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高考试题凝聚了命题人的心血和时代的理念,每一道试题都经过命题者的反复考量与打磨.解析几何中主要蕴含的数学思想是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这就体现了解析几何具有代数与几何的双重身份.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要部分,对于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培养学生从代数和几何两大维度进行多方面探究和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课堂教学要立足基础,高于基础,挖掘本质,探寻联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1],本文以2018年全国数学高考卷Ⅰ理科试题第19题的第2)小题为例,探讨解题策略,并进行推广.
图1
1)当l⊥x轴时,求直线AM的方程;
2)设O为坐标原点,证明:∠OMA=∠OMB.
(2018年全国数学高考卷Ⅰ理科试题第19题)
分析这是一道经典的圆锥曲线试题,其特点体现在:椭圆与直线的结合、直线过椭圆的焦点、定点M、求证两角相等,有着较强的几何意味.要解决此问题,通常有3个视角:1)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用代数的方法解决此问题;2)从几何的角度解决问题,用图形的代数特点帮助达成几何目标;3)两者的折中,几何与代数相互交融,互相补充,最终解决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要说明两条直线与x轴的夹角相等,从代数的角度就是要说明两直线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因此较容易想到如下证法:
证法1(将角度关系转化为斜率关系)设直线AM,BM的斜率分别为k1,k2,分情况讨论:
由第1)小题可知,当直线l⊥x轴时,k1=-k2,即直线AM,BM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倾斜角互补,故∠OMA=∠OMB.
当直线l与x轴不垂直时,设直线l:y=k(x-1),点A(x1,y1),点B(x2,y2),联立
得
(2k2+1)x2-4k2x+2k2-2=0,
从而
即直线AM,BM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倾斜角互补,故∠OMA=∠OMB.
证法2(巧设直线方程,简化计算)设直线AM,BM的斜率分别为k1,k2,分情况讨论:
当直线l与x轴重合时,∠OMA=∠OMB=0°;当直线l与x轴不重合时,设直线l:my=x-1,设A(x1,y1),B(x2,y2),联立
得
(m2+2)y2+2my-1=0,
从而
即直线AM,BM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倾斜角互补,故∠OMA=∠OMB.
评注以上两种证法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联立方程表示出点A,B坐标之间的关系,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两直线的斜率表达式,最终证明两直线的斜率互为相反数,从而得出问题的证明.证法2相对于证法1是在数学运算上的改进,改变了直线l方程的设法,适当简化了运算过程.
代数视角通过证明两直线的斜率相等得出证明,方法直接,运算却稍显复杂.该视角下让几何与代数适度融合,将两角相等转化为两角的正切值相等或点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的问题,再用代数的方法计算线段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难度.
证法3(利用两角正切值求证两角相等)假设直线l的斜率存在,设其方程为y=k(x-1),设A(x1,y1),B(x2,y2).要证∠OMA=∠OMB,只需证明tan∠OMA=tan∠OMB即可.
由题意可知M(2,0),从而
于是
即
(2-x1)y2=(x2-2)y1.
进而 (2-x1)y2-(x2-2)y1=
-2kx1x2+3k(x1+x2)-4k=0,
即
tan∠OMA=tan∠OMB,
故
∠OMA=∠OMB.
图2
k(x1-1)x-(x1-2)y-2k(x1-1)=0,
k(x2-1)x-(x2-2)y-2k(x2-1)=0.
要使∠OMA=∠OMB,只需d1=d2,d1,d2是点F到MA,MB的距离,其中
假设d1=d2,即
两边平方,得
于是d1=d2,故∠OMA=∠OMB.
评注以上两种方法直接从两角相等的几何意义入手,思路清晰,凸显几何和代数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使得数学运算得到了简化.
要证明两个角相等,可将要证相等的两个角构造于两个三角形中,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到两个角相等.
图3
作椭圆的准线l:x=2,过点A作AD⊥l于点D,过点B作BE⊥l于点E.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得
即
从而在Rt△ADM与Rt△BEM中,tan∠AMD=tan∠BME,即
∠AMD=∠BME,
故
∠OMA=∠OME.
评注以上方法思路清晰,步骤简洁,几乎没有复杂的代数计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点M的特殊性——恰好为准线与x轴的交点,由此便可借助椭圆的第二定义;另一方面是借助几何方法——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三角形性质.由此再次验证在解析几何中,借助几何方法,往往能够简化问题解决的运算过程.
综上所述,本题第2)小题中所要证明的∠OMA=∠OMB,从5个角度入手均可证.由证法5可知,利用椭圆第二定义是证明∠OMA=∠OMB的关键,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椭圆性质和定义的掌握以及应用.在高中阶段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相关性质和定义构成了圆锥曲线的知识框架,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借助椭圆第二定义(即证法5)解决第2)小题得到启示:
图4
证明同证法5(略).
图5
证明如图5,过点A作AE⊥l于点E,过点B作BG⊥l于点G.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得
从而在Rt△AEM与Rt△BGM中,tan∠AME=tan∠BMG,即
∠AME=∠BMG,
故
∠OMA=∠OMB.
图6
证明如图6,过点A作AE⊥l于点E,过点B作BG⊥l于点G.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得
从而在Rt△AEM与Rt△BGM中,
tan∠AME=tan∠BMG,
即
∠AME=∠BMG,
故
∠FMA=∠FMB.
波利亚对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建议分两步:第一,努力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找出直接的联系;第二,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就对原来的问题做出某些必要的变更或修改,引进辅助问题[2].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对已经给出的有效条件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挖掘内含信息,内含信息的构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本题中要使∠OMA=∠OMB得到证明,必须找出与两个角相等相关的内含信息:斜率、正切值、椭圆第二定义、角平分线的性质等,从这几个角度切入均可证∠OMA=∠OMB.通过5个角度的分析,从证法5中得到启示:在双曲线和抛物线中,如果满足在椭圆中的条件,则也满足求证的结论∠OMA=∠OMB.因此将该启示拓展到双曲线和抛物线中并证明,以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解决圆锥曲线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