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玉心
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熟练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组织和评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怎样组织大班额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一、合理构建合作小组教学模式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学中,我这样分组:将班上的学生按每组6人组成小组,成员里面有优等生、中等生,也有潜能生。小组成员包括1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2名操作员,负责动手操作;1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2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汇报,汇报的时候要强调“我们组发现”“我们组认为”“我们组是这样做的”。每个学生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具体、有效的。组与组之间水平差距不要太大,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成员水平有差异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定期进行人员、分工调整,换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提高學生的竞争意识。
二、明确组员分工的教学模式
1. 明确分工。组里每位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尽力做好。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不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是学习程度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久而久之两极分化更严重。教师要事先做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如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2. 分享发言时间。在反馈阶段,尽量先让小组中的潜能生发言,其他成员倾听、补充。这样既能检查其在合作中学习的效果,也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让全组成员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三、合理安排合作内容
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1.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有一定的开放性。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面积公式”。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另外,还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思考,理智分析。
2. 合作的内容还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去发现、概括的。例如,北师大版第八册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加减法学习,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组内讨论“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总结归纳出计算法则,还会提醒:“小数点一定要对齐!”这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四、及时进行评价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应“袖手旁观”,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要细致观察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有需要时及时介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例如,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从而就能避免学生的盲目合作,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学会独立学习探索。
责任编辑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