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诗
一、解读师幼互动的内涵
(一)师幼互动内涵
从本质上讲,师幼互动是一个发生在多种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互动的具体情景既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其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与个别幼儿、小组幼儿和全体幼儿的交往,或是与幼儿共同游戏、指导教学、对幼儿表扬鼓励、要求示范等。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幼儿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行为的指导和社交能力的培养等。具体来讲包括有三层内涵: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过程。教师和幼儿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相互影响、交互作用,不是教师对幼儿或幼儿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教师和幼儿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教师和幼儿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互相影响的。
(二)师幼关系内涵
为了更好地把握师幼互动及其本质,需要明确其与师幼关系的区别。一般习惯上将师幼互动当做动态的关系状态和交往过程,而将师幼关系理解为师幼互动的结果和静态关系的体现。实际上这是狭义的师幼互动和师幼关系。广义的师幼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双方通过交往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双边、互动的关系系统,它不仅是师幼互动的结果,还包括师幼关系形成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等。而广义的师幼互动也不仅仅是师幼双方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还应包括相互作用的背景、内容、机制和结果等。因此,师幼互动和师幼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包容和共生的。
二、师幼良好互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一)提高师幼良性互动意识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教师要活”。这种“活”,不仅仅是指教育形式要“活”更应该是教师意识上的“活”,只有教师具备了与时俱进的新型师幼互动意识,才能在一日活动、游戏和教学中用到和用好各种互动元素,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了增强这种意识,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榜样作用”本身就是在培养幼儿良好个性中的师幼互动形式。教师不仅要在工作岗位上注重自身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幼儿做好榜样。在言行方面,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同时,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平静、正常的心态对待幼儿,对待工作,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博学多才、乐于奉献、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人。以自身良好的个性行为来影响幼儿,为幼儿的个性发展创造一个最佳的人文环境。其次,教师要注重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师幼互动不仅渗透在一日活动和游戏之中,也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增强发起优质、有效互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个性的良性发展。
(二)爱是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是连接教师和幼儿情感的桥梁,是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的核心。教师对幼儿的爱应“是一种无私又崇高的事业爱、理想爱、奉献爱,它凝结着教师对理想的憧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身价值的尊重”。这种爱是稳固、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事业使命紧密相联的,是教师在充分认识到教育存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后对幼儿本身所怀有的一种深厚、真挚的感情,这种爱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坚定性、持久性和稳定性,是一种事业之爱,是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爱。在这种爱的指引下,教师欣赏幼儿的每一次“恶作剧”,欣赏每一个幼儿,爱是广泛的,是一视同仁的,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最基本前提和保证,是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的核心。例如,教师对幼儿抚摸和拥抱是爱的集中体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利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研究表明:个体有被触摸的需要。婴儿接触温暖、松软的物体感到愉快,他们喜欢被拥抱和抚摸。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特别喜欢拉着教师,抱着教师的胳膊或者倚在教师的怀抱里,哪怕不说话,也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幼儿刚刚离开妈妈的怀抱,来到幼儿园,更希望教师像妈妈一样,经常拥抱、抚摸自己。教师与幼儿更多的身体接触,有助于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只有让幼儿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在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中,才可能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信、合作、创新的良好个性。
(三) 公平“爱”待每一位幼儿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是幼儿的权利与成长的需要,是任何优秀幼儿教师应有的品质,是构建良好师幼互动的保障。在幼儿园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享有主动权,他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方,幼儿是被动的一方。研究表明,教师与幼儿互动频率的差异表现在:大多数教师与性格温和、长相甜美、听话乖巧的幼儿具有较高的互动频率,且大多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易忽视不爱说话,没有特长的幼儿;易与调皮多动、常常违规、聪明而张扬的幼儿发生消极情感型师幼互动。这种选择性互动的直接后果,是对幼儿参与机会分配的不公平。教师在有意无意间通过频频提问、目光接触、微笑、点头示意等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将更多的时间和表现机会分配给经过选择的对象。而对于受选机会较少的幼儿来说,他们处于互动的边缘。这种被忽视和遗忘会使幼儿产生退缩心理,最终以一种漠然的态度对待人,对待学习,与教师的心灵产生隔阂与疏离。而对于那些调皮好动的幼儿,他们过多地接受消极型师幼互动,过多的消极情感充斥在他们的记忆里,使他们害怕教师、远离学校,阻碍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四)创造有“爱”的师幼互动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一个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是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也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其作为一种潜意识的教育因素,对教师和幼儿的影响十分重要。“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幼儿在平等、温馨、充满爱的人际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与视线平行的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溝通,努力做孩子的知心姐姐或者好友,让孩子愿意把心里的东西讲出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欣赏幼儿。
研究表明,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主要有:请示或征询许可、展示活动结果、告状等等,而很少有幼儿主动发表个人见解或与教师共同游戏,更是缺少主动提问或替老师做事的机会,体现在幼儿的年龄越小,这种特征就越明显。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运用正面的方法引导儿童的行为、鼓励儿童尝试新的任务,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应及时参与和指导幼儿的活动和游戏,在活动中用微笑和信任与幼儿打成一片,鼓励幼儿发言发问,帮助幼儿之间学会分享和交流;在活动或者游戏中善于鼓励幼儿克服各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从细节处肯定幼儿的进步和成功之处,这样有助于增强幼儿自信心,进一步促进幼儿独立、自信、合作、创新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五)要有充满“爱”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师幼互动的桥梁,是教师表达“爱”最普遍最容易的方式。教师语言的尖锐、刻薄,对师幼良性互动极为不利。语言从广义上讲包括言语性语言(由口腔、舌等发音器宫来传递的语音、语意信息)和非言语性语言(包括身体语言也称体态语)。言语性语言主要借助声音符号传递信息,体态语则主要借助触觉和视觉符号传递信息。
由于幼儿所具有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多以言语交流为主,并适时辅以非言语交流,会起到更好的互动效果。然而,研究表明,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所营造的言语场景往往是倾斜的、不对称的,教师在不断地教学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言语,而孩子在教师的言语前却缄默了,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些言语限定的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幼儿提出教育要求时,应该多使用平等性的有“爱”的语言,如贴心地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教师要以尊重、温和的语气和幼儿对话,才能使他们敢想、敢说、敢探索,保护幼儿的个性发展。
此外,教师可运用适当的体态语与幼儿产生积极互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体态语的合理运用在师幼互动过程中的教育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幼儿年龄小,最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暗示。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等积极性评价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