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2018年的浙江高考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高考题总会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研究,各种解法琳琅满目.但是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解题技法固然重要,但解题思想更为重要.正所谓“技法诚可贵、思想价更高”,解题只有探源思想,解法才能源源不断地浮现.笔者以2018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第8题为例,和大家分享从解法探究到思想探源,再纵向联系浙江历年高考中类似的试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启示,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例1已知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侧棱长均相等,E是线段AB上的点(不含端点),设SE与BC所成的角为θ1,SE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θ2,二面角S-AB-C的平面角为θ3,则
( )
A.θ1≤θ2≤θ3B.θ3≤θ2≤θ1
C.θ1≤θ3≤θ2D.θ2≤θ3≤θ1
(2018年浙江省数学高考试题第8题)
这是一道考查空间角(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的小题,反映了在点、线、面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空间角大小顺序的不变性,以能力立意,切入口宽,内涵丰富,值得研究.
我们常常发现教师苦口婆心地介绍一题多解,然而学生除了崇拜似乎很难学会,究其原因是只讲技法,没有思想.于是解题方法变成了“无根之水”,方法越多越糊涂,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解法探究的核心是解题思想的提炼.
分析本题中四棱锥是动态的,对每一个给定的四棱锥,棱AB上的点E也是动态的,对于动态的量我们最先想到是借助什么工具来描述呢?自然想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解析思想.
图1
因为cosθ1≤cosθ3,又
所以
cosθ3≤cosθ2.
综上可知,cosθ1≤cosθ3≤cosθ2,即θ2≤θ3≤θ1.
分析对于动态对象的描述,除了解析表示外还能从几何直观方面加以考虑吗?引导学生思考:动点成线,动线成面,动面成体.本题要比较的对象是什么?关于这些空间角你知道哪些性质?启发学生注意线面角的最小性、二面角的最大性.此外,要比较大小,还要关注变化中的不变量.基于以上思考,得到如下解法:
解法2当点E在棱AB上运动时,SE的轨迹是平面SAB的一部分,根据二面角的最大性,知θ2≤θ3.如图2,记棱AB中点为E0,O为底面中心,易知BC∥OE0,故二面角θ3即为BC与平面SAB所成角,而SE是平面SAB内的一条线,根据线面角的最小性,知θ3≤θ1.综上所述,θ2≤θ3≤θ1.
直观想象是数学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笔者猜测解法2可能是本题的立意——数学是直观的、数学是好玩的、数学也是深刻的.只有看透本质,方能凸显实质.
图2 图3
分析如图3,如果对于动态问题把握不好,是否可以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化动态为静态呢?因为结果都反映了动态变化中的角度大小顺序的相对不变性,所以可以特殊化正四棱锥,还可以特殊化点E的位置,于是形成下面的解法.
解法3将正四棱锥特殊为所有棱长均相等的正四棱锥,将点E无限接近于端点A,则易知
θ2≤θ3≤θ1.
有些师生对特殊化思想存在误解,感觉纯属投机,实则不然.这一思想的背后包含着合情推理、逻辑论证、转化化归,乃至辩证分析的综合素养,也反映了学生看待数学问题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但命题者似乎并不希望学生用特殊法,故意表明不含端点,意在告诉学生此法有风险,后果自负.但是只要有极限思想的学生,照样可以取端点,从而获得结果.
追寻向量思想、竞赛化思想,还能发现基向量分解、三面角公式等不同解法,在进行解法探究的时候,应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源不断的解法好比是“术”,而背后的解题思想就是“道”,只有悟“道”之“术”,方能应对高考,笔者认为这也是浙江高考卷希望传达的信息之一.笔者继续探源思想,发现本题实际上是考查空间角的概念、空间问题的降维思想,也蕴含着传播数学文化的意向,展现了“平凡中见神奇”的成效.
本题将空间中的3个角放在一起考查,足见命题者的良苦用心.笔者猜想命题者希望传达“回归教材,重视概念”的强烈信息.根据空间角概念,所有空间角最后都降维成线线角,因此只要在正四棱锥内作出θ1,θ2,θ3即可.于是又得一解法.
解法4如图4,记E0为棱AB的中点,顶点S在底面的射影为O(易知O为底面正方形的中心),过点O作OO1∥AB,过点E作EO1∥E0O,则易证EO1⊥SO1.联结SE,SE0,则
∠SEO1=θ1, ∠SEO=θ2, ∠SE0O=θ3,
从而
于是
θ1≥θ3,
又
即
θ3≥θ2,
综上可知,θ2≤θ3≤θ1.
“看似平凡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笔者认为解法4看似平常,却是凸显本质的解法.
