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解析

2018-05-14 09:38戴林东王栋栋
职教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中职语文素质

戴林东 王栋栋

摘 要: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型课程结构形态,其本质上有别于阅读、写作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语文课外活动,它是面向校园、社会、职业等广阔生活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涉及语文应用各个领域,培养目标涵盖语文素质各个方面。只有形成体系健全、标向科学的课程类型,才能发展为成熟的课程生态。阐述了遵循“大纲”依据、文体依据、主体依据和多元混合取向,建构知识拓展型、文学冶情型、思想碰撞型、问题探究型和语言应用型等课程类型主体模态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素质

作者简介:戴林东,男,正高级讲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中等职业教育; 王栋栋,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2-0019-05

实践是语文课程教学追求的重要价值标向。传统的阅读和作文教学,虽然也常组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以之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略,但其实践的力度不够强,活动的视野不够广,应用的范围不够大,语文课程教学局限于文本内容和课堂空间,难以展开实践活动的潇洒身姿。中职语文新大纲以“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来架设课程大厦,引导开发课程内容,建构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板块连贯的单元课程结构体系。[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相对独立的课程结构形态,有力彰显了中职语文的实践意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型课程结构形态,其本质上有别于阅读、写作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语文课外活动,它是面向校园、社会和职业等广阔生活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且培养目标涵盖语文素质的各个方面。其课程特点在于“综合”,在此,“综合”并非“混合”,它是有目的、有重点的融合,是蕴含理趣的有机整合。“综合”的旨意在于课程渗透广、包容大。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只有显现类型特征,形成体系健全、标向科学的课程类型,才能发展为成熟的课程生态。然而,纵观“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板块内容,近年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建设类型意识不强,类型特征不明显,与目标明确、内容充实、功能多样、衔接有序的课程类型体系建设目标尚有距离,给教学实施带来许多迷茫。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套用教材附设在单元后面的主题项目,机械操作活动程序。(2)想当然生成自命题项目,随意处置活动过程。(3)采取虚无态度,敷衍了事或放任自流。因此,对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其说教学效益低下,毋宁说是缺乏类型特征的课程功能低下。

例如,现行苏教版《语文》(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遵从文体特征和主题意蕴分单元建构课程内容体系,5册教材共设置27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列为单元课程的压阵内容,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内容连贯实施。按理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设置,是可以按照单元文体特征或主题意蕴构成相应的课程类型体系并组织实施的,以实现单元语文知识、能力的全面拓展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它的课程类型构造尚存有许多缺憾。从横向看,活动项目有些与单元文体、主题保持一致,有些则显现不出单元文体或主题的价值取向。如:一册“议论文”单元,主题是“精神的追求”,活动项目是“我们将来的事业——电子杂志(专刊)的编辑制作,或手抄小报的编写”;二册“古代词”单元,主题是“心灵的歌吟”,活动项目是“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等等。活动项目与单元文体、主题并不相及,语文应用能力的锻炼与单元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耦合。从纵向看,27个活动项目的前后排序也存在随意性,并没有体现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逻辑关系。也有依据苏教版《语文》课程蓝本,尝试对语文课程单元内容进行“情境化语文实践活动训练”的整体贯通的探索(何忠,《情境化语文实践活动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版),虽然,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创新设计,但仍然是套用教材活动项目的行为拓展,其创新方向和路径仍需要通过激活课程类型机制进行有效调适。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課程类型的建设依据

类型建设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它是活动的课程,其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内容的整合和教学的运行都具有动态变异性,只宜从类型结构体系上去探求其课程发展的规律。所以,类型即是这种课程的本质特征。从显性意义上看,建立典型的课程类型,有利于改进和完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突出它在课程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既是对“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板块内容的承接、深化,又是面向“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应用、拓展;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目标价值方向,实现活动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活动项目科学体系,增强语文育人效能;有利于改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散杂、低效的现实状况,创新语文教学机制。

建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应当遵循以下三个依据。

(一)“大纲”依据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结构”中规定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能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因而,建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必须有利于实现语文能力的综合培养。虽然在活动中也可能关联性学习一些新知识,但对于知识的吸纳已经是学生的主动拓展认知,从而显现了语文能力的效用。由于是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等的综合活动,其课程类型一般具有复合性质:将相同、相近、相关联的活动项目整合为一个系统,有序实施活动内容,全面而系统地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

“大纲”规定,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这就决定了活动应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的特点,从而为“课堂语文”“书本与文”华丽转型为“生活语文”“社会语文”和“职业语文”拓展了空间。生成、建立活动项目的机缘增加,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活动内容生动活泼,客观上需要通过课程类型的归整和提纯,增强其独具的育人效能。

(二)文体依据

语文以多样的文体形式呈现课程内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语文课程结构形态,当然要保持语文生态面貌,呈现出与文体特征相宜的活动体征。然而,它又是“综合”的活动,在项目实施中不可能像“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课程板块那样,在单元系统中集中体现出一个或单方面文体特征,其丰富的内容、创新的方法和多元的追求,很容易使文体取向陷入两种“雾区”:(1)文体特征虚化,导致语文特色不明显。(2)文体特征泛化,导致语文活动异类化(变为其它属性的实践活动)。所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需要通过课程类型的有效建构,实现其本能价值。

