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改革探究

2018-05-14 09:38李奕
职教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

摘 要:高职院校关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在内容、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渐成体系,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归纳也层出不穷;但是,基于实践成果的反思和改革研究较少。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评价机制——“成长学分银行”的实践基础上,反思现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在内容、载体、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分析改进方向、优化培育途径,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成长学分银行

作者简介:李奕,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2-0051-04

在“工匠精神”引领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从政策和行动上支持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地不断加快,职业院校育人目标、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发展地眼光看待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反思总结、改革创新,改善培育内容、方式、载体以及评价手段,探究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使学生素养发展更符合个人发展规律、适合岗位需求,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研究与时俱进、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

素养,按字面理解为素质养成,“强调后天的教化和培养”。[1]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套用方健华博士的职业素养定义,是指其通过高职院校“素养教育、职场文化陶冶、岗位实训锻炼及自我修养而成的,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岗位需求所养成的职业认知、技能、态度、精神、意识及能力等综合职业品质”。[1]就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修炼一般经历认知、经验习得、内化完善、应用等环节,一旦养成,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就学校而言,培育途径涵盖了素养主要内容确定、载体平台搭建、培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随着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地深入,高职院校在制定和调整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方案和途径的过程中,应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在各高职院校广泛实践,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成效显著,为社会提供的技术人才质量提升。但是,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生个性化特点彰显、学生受教育渠道更多,现有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也呈现出一些问题:“程形式的显性教育比重大大超过隐性教育,传统课堂重理论轻实践课”;[2]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灌输、职业素养意识欠缺;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创造性;[3]合作企业资源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主题教育多口号、轻行动;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不足导致评价方式传统且又低效。

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实践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和反思,学界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研究甚多,改革探索的成果和心得也层出不穷, 如候红英、林青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及实践》,刘巧凤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研究》,张焕华的《思想教育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可见创新研究视角很多,为改革探究了提供了经验参考。但文献多为某专业、某方向的单一研究、缺乏实践依据,也鲜有人以评价机制实践为基础,总结反思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经验和不足,改革创新培育途径;而基于“成长学分银行”这一评价机制的实践分析,正是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改革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依据。

二、“成长学分银行”实践分析

随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和研究深入,其评价机制中出现“大学生德育学分”“学生成长学分”“品德素养评分”等名称,不同学校对其称谓虽不同,但评分机制都对学生素质的考评内容(即素养培育内容)进行了阐述分类和量化,有学校如苏州健雄职业学院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并投入应用“成长学分银行”(也称德育学分银行[4])。

(一)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学分银行”的含义

“成长学分银行”,是借用银行的存兑取功能、基于CRP(全称Campus Resource Planning)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其实体是一个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系统。其中,成长学分是职业素养教育考评结果的量化手段,每项考评条目都有规定的成长学分分值,学生期末或学业末总得分就是成长学分总分;学分银行是积累、计算、转化学生成长学分的载体和凭证平台[4],它的运行过程能体现并检验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方式、效果的优劣。

(二)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学分银行”的特点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优势

“成长学分银行”使学生素养教育评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 教育性和趣味性。在高职院校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该评价体制的许多优点和积极作用。

1.成长学分银行对学生的考评内容条目清晰,覆盖了学生的学习场所、生活场所、公共场景中的课程、活动、任务和日常行为方方面面(见图1)[4],这恰恰与职业素养的内涵——職业认知、技能、态度、精神、意识及能力等方面内容相吻合,且体现了职业素养的培育方式、载体多样,对学生的培育导向十分明确,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

2.考评的实际操作——即学分记载、认定和积累的过程,是由师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的,操作直观、及时,主体性强,且学生成长学分与评奖评优挂钩,这些特点都使得学生上进心更强、具有竞争意识、活动积极性提高。

3.学分的转化和运用相对客观、公正,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取得满意的“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成绩单”。 [4]学分银行不光记载了学生在校期间成长学分的得失,更是记载了学生成长的行为轨迹,这为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优势劣势分析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实践中显现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的不足

