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不相匹配,提出基于“多职业方向和多职业岗位”的选择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以产业规划与特征为参照,明确“多方向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市场细分为依据,确定专业“多方向”细分;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多岗位”分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建立“模块 + 递进”课程结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开发“方向 + 岗位”专业课程;以职业意向引导为中心,设计“多元 + 选择”学习方案。
关键词:职业教育;物流专业;选择性课程体系;“方向-岗位”
作者简介:江民鑫,男,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2-0024-06
所谓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即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为切入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当前,对职业学校在校生的就业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方向不清楚,不能区分各专业方向所对应的就业企业类型及其市场经营范围;对职业岗位不清楚,不熟悉企业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所需操作技能;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亟待重整专业方向、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和重新设计学习任务,立足职业方向与职业岗位,构建基于“方向-岗位”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从而对学生未来的择业有所帮助。
一、课程诊断: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不匹配
(一)课程体系不匹配人才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职业及行业需求。既满足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又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1]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不能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产业的不断延伸和行业的不断细分,企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职业教育应按照市场需求,培养面向不同职业领域、不同职业岗位类型、学以致用的合格毕业生。
2.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传统的大一统式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学生,为其量身打造具有个性特点的课程,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体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项目化、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课程情境的跨界化、课程实施的开放化以及课程评价的个性化。
(二)专业方向不匹配职业方向
分方向培养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特点。当前,专业方向不匹配职业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方向没有对接产业链。专业方向应随着产业链的结构调整而相应调整,根据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开设、调整、更新和优化,并与区域产业链转型升级相适应。宁波市物流业是一条集合采购、仓储、运输及货代的完整产业链,宁波市工商局在册的采购、仓储、运输和货代企业已超过1万家,而宁波的物流专业方向却不能与之相对接。
2.专业方向过大,缺乏对行业的针对性。专业方向应与行业的市场细分相对应,不同的专业方向反映行业的不同市场领域。如运输行业按其实际市场细分可分为零担运输、快递速运、集装箱运输、邮政运输和特种运输业等,物流专业的运输方向(专业方向)缺乏进一步细分,不能与相关运输行业相对应。
(三)专业課程不匹配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应面向产业和职业岗位,基于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当前,职业学校职业岗位群的设置过于宽泛,仅是简单陈列,缺乏对岗位群的类型分析和典型化的处理。如物流专业仓储方向的理货员、分拣员、复核员、包装员、盘点员、补货员和仓管员等岗位群,应归类为操作岗类型,并以仓管员作为该类岗位群的典型岗位。
二、课程规划:“方向-岗位”课程体系的内涵解构
(一)“方向-岗位”
“方向-岗位”的“方向”是指职业方向,对应于行业的不同市场细分,也指从事特定市场细分业务的企业类型,如物流行业中从事运输业务的运输方向、从事货运代理业务的货代方向等。“方向-岗位”的“岗位”是指职业岗位,即企业已经招聘或将要招聘的各种岗位,如运输企业的快递员、销售员、操作员和调度员等。将职业领域中的方向和岗位按照教育规律转化为教学领域中的专业方向和典型岗位,是构建本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
(二)选择性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以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为前提,以实现培养目标为统一指向,按一定标准来选择和组织课程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2]选择性课程体系,即以选择性教育为价值理念,构建一个注重学生多元发展、可供学生多样选择的课程体系。该“多样选择”是指基于学生就业的“多职业方向和多职业岗位”的选择,而不涉及学生的升学、创业和留学等选择。
(三)“方向-岗位”选择性课程体系
笔者将其界定为基于“多职业方向”和“多职业岗位”的可供学生多元选择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明确“多方向多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方向定位。确定多专业方向细分和多岗位典型。
3.课程体系重构。建立“模块 + 递进”的课程结构,从“方向 + 岗位”识别、到“方向 + 岗位”训练、再到“方向 + 岗位”强化的递进式模块化课程结构。
4.专业课程开发。开发“方向 + 岗位”的专业课程。
5.教学方式改革。设计“多元 + 选择”的学习方案,如图1所示。
三、课程重构:“方向-岗位”选择性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一)以产业规划与特征为参照,明确“多方向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结构特征的应用性人才。“十三五”期间,宁波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为四个方面:(1)以港航物流为主攻方向,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2)以多式联运为主攻方向,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提升区域物流辐射能级。(3)以城市配送为主攻方向,提高城市物流服务水平。(4)以“互联网 +”物流为主攻方向,提升智慧物流服务水平。其中,港航物流是重中之重,到2020年,宁波要基本建成服务功能强、集聚效应强、配置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国际港航物流服务中心。[3]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性产业,宁波市物流业服务于宁波外贸制造业,为其进行物料的采购、储存,成品的清关、拖卡和出口等货运服务,宁波市物流产业正呈现“链”式特征,已然成为一条集合采购、仓储、运输及货代的港口物流产业链。
根据物流产业规划及物流业“链式”结构特征,宁波市中高职物流专业应以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链为基础,以培养港口物流人才为主,打造集采购、仓储、运输及货代为一体的“链式”物流人才培养结构,以满足宁波市发展港航物流、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和智慧物流的需要。建立“多方向多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方向”指物流专业的采购、仓储、运输和货代等多个专业方向,“多岗位”指物流企业的销售类、操作类等多种岗位类型。
