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耿新 林若波
摘 要:为适应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需求,在分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瓶颈的基础上,研究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创新激励与创新方法培养、项目类式机电专业课程群设计、基于CDIO的项目驱动式教学以及学校创新服务平台搭建四个方面,阐述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驱动;新常态
作者简介:陈耿新,男,讲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林若波,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2-0006-04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是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1] 2014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阐述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提到中国新常态经济特点之一是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创新是从创意到形成价值的全过程,整个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是创新驱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创新驱动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共同思考与探索的重大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发展規划,国内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大量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在企业转型升级中提供生产要素重组、技术改革甚至产品创新等方面创新内容。[3]创新型机电高职人才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的重点研究方向。[3-8]赵新业(2012)等提出“目标产品+教学工厂”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教学工厂”工学交融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构建“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4]黄淑琴(2013)等研究机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为主线,通过促进科研课题、技术服务项目与学生创新实践融合以及促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林若波(2015)等构建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提出“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创新机制,以适应新常态下机电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并针对机电人才培养实施,提出基于反向设计理念的成果导向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式教学体系。[8]
新常态及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传统制造业通过创新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创新驱动型高职机电人才。如何培养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教学研讨的重要、迫切的问题,将引发新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存在众多瓶颈,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高职教育认识和高职人才定位错误
我国高职教育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各界包括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导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在当前高考录取制度下,高职院校成了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奈的选择,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劣势地位。所以,高职学生也给社会各界留下技能不强、创造力不高的错误印象。特别是高职院校本身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其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需求。创新能力与考试成绩并无直接联系。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一样,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记忆力、创造性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高职学生也能够被培养为创新驱动型人才。
(二)高职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严重
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矛盾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导致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脱节严重。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与企业缺乏人才培养合作或两者合作表面化、形式化。学校方面,首先,由于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和缺乏企业能工巧匠参与教学,在教学引导端的师资队伍已与企业脱节;另外,学校在教学时空、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等方面与企业需求脱节。即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实训基地合作、产学研合作甚至办学合作等方面合作,由于企业的利益趋向性,企业从自身盈利方面出发,考虑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及人员外派授课影响自身经济效益,同时,担心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利益受损等,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热情,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存在于表面和形式,无实质性融合。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本科院校设置相类似,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的学习,过于注重课程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对于高职教育本应注重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力度却不够,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够,导致实践教学简单化、形式化,无法保证职业技能培训的充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这就使得高职教育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二、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培养体系,现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一)创新激励与创新方法训练
机电高职人才正确定位与创新驱动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 需彻底改变高职院校对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以及机电高职学生认为自身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着手,修正错误的机电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首先应该从创新激情激励和创新方法训练两方面入手。
1.将创新激情激励、善想象、善辨别、善判断、捕捉机会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创新激情激励教学中,让机电高职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是发展成熟的个体,成熟个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较好的理解能力,发散思维创造性想象能力与考试成绩无关,创新创作能力可通过强烈愿景、自身努力和正确创新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出来,使学生获得创新创造甚至创业的自信,增强其创新意识。
2.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思维培训、创新方法训练及创新创业实践的课程纳入机电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可引入国际先进、实用的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创新方法和企业创新方法培训课程,加强学生在生产或研发实践过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创新的意识,教授创新方法,拓展创新思路。
(二)项目类式机电专业课程群设计
高职机电专业各相关课程可以以项目类聚群,以创新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以项目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载体。通过该方式,使得课程内容编制、学生课程学习有主线可循,使得基础专业课程学习与核心专业课程学习之间有承接关系,同项目类的不同核心专业课程学习之间可以相互交叉联系和引入。图1是项目类式机电专业课程群示意图,同一项目类的课程归在同一个课程群,如控制系统项目类课程群包括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液气控制、单片机控制和PLC与电机拖动等课程。不同的项目类课程群完成后,再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项目进行综合训练和综合效果检验,最后完成毕业设计。
(三)基于CDIO的项目驱动式教学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先进成果,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4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9] CDIO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项目开发周期为载体, 强调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以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
基于CDIO的項目驱动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上述项目类式机电专业课程群为学习体系,以项目驱动进行教学活动,让机电高职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转变,形成创新意识和开展创新活动,以团队方式完成相关项目任务,在项目攻关的同时不断学习、巩固知识。
基于CDIO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以学生组队为单位,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包括技术改造)、教师科研课题、学生自主创新项目来完成教学。机电高职学生通过项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体化完成从知识、技能学习到知识、技能运用的过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在其中完成主要知识点传授、项目重难点指导、项目进展检查、项目指标考核。
(四)学校创新服务平台
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不仅担任教学角色,还需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为机电高职学生的优秀自主创新项目做好创新创业服务。学校创新服务平台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创新服务工作。
1.创新活动场所与设备支持。对于具有创新创业前景的优秀自主创新项目,学校应为创新团队的创新活动提供场地;同时,整合设备资源,为优秀自主创新项目攻关提供基本的实验设备支持。
2.知识产权申报与维护。学校可与专业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合作,为可形成知识产权成果(特别是专利与软件著作权)的创新项目及其团队提供知识产权申报与维护服务工作。
3.创新方法引进与人才培训。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方法,并通过课堂或专场培训教授给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及团队。同时,为创新创业机电团队提供各种培训,如管理、金融、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的培训,为其后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引入金融创投支持,引入市场开拓服务。对于成熟且具有创业条件的创新创业机电项目,学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影响力,帮助创业项目引入金融创投或引入市场开拓第三方服务。
学校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在于帮助创新创业团队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建设、软实力开发,抬高创新竞争的“短板”,使其获得创新创业竞争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1.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创新激励与创新方法培训入手,使学生获得创新创造的自信,并通过有效的创新方法打开、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
2.在组织专业课程教学与学习方面,课程设计采用项目类式机电专业课程群,使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主线明确;同时,采用基于CDIO的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项目式实践训练一体化完成从知识、技能学习到知识、技能运用的过程。
3.创新驱动型机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需为优秀机电自主创新项目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做好创新创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EB/OL].[2014-11-09].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09/c_1113175964.htm.
[2] 新华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EB/ OL].[2014-12-11]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2/ 11/c_1113611795.htm.
[3] 秦艳.校企合作培养机电创新型高职人才的路径设计[J]. 机械职业教育,2015(12):57-59.
[4] 赵新业, 刘棣中. “目标产品+教学工厂”:高职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 2012(15):189-190.
[5] 黄淑琴, 宋正和. 高职机电类专业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12):38-39.
[6] 韩树明. 基于专业社团平台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1-4.
[7] 万松峰. 基于CDIO的高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5(5): 55-56.
[8] 林若波, 陈耿新.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15(6): 46-49.
[9] 高韶坤, 艾建军. 机械制造专业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 2016(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