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常见平面几何题的拓展与应用*

2018-05-29 09:19
中学教研(数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证法对角线过点

● ●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浙江 杭州 310003) (青春中学,浙江 杭州 310006)

“杭州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核心组”QQ群,从2018年1月3日开始在每周三和周日定时举行网络在线解题研究讨论,40余位成员轮流主持.1月3日讨论的是一道大家非常熟悉的平面几何问题,历时3小时的讨论,大家给出原题的多种不同解法以及多角度的推广,追本溯源地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并给出向量意义下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发现了部分结论与常见问题的联系.讨论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收获满满,笔者将讨论的结果整理出来与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分享.

1 原题呈现

当我们遇到熟悉的数学问题时,往往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殊不知,这时我们已经失去了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研究的机会.有时,对于这样的问题,重新回味一下,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会有新的收获.

原题呈现点P是矩形ABCD内一点,若AP=3,DP=2,CP=5,求BP的长.

解法1如图1,过点P作EF∥AB,分别交AD,BC于点E,F.设AE=a,DE=b,EP=c,FP=d,易证

a2+c2=9,

(1)

b2+c2=4,

(2)

b2+d2=25,

(3)

式(1)+式(3)-式(2),得

a2+d2=30,

BP2=30.

图1 图2

解法2如图2,以点D为坐标原点、分别以DC,DA所在的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DA=a,DC=b,则A(0,a),B(b,a),C(b,0),P(x,y),从而

与解法1类似可得

(x-a)2+(y-b)2=30,

两种解法的共同点是:线段BP的长并不依赖矩形的形状,与矩形的边长也不构成直接相关,这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热烈讨论.以下是笔者根据讨论的内容整理而成的,为呈现一定的研究逻辑,在问题呈现的顺序上做了一定的调整.

2 相关研究

为了对原题作深入研究,给出以下4个命题,其中命题1是命题2的特例,命题3是命题2的逆命题,命题4即原题的推广.

命题1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平方差等于这两边在第三边上的射影的平方差.

如图3,在△ABC中,AD⊥BC于点D,则

AB2-AC2=BD2-DC2.

显然,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D2=AB2-BD2,AD2=AC2-DC2,

从而

AB2-BD2=AC2-DC2,

移项整理得AB2-AC2=BD2-DC2,

故命题1成立.

图3 图4

命题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对边的平方和相等.

如图4,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则

AB2+CD2=BC2+AD2.

显然,根据命题1可得

AB2-AD2=BE2-ED2,

BC2-CD2=BE2-ED2,

从而

AB2-AD2=BC2-CD2,

移项即得

AB2+CD2=BC2+AD2,

故命题2成立.

命题2的逆命题(命题3)是否成立呢?

命题3对边平方和相等的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如图4,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E,若AB2+CD2=BC2+AD2,则AC⊥BD.

证明因为

AB2+CD2-BC2-AD2=

AB2+CD2=BC2+AD2,

所以

从而

AC⊥BD,

故命题3成立.

进一步研究表明,原题可推广得更一般的结论:

命题4(原题推广)若点P是矩形ABCD内一点,则PA2+PC2=PB2+PD2.

证法1如图5,过点P作EF∥AB交AD,BC于点E,F,根据命题1得

PA2-PD2=AE2-ED2=BF2-CF2=

(BF2+FP2)-(CF2+FP2)=

PB2-PC2.

移项即得PA2+PC2=PB2+PD2.

图5 图6

证法2(通过构造,进行证明)如图6,过点P作线段GH,EF分别垂直于矩形的对边,则GH⊥EF.

联结EG,GF,FH,HE,则四边形EGFH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根据命题2,得

EG2+FH2=EH2+GF2.

又因为4个小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即

EG=PA,GF=PB,FH=PC,EH=PD,

所以

PA2+PC2=PB2+PD2.

图7

证法3如图7,构造与证法2类似的证明,请读者自己完成.

