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煜琳
【摘要】“一题多解”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考虑问题,在解题过程中不仅可以重新复习、深刻理解知识点,还能让学生体会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题效率.本文以江苏高考数学模拟题中的一道“一题多解”题目为例,浅谈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一题多解”;数学思想方法;高考题
題目已知△ABC中,BC=2,G为△ABC的重心,且满足AG⊥BG,则△ABC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这道题是代数与几何的结合,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代数与几何知识的掌握,还可以通过分析学生解决这道题的不同方法,了解学生更擅长哪种思维方法,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分析这道题目虽然简短,但是信息量很大,首先我们可以罗列一下题目给出的条件:
(1)BC=2.
(2)G为△ABC的重心,由这个条件,又可以推出三条隐含的条件:
① 连接GC,延长AG交BC于点D,则GA,GB,GC把△ABC分成了三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即S△ABG=S△BCG=S△ACG=13S△ABC;
② GA+GB+GC=0;
③ |GA|∶|GD|=2∶1.
(3)AG⊥BG,这个条件我们可以转化为AG·BG=0.
分析条件的过程,体现了隐含条件思想,把题目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隐含内容翻译出来,这也是学生应掌握的思想方法之一.
思路一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ABC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借助直角坐标系来解答.几何图形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结合,是一种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数形结合,可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解决几何问题常见方法之一.
法1以BC所在直线为横轴,BC中垂线为纵轴建系,则B(-1,0),C(1,0),设A(x,y)位于x轴上方.
∵点G为△ABC的重心,由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可知,Gx3,y3.
又∵A(x,y),B(-1,0),
∴GA=2x3,2y3,GB=-1-x3,-y3.
∵AG⊥BG,∴GA·GB=0,
即2x3·-1-x3+2y3·-y3=0.
整理后可以得到x+322+y2=94.
∵x+322≥0,∴y2≤94.
又∵y≥0,∴y≤32,∴ymax=32,
∴S△ABCmax=12×2×32=32.
小结:由于BC长度已知,所以以BC所在直线为x轴,以BC中垂线为y轴建系,这样,B,C两点就相当于定点,并可知其坐标分别为B(-1,0),C(1,0).为方便计算,假设点A位于x轴上方.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也就是求BC边上高的最大值,即A的纵坐标的最大值,体现了化归思想.解题过程中,把x+322看作一个整体,由x+322≥0,推出y2≤94,体现了整体思想.
法2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B中垂线为y轴建系,设A的坐标为A(-r,0),则B(r,0),假设C(x,y),为了便于计算,设C位于x轴上方.
由点G为△ABC的重心可知Gx3,y3,
∴AG=r+x3,y3,
BG=x3-r,y3.
∵AG⊥BG,∴AG·BG=0.
整理得x2+y2=9r2.①
又∵BC=2,
∴由勾股定理可得(x-2)2+y2=4.②
由①②联立,将y2消去,得x2-(x-r)2=9r2-4,
整理后x=5r-2r代入①,y=-16r2-4r2+20,
∴S△ABC=12×2r×|y|=r-16r2-4r2+20=-16r4+20r2-4.
令t=r2,则
S△ABC=-16t-582+94,其中t∈14,1,
∴当t取58∈14,1时,S△ABC=-16t-582+94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32.
小结:换个角度,以AB所在直线为x轴,由于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定,所以用未知量2r来表示,C(x,y)中有两个未知量,这样一共有三个未知量.由AG⊥BG推出式子① x2+y2=9r2,由BC=2以及勾股定理可得式子② (x-2)2+y2=4,两个式子三个未知量,利用方程思想化简消元后,代入S△ABC可得一个关于t=r2函数,利用整体思想、函数思想,求出一元二次函数f(t)=-16t-582+94的最大值,即可得△ABC面积的最大值.
思路二不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而是直接根据三角形中边长与垂直的条件,利用勾股定理、基本不等式来求解,这也是一种数形结合的思想.
法3延长AG交BC于点D,设DG=m,BG=n.
∵点G为△ABC的重心,
∴AG=2DG=2m.
又∵AG⊥BG,
∴△BDG为直角三角形.
∵BD=12BC=1,
∴由勾股定理得m2+n2=1.
∵D为BC中点,
∴S△ABC=2S△ABD=AD·BG=3mn.
∵1=m2+n2≥2mn,∴mn≤12,
∴S△ABC≤12×3=32,∴S△ABCmax=32.
小结:设DG=m,BG=n,由AG⊥BG知△BDG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得出m2+n2=1,由m2+n2可联想到基本不等式,把条件化归到基本不等式上去,利用基本不等式得到mn≤12,把mn看作一个整体,代入S△ABC=2S△ABD=AD·BG=3mn即可得△ABC面积的最大值,体现了整体思想和化归思想.
法4延长AG交BC于点D,设DG=m.
∵点G为△ABC的重心,
∴S△ABC=3S△BCG.
又∵点D为BC中点,且AG⊥BG,
∴S△ABC=3S△BCG=6SRt△BDG,
且BD=12BC=1,
∴在Rt△BDG中,BG=BD2-DG2=1-m2,
∴S△ABC=3S△BCG=6SRt△BDG=6×12×m1-m2=3m2-m4.
令t=m2,则S△ABC=3t-t2=314-t-122,其中,t∈[0,1],
∴当t取12∈[0,1]时,S△ABC=314-t-122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32.
小结:由重心G的性质可知,S△ABC=3S△BCG,又由点D为BC中点可知,S△BCG=2SRt△BDG,将求△ABC面积最大问题转化为了求Rt△BDG面积最大问题,最后利用函数最值,得到了面积最大,体现了化归思想和函数思想.
思路三轨迹思想.
法5∵点G为△ABC的重心,
∴S△ABC=3S△BCG.
又∵点D为BC中点,且AG⊥BG,
∵S△ABC=3S△BCG=6SRt△BDG,
∴求△ABC的面积最大问题相当于求Rt△BDG面积最大问题.
以BD为直径作圆E,因为AG⊥BG,所以G在圆E上,由基本不等式很容易证得,当BG=DG时,Rt△BDG面积最大,此时SRt△BDG=12×22×22=14,
∴S△ABCmax=1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