从辩证的眼光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在成长学分银行评价机制运行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1.培育内容虽涵盖面广、条目清晰,但是过于模式化,无法满足学生个体特点和需求。例如,走读生在“劳动卫生、文明寝室”上无法得分(见图1),这就导致他们的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地敬业精神缺乏历练。又如,有的条目如“调查研究”无人问津,而微商创业的学生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和职业技能却无法得到认可。

2.随着学生竞争意识和活动积极性提高,对实践的需求也增强,但是培育方式单一,并未真正考虑到专业差异、年级差异。例如,礼仪大赛上空乘专业男生完胜工科专业男生,简历设计大赛上艺术系大三学生完胜外语系大一学生。

3.培育过程重灌输、轻实践,学生职业素养修炼多停留在认知、经验习得阶段,而内化完善、应用环节步履艰难。例如,学生在大一职业素养课堂上学习了敬业精神、职业礼仪,但是直到大三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坐姿、站姿,更没有机会展现职业礼仪、践行敬业精神。

4.职业素养培育的资源和平台不足。例如,电气专业学生想考会计相关证书,很难得到像会计专业学生那样的辅导和培训——这导致有潜力的学生得不到好的历练和提升,没有在同一项目上进一步取得学分的机会,使得学生整体职业素养水平梯度化不明显。

由此看出,成长学分银行的目标导向作用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和修炼积极性,反之暴露出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不足,即培育内容模式化、方式单一、平台资源匮乏等,这与职业素养教育整体现状中的不足之处相吻合,且比之更具体、更明确——这为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改革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三、探究改进培育途径

培育途径和考评机制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传统职业素养教育改革促进了考评机制的创新,而新的考评机制在长期运用实践过程中反过来促进了培养途径的优化和进一步改革。

(一)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紧紧围绕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内涵,高职院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方面”[5],并根据专业、年级、性别特点将教育内容以不同形式呈现。职业素养认知教育课程中突出专业性,如讲解“敬业精神”时不同专业举本专业相关岗位的案例;职业素养实践活动设计按不同专业和年级定立不同侧重点,相应的考评条目要梯度量化难易程度。

(二)搭建立体的职业素养教育平台

在原有的培育载体如素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隐性熏陶、社会实践等基础上,开发线上学习平台和宣传平台、向外拓展职业素养培育基地,搭建“三维六段式”[6]的立体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具体说来,“三维”指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三个维度;“六段”素质学制三年高职生的六个学期。根据学生六学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案、课程,设计相应的校内文化、职业技能竞技活动和校外企业、基地实践行动,开发或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和宣传平台。

(三)多渠道引入企業文化

在完善培育内容和培育载体的基础上,培育方式也进一步改进:多渠道引入企业文化[7],渗透到素养课程、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宣传、校园活动中,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职业性。引进企业专家言传身教,协同教师参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评价。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6],使职业素养课与专业课相辅相成——在职业素养课程中体现专业特色和需求,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课程考查有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构成)。合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平衡显性职业素养教育与隐性素养教育的权重”[2],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鼓励学生开设并自主管理专业相关职业特色社团、鼓励学生参与长期固定的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创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管理、宣传和实践反思。利用城市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外拓展资源,将合作企业、友好企事业单位转化成实训基地、实践基地、拓展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和职业体验。

四、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更应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成长学分银行”这一高职学生素养评价机制是人文和科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具备较强的应用价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学校缺少什么。因此,在推行和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优势劣势也十分明显,高职院校在分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规律、找准改进方向,在职业素养培育内容侧重、平台搭建、资源拓展、方式创新上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新的思路。

当然,由于成长学分银行是个别院校推行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在理论性和技术性方面还不够成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教一个宏观的话题,培育途径改革在研究过程中也未顾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改进思路未有深入展开而且理论设想居多而示范性成果较少,等等,这些局限也就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 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董元卿.浅议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73-74.

[4] 李奕.基于“学分银行”理念的高职学生德育考评路径研究[J].教书育人,2015(11):6-7.

[5] 杨洋.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1):6.

[6] 李奕,霍彧.“现代职业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2):41-44.

[7] 王钰岚.多渠道引入企业文化 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7.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