(二)以企业市场细分为依据,确定专业“多方向”细分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职业性要求,以对接产业、接轨行业、服务企业、面向岗位为基本依据,面向行业办专业,根据行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开设、调整、更新、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的专业方向。[4]据宁波市物流协会统计,截止2015年3月1日,宁波市A级物流企业共有149家,主要类型有运输型、仓储型和货代型。按其实际从事的市场细分业务可知:从事零担运输、快递速运、集装箱运输、邮政运输和特种运输等运输型物流企业共69家;从事传统仓储、集装箱堆场业务和城市配送等仓储型物流企业共37家;从事国际货运代理和报关报检代理等货代型物流企业共40家;从事采购与供应的供应链型企业共3家。
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细分市场,面向物流企业,服务物流企业,对现有物流专业方向进行调整优化,形成“四大类、七小类”的专业方向细分。“四大类”,即采购、仓储、运输和货代四个大类方向;“七小类”,即采购与供应、仓储、配送、零担运输、集装箱运输、国际货代和报关报检代理七个小类方向。该专业方向更加贴近了宁波市物流行业实际,每一个专业小类方向均对应于一种特定细分市场的物流企业类型;更加体现了宁波大力发展港航物流的实际,采购与供应、集装箱运输、国际货代和报关报检方向均属于港航物流范畴。并且,该专业细分还实现了物流专业链与物流产业链的完整对接,使物流专业形成了集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和货代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多岗位”典型
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应根据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学规律,将社会职业(劳动岗位)衍生的职业群(岗位群)向教育职业(专业)转化。[5]职业教育典型岗位的确定,应以企业需求为依据。
1.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
2.岗位分类。将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对象有明显区别的岗位区分开来,如面向客户开发的,侧重于营销的方法与以“人”为工作对象的销售类岗位;面向业务执行的,侧重于规范的操作与以“物”为工作对象的操作类岗位。
3.岗位归并。将“知识和技能点”相同、相似或相关的岗位进行归类,合并为某一典型岗位,如将负责驾驶叉车的叉车员、货物整理的理货员、货物分拣的分拣员、货物复核的复核员、货物包装的包装员、货物盘点的盘点员以及货物补货的补货员统一归并为仓管员。
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分类、归并,得出物流专业的典型岗位,如表1所示。
(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建立“模块 + 递进”课程结构
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多岗位的思路设置专业课程,打破原有课程结构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三段式”课程格局,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建立识别、训练和强化三大模块课程。其中,识别模块为专业入门模块,帮助学生认识物流职业方向和职业岗位,明确各专业方向所对应的物流企业类型及岗位需求;训练模块为专业技能练习模块,结合典型岗位设置“方向 + 操作岗”和“方向 + 销售岗”两个小模块,学生分别学习各个方向下的流程操作技巧和市场开拓技巧;强化模块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块,针对特定的方向和岗位进行有侧重的岗前强化训练,对接实习岗位。
设计能力递进式课程结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學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由识别到强化,构建教学组织梯度推进的课程体系框架,如表2所示。
设计“企业招聘会提前模式”,将中职学校通常在第四学期末组织的企业招聘会,提前至第三学期末,即在本课程体系的训练模块之后、强化模块之前。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对识别模块与训练模块课程的学习,并在招聘会上与企业达成就业协议,成为了企业的准员工。之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完成强化模块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一模块既是学生的技能强化模块,也是企业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模块,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开发“方向 + 岗位”专业课程
结合物流企业的“多岗位”典型,实现从职业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开发对接企业需求的“方向 + 岗位”课程。(1)“方向 + 操作岗”课程有基于“专线管理员”的零担运输作业、基于“调度员”的集装箱运输作业、基于“仓管员”的仓储作业、基于“配送员”的配送作业、基于“操作员”的货运代理作业、基于“报关员”的通关作业和基于“采购员”的采购作业;(2)“方向 + 销售岗”课程有运输行业“销售员”训练、仓储与配送行业“销售员”训练、国际货代行业“销售员”训练和采购员商务谈判技巧。
(六)以职业意向引导为中心,设计“多元 + 选择”学习方案
体现多元性,建立多元的学习目标,学生既可以选择专业方向,又可以选择职业岗位;建立多元学习的途径,建立学生网络选课、改课和退课制度,同时,健全学习情境的跨界化、学习平台的开放化和利用“微课资源包”等形式进行学习;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机制,健全过程考核、企业考核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体现选择性,课程体系设置了必选与自选模块,必选模块保障了满足本专业毕业的基本素质,自选模块为素养的拓展与延伸。在课程体系的三大模块中,识别模块课程为必选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全部发展方向;在训练模块中要求必选3个“方向 + 操作岗”课程和1个“方向 + 销售岗”课程,以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物流行业中运输、仓储和货代等三种最主要形态的技能和能力要求。
以职业意向引导为中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跑道”。在训练模块中设计了11个“方向与岗位”的集合,除了必选的4个课程以外,要求学生在剩余的7个课程中任意选择3个,即[C37]共35种“跑道”。每一条“跑道”(课程)都有明确的目标,对应于特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
物流专业通过以上六大路径的课程重构,不仅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物流专业链更加接近物流产业链,专业定位更加明确,专业方向更加层次清晰;而且,厘清了物流岗位类型及典型岗位,提出了开发“方向+岗位”型课程,并建立了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同时,创新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新途径,设计了“企业招聘会提前模式”,使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强化模块课程成为现实,促成了学生向学徒的成功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59-61.
[2]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42.
[3]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EB/OL]. [2017-03-22].http://fgw.ningbo.gov.cn/art/2016/10/18/art_781_1251127.html.
[4] 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4(10):103-105.
[5]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