这里给出的3种证法,本质上都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得到线段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欧氏几何中研究定量问题的一般方法.

事实上,若点P是空间中任意一点,本题的结论仍旧成立.

3 追本溯源

命题4的逆命题成立吗?

命题5设P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若PA2+PC2=PB2+PD2,则四边形ABCD是矩形.

显然,当PA,PB,PC,PD都相等时,点A,B,C,D在同一个⊙P上,满足PA2+PC2=PB2+PD2,此时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不不确定;当PA,PB,PC,PD不全相等时,即使点A,B,C位置固定不变,满足条件的点D也可以落在以P为圆心、PD为半径的圆上,位置也不固定,由此,四边形的形状也不一定是矩形.因此,命题5是假命题.

如果把原题改变成下面的形式出现,似乎更不容易解决了.

如图8,一组同心圆O,半径分别为2,3,5,记作⊙O1,⊙O2,⊙O3.点A,B分别在⊙O1,⊙O2上,过点B作AB的垂线,与⊙O3有两个交点,任取一个交点记作点C,分别过点A,C作AB,BC的垂线,交于点D.求证:点D必在⊙O的一个同心圆上.

图8 图9

下面给出能揭示问题本源的证明:

证法4如图10,根据三角形中线公式,得

显然,AC=BD,从而

PA2+PC2=PB2+PD2.

在△APC和△BPD中,因为有了矩形这个大前提,所以AC=BD始终成立.对于符合题意的任意矩形中的点P,到矩形中心O的连线段PO是两个三角形公共的中线.由三角形中线公式,把PA2+PC2和PB2+PD2转化为矩形对角线与PO之间的关系,不变性就一目了然了.

显然,从该证明中可以看出,矩形ABCD的形状可以随着AC和BD的夹角而变化.当线段AC和BD随点O旋转时(或变成空间问题),结论都成立.

4 再次推广

如果把结论推广到平行四边形中会得到什么结论?利用刚才的思路,这个问题就变得很清晰了.

推广1若点P为ABCD内任意一点,则

证明如图11,分别联结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则

证明过程中使用了向量中的常见恒等式:

4a·b=(a+b)2-(a-b)2.

5 简单应用

例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D在线段BC上,求证:AB2-AD2=BD·DC.

证明如图12,过点A作AE⊥BC于点E,则根据命题1,有

AB2-AD2=BE2-DE2=

(BE-DE)·(BE+DE)=BD·DC.

图12 图13

拓展1如图13,如果画出△ABC的外接圆⊙A,设半径为r,AD=d,则上式可改写为

BD·DC=r2-d2.

这就是相交弦定理,当D为线段BC的外分点时,则结论为

BD·DC=d2-r2.

这就是切割线定理,两者可以统一写作

BD·DC=|r2-d2|,

其中点D为线段BC的一个分点.

例2如图14,在等腰Rt△ABC中,AB=AC,∠BAC=90°,求证:BD2+DC2=2AD2.

本题证明方法很多,这里利用命题2给出证明.

证明把等腰Rt△ABC补成为一个正方形ABEC,则AD=ED,根据命题2,有

DA2+DE2=BD2+DC2,

从而

BD2+DC2=2AD2.

图14 图15

例3(三角形中线公式的证明)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求证:

证明1)如图15,当∠BAC为直角时,

2)如图16,当∠BAC为锐角时,以BC为对角线构造矩形BECF,则由原题的一般结论得

AB2+AC2=AE2+AF2=

图16 图17

3)如图17,当∠BAC为钝角时,以BC为对角线构造矩形,由命题4得

AB2+AC2=AE2+AF2=

由此不难推导出三角形的中线长公式

猜你喜欢
证法对角线过点
一道数列不等式题的多种证法
R.Steriner定理的三角证法
一个圆锥曲线性质的推广
边、角、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
数学题
母鸡下蛋
数学(二)
三个猜想的另证与推广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