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碧云
【摘 要】 纵观整套小语教材,其中不乏文质优美的文章,或童话,或诗歌,或短小精悍的寓言,或富含哲理的优美散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住语言训练点,丰富学生词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词语教学;图画教学;依托文本;情境代入
纵观整套小语教材,其中不乏文质优美的文章,或童话,或诗歌,或短小精悍的寓言,或富含哲理的优美散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住语言训练点,丰富学生词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植根美图——赋予词语生命
儿童喜欢直观形象,喜欢图画。课文用词语描述情景,而我们可以用图画将文字再现。
把词语内容直观化,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他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1. 简笔画。简笔画讲究神韵,寥寥几笔就能将事物特点勾勒。如果教师能时不时地露几手简笔画,能瞬间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尤其对于那些比较深奥的词语,简笔画能起到点睛作用。
2. 课文插图。低段教材图文并茂,是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插图,把学生带入情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依托文本——丰厚词语内涵
1. 紧扣文眼,反复涵咏。一篇课文里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的关键词句,是文章的“文眼”。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展开教学,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语言的灵性,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词语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掘这样的关键词,巧妙预设情境,让其反复呈现,从音、形、義、用等方面多层次咀嚼,深刻领悟。
2. 互文参读,反复锤炼。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最后一句:“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学生对“梦”的内涵不甚理解。我曾聆听了孔丽红老师的这一课,“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关于“梦”这个词语内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孔老师没有急于解释季老当时的写作背景,向学生机械传输“梦”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而是立足文本,利用互文参读的方法,借助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怀念母亲》,以“梦”解“梦”,不漏痕迹、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教学难点,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情境想象——绽放词语内涵
1. 联想触发,绘出词语的感性。在词语教学中的“联想触发”是指学生通过品读、想象来“还原”词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个词语就是一首诗,一个词语就能触发一段奇妙的联想,学生由词语联想到了地震的画面,联想到了人们的悲伤绝望,联想到了父亲的永不言弃,深刻感悟到父亲的“了不起”。
2. 创设情境,触摸词语的灵性。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的借助字典释义或是直接告诉学生词语的意思,比较枯燥,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实效性也差。教学大比武,有位参赛老师上的是《陶罐和铁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特定的语境,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进文本,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理解了词语的内涵。学生在角色朗读中,触摸到了词语的温度,不但轻松理解了“轻蔑”、“恼怒”、“奚落”等词语的意思,而且还懂得迁移运用,拓宽了词语的用法广度。
词语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将听说读写相互整合,展开扎实无痕的语言训练,可以让词语教学绽放其特有的生命活力。学生在体验感悟中理解词语,在积累运用词语中沉淀词语。让我们的学生于一言一词中构建独特的言语世界,或推敲或斟酌或吟咏,沉浸在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中。
【参考文献】
[1] 张文秀. 略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J]. 中外交流,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