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图1
(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湖北省预赛试题第5题)
分析本题以解三角形为载体,利用重心性质和位置关系,最终确定三角形另外两边之和的最大值.题目短小精炼,条件也不是很多,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阻碍.笔者特将自己答题的4个视角7种解法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视角1坐标.
由均值不等式,得
评注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是常见的方法,此视角下将点的坐标用参数表示出来,最后利用均值不等式解之.
视角2几何.
即
于是
解法3在解法2中,若不用中线定理,则在△ABO中,由余弦定理得
同理,在△ACO中,由余弦定理得
两式相加得
x2+y2=10,
因此
解法4设∠AGB=α,∠AGC=β,由S△GBC=S△GBA=S△GAC,得
从而
于是
(1)
同理,在△AGC中,
(2)
式(1)+式(2),得
x2+y2=10,
下同解法3.
评注几何问题几何解,注意到底边及底边上的中线长已知,求两腰长的和的最大值,自然想到中线长公式,如果不知道公式也没关系,利用余弦定理可证之.
视角3向量.
即
于是
又
2xycos∠BAC=x2+y2-BC2=x2+y2-2,
故
x2+y2=10,
下同解法3.
(7)
(8)
式(7)+式(8),得
下同解法5.
评注向量是联系几何与代数的纽带,三角形中也经常有一些经典的向量结论,一些常见的结论很多是用向量证出来的,此题用向量求解过程简洁、自然.
视角4猜想.
评注猜想,因为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一种解题方法,最多是一种“投机”的思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解决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时,猜想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波利亚说:“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本题解题思路明确,学生很容易从这4个视角找到突破口,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彻底理清楚常见的解题思路,即“什么时候用,什么条件下用,怎么用”[1].本题的诸多解题视角启示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教学本质的挖掘,重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针对数学解题教学,更应该围绕数学基础知识的合理组织与运用、基本方法的不断深化展开,而不能仅仅是题目类型、解题技巧的归纳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