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素月
【摘要】现阶段,小学语文预习的教学存在忽视兴趣,方法指导不当,检查评价不够等现象。对此,语文教师应从兴趣培养、方法运用以及检查评价等方面着手,提出有效预习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语文预习;兴趣培养;方法指导;检查评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阶段,在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强调课前预习,学生不懂预习方法,盲目预习,以至于学生没有兴趣预习,预习效率低,效果差,久而久之,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为改善小学语文预习的不良效果,语文教师可以从兴趣、方法、检查等方面出发,构建有效的预习策略。
一、存在的误区
(一)忽视兴趣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预习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存在对学生不做要求或要求过严的现象,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不做要求就是对学生如何预习、预习效果不管不问。例如部分教师在每次课后例行公事地布置预习作业:“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下一课,查询作者生平,识记生字生词,熟读课文……”要求过严则是死板地要求学生的预习方式、方法和效果。例如:“将本课知识点整理到预习本上,抄写作者生平,自读三遍课文,用红笔标出生字生词,并查字典。”“用序号标出文章段落,进行课文段意划分,用四字词语概括各段段意。”等等。这样的做法没有体现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首先,教师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及作用,采取自由预习、不检查、不评价的方式;其次,教师过多要求学生的预习形式、方法等,过严的预习要求束缚学生思维的同時,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过于松散以及过于严格,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忽略方法指导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预习效果?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并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它。原因在于:第一,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没有详细地了解;第二,教师自身缺乏预习的方法,不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在设置预习任务时,交代不清,要求不严。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不能掌握预习方法,无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缺乏检查评价
教师在布置了预习作业后,对学生缺乏检查评价。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成长关键期,其渴望被关注和奖励。通过预习作业的检查和评价,学生可以收获自信以及完成任务的喜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也忽略了这些。究其原因在于:首先,教师认为预习检查和评价没有必要,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其次,教师没有意识到检查评价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培养作用,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布置了之后就不必检查和评价。缺乏了检查和评价的预习作业,会慢慢被学生忽视。
二、提出的对策
(一)夯实基础知识,激发培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误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教师要夯实基础,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使用工具书和课本,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学会辨析多音字、近义词、成语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其次,采用“先学后教”的形式,在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预习成果展示。由预习效果好的学生讲述自己思考问题、思维运转以及预习的方法,传授给效果不好的学生,推动学生之间学会分享;对于困难问题、重点问题,由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再次,教师可以开展各类智力游戏,如朗诵比赛、成语接龙、古诗鉴赏、演讲比赛等。最为重要的是,预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了学生的体验,正确评价并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同时,为使学生保持较强的阅读兴趣,针对一至三年级学生,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课本,不限制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形式和产物;对于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掌握一些特殊文章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二)预习方法的运用
1.预习课文内容。翻开一篇新的课文,首先要做的是像浏览小说那样快速把文章阅读一篇,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2.做标注。在快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遇到的难点做上标记,比如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表示“在老师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要特别认真听”,在重点的地方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表示“这些地方是重点的词句,需要加强理解和识记”等。
3.运用工具书、文献资料、媒体设备等提高预习效率。在预习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的知识点,有些知识点是可以通过工具书、文献资料或者媒体设备来帮助解决的。
4.通过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来提升预习效率。在预习时遇到难题,可以通过和同学、老师互动、交流学习来解决,通过和同学协同合作快速达成有效预习的效果。
5.尝试做部分练习题来检测预习的效果。在预习过程中,通过尝试做课后的练习题、《练习册》的部分习题等,检测一下自己还存在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然后带着这些疑难困惑再次预习课文,尝试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注,在课后寻求老师、同学协助解决。
当然,不同学科的预习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的特点,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三)运用检查评价,提高预习综合能力
巩固预习成果,检查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学习知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每个学生的预习综合能力。
1.小组之间相互监督,检查。先由本组成员抽查其他小组成员的预习情况,然后采用小组成果汇报,教师出题检测或者组间出题检测的形式,监督和检查对方小组的预习情况和效果。检查形式可以根据具体的预习内容灵活确定,难易适中,例如朗读、背诵、测试等,在此过程中让组员感受到预习带来的进步、喜悦和满足。这是必须进行的环节并且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完成。
2.小组学习成果交流展示。在小组监督学习以及组内成员交流探讨之后,进行小组学习成果交流展示。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首先,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记录每组的重点成果内容,并对该组观点进行讨论、思考、学习,以培养学生善思、善用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每组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反思,判断,探究,质疑;再次,教师需要对所有小组的学习观点带领学生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得出深度的学习结论和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段艾娜.小学语文高年级预习活动的探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2]王健华.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2016(09):34.
[3]张安珍.小学语文预习作业的精巧设计[J].时代教育,2013(1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