点答出来。“简洁”不是一味浓缩,以不影响别人理解你所表述的意思为前提。

高考备考的效益如何,取决于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发力产生的合力大小。近年来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论述较多,但对于如何从教学供给侧来决策教学,研究较少。教师教学决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收益的好坏。以上,是笔者针对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决策提出的浅见,期望对同仁备考教学有所裨益。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二轮复习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策略探析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二轮生物复习探究
概念图教学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的应用
高三生物课程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二轮复习中的运用意义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