图4 图5
笔者还发现,例1的3个空间角θ1,θ2,θ3分别是图5中异面直线SE,OE0所成的角、SE与平面EOE0所成的线面角、二面角S-EE0-O.
题目中的3个空间角恰好包含在一个4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内,这种几何体在中国古代称为三角锥体,又称鳖臑.命题者通过本题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对数学文化的关注与传播,真可谓“用心良苦”!
笔者进一步查阅近几年浙江省数学高考题,发现“空间角”是浙江省数学高考的常考内容.而且从2014年开始基本是考查动态变化中角的大小比较或最值问题,但3个空间角一起考查,2018年尚属首次.下面让我们纵向联系、细细品味近几年高考中类似的试题,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个角度看问题,相信会有意外收获.
( )
A.γ<α<βB.α<γ<β
C.α<β<γD.β<γ<α
(2017年浙江省数学高考试题第9题)
答案B.
点评考查形式与例1相似,都是考查变化过程中角的大小相对不变性.确定和变化是相对的,面对变化的问题需要在变化中寻求不变量.比如3个二面角的高就是相对确定的,考生只要掌握二面角的概念和立体几何中的降维思想,就可以转化为△ABC中心O到PQ,PR,RQ的距离比较.
图6 图7
例3如图7,已知△ABC,D是AB的中点,沿直线CD将△ACD翻折成△A′CD,所成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为α,则
( )
A.∠A′DB≤αB.∠A′DB≥α
C.∠A′CB≤αD.∠A′CB≥α
(2015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8题)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折叠过程中的线线角与二面角的大小相对不变性,形式与例1、例2大致相似.本题解法多样,可以将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通过解三角形、余弦定理比较角的余弦值;也可以用特殊位置法解决;还可以转化为求直线A′A与平面ABC所成角的大小和直线A′A与平面ABC内的直线BD所成角的大小比较,其实质是线面角的最小性.
图8
例4如图8,某人在垂直于水平底面ABC的墙面前的点A处进行射击训练.已知点A到墙面的距离为AB,某目标点P沿墙面的射线CM移动,此人为了准确瞄准目标点P,需要计算由点A观察点P的仰角θ的大小.若AB=15 m,AC=25 m,∠BCM=30°,则tanθ的最大值为______(仰角θ为直线AP与平面ABC所成角).
(2014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17题)
点评这是一道动态变化中角的最值问题.本题解法也不唯一,比较典型的有两大类:一类是函数思想,关键是寻找自变量,比如可以先作出线面角θ,将tanθ表示为以CQ为变量(点Q为点P在平面ABC的射影)的函数,再求出最大值.还有一类是动态分析、数学直观想象——动点成线,动线成面,直线AP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最大值即是二面角M-AC-B的大小,即二面角的最大性.
仔细品味发现近几年浙江省数学高考关于“空间角”的试题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都关注空间角的概念,关注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的降维思想,都注重能力立意,渗透素养考查;关注函数思想,凸显数学直观.尽管现在看来似乎是“事后诸葛”,但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备考复习的一条路径——数学教师要善于研题,尤其是研究高考题.研题既是高中数学教师必备的素养与能力,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帮助学生走出题海,提高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曾几何时,数学课堂中经常找不到数学课本了,抽屉里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师生遨游在茫茫题海中.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渐渐演变为“题型教学”,题型教学又进一步蜕化为“刺激—反应”训练的状况[1].笔者认为2018年的高考题比较清晰地传达了回归教材、重视概念教学的信息,笔者统计了一下,2018年的浙江卷除了第8题,还有第7,18,20等题也体现了类似的命题意图.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回归教材,重视概念教学,如何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如何挖掘数学内部资源实现数学的育人?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究的课题.
数学离不开解题,考试更离不开解题,但缺乏解题思想引领的解题技法应当摒弃,就好比失“道”之“术”,容易走火入魔;也正如萤火虫,有耀终非火.而且,这种解题教学并非只用于高三复习阶段,更应该内化于每一节新课教学中.
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一直强调数学教师要有文化情怀,呼吁:以文化情怀去教学,做数学文化的传播者[3].既传播我国古代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也能通过学习发现数学的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还能培养从直观猜想到严格论证的数学理性精神,实现数学地育人.事实上,那些值得学生终身追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真正开启学生心智的事件,往往发生在偏离主题的云游中[4].
如果说高考是“指挥棒”,那么笔者对2018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第8题的解析表达了对解题研究的观点,技法诚可贵,思想价更高.而解题思想的培育又指向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因此“回归教材,重视概念教学,关注数学育人”也是2018年浙江高考卷对课堂教学的“指挥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