依据文体特征建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类型,并非要它与教材所呈现的文体类型一一对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文本阅读课程毕竟不是同质课程,文本阅读课程可以按具体的文体分单元、分篇目呈现,而活动课程因其“综合”(当然也包括文体的综合),则宜将相似、相近、相连的文体归结在一起,形成活动的大类文体特征。比如,可以将写景抒情性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在一类、甚至一个活动项目中。

(三)主体依据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自觉活动,其课程类型的建构应当满足学生语文探究的兴趣,适应他们语文能力发展的需求。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切合了学生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和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2]要根据学生语文基础条件和生活经验水平,设计语文能力锻炼“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能力运行活动策略、施展探究智慧,有信心完成活动任务、创造学习成绩,从而成就有效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既是语文实践活动目标取向和特色彰显的分类标志,又是语文能力有序发展和语文素质逐步完善的整合体系。

遵循课程类型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有目标、分步骤、按程序,切实保障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广、包容大,所要培养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触角纵横密布。课程类型的育人目的要指向语文应用能力的复合培养,而不局限于一种或少数几种语文应用能力的锻炼。而对语文应用能力的复合培养,是以培养语文核心能力为牵引,使具有一定功能取向的能力群(链)协调发展。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主体模态的構建

课程类型建设目的是要建立课程内容组织系统。对于面向生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的科学性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为“有学科取向、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和混合取向等”。[3]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适宜采取多元整合取向建构课程体系,形成易于操作、切实有效的课程类型主体模态。“多元整合”建模体现两个追求:一是形成多元体系,即从整体上将课程分成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几种类型,形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体特色,以保障活动有目的、有重点、有步骤顺利实施;二是实现整合功效,即在每一课程类型体系中,打破文体界限,实现多种文体资源的有效整合,突出一种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功能,并随机生发其它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功能。

(一)知识拓展型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点是语文知识,不仅要通过课程实施知识教学,而且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知识教学。因此,有一种课程认识需要纠偏:将语文知识教学放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课程实施,而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定位在培养语文知识之外的其它语文素质(能力、情感、思想等)。这就割裂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内部机理,违反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目标有其特殊意义,它是在单元其它板块课程知识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可以深化,可以提高,也可以扩增。知识拓展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孕育的知识结构是由学生探究创新、自主形成的,演绎为实践活动的渐进过程,闪耀出发现、辨识、吸纳、整合等知识生成的智慧光芒。虽然,在其它类型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中也可能关涉到知识的拓展,但那种拓展是附带性、随机性学习,知识目标不集中、不明确。知识拓展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一个逻辑形态:(1)在单元课程知识目标引领下,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课程知识保持贯通性拓展,实现语文知识有机链接。(2)在主题项目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主动探究语文新知,形成生态化知识建构系统。(3)面向“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在广阔的生活田野中采摘语文知识花朵,激活语文知识应用发展的生命动因。

(二)文学冶情型

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聚光资源,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最为贴近,因而也最具人文感化的教学效力。文学冶情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艺术感染强化情感熏陶,深化思想认识,提升品德修养。其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学生按兴趣自主建构,由于语文课程呈现的文学类型比较齐全,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吟诵、鉴赏、评论、表演、改编和创作等,不拘一格。(1)对于在阅读教学中感知过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可以直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拓展学习,置入生活情境加深内容理解、推进情意渗透。(2)学会用所学的文学精华去美化生活、服务社会,搭建文学的生活舞台。(3)遵循教材文学课程线索,从课外广泛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接近的文学作品,在活动中进行研读,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真切的情感触动。此类课程的教学运行,还要实现文学情感与生活情感交融、文学思维与生活思维交织、文学审美与生活审美统一,从而让学生在文学活动中自然认识文学的生活本位特征,描绘出真实的社会生活形象。

(三)思想碰撞型

语文没有文彩就失去本色,没有思想则失去灵魂。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体现在多方面,比起艺术熏陶、情感陶冶等教育效能,思想锻铸是蕴涵较深的价值标向。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感人的文学形象只有在思想的辉映下,才生动亮丽。即使是说明文,在认清事物、明晰事理、反映世界本真中,也闪耀着探究自然、追寻规律的思想光泽。相对而言,议论文的思想光芒则最为灿烂耀眼。

建立思想碰撞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旨在通过语文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思想锻炼平台,让他们学会将语文学习中获得的思想认识,置入生活、社会、职业等真实(或仿真)情境进行检验,在思想的发现、辨析、论证、阐发等碰撞和较量中,实现正确思想的内化和个性思想的生成。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建构和完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和创业观等思想体系,从而铺实人生发展的思想基础。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培育思想,不能靠灌输和传导,只能遵从学生自主建构。思想认识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学生形成的个性思想可能存在局限、甚至错误,但它可以在合作学习的碰撞中得以纠偏、改进。

(四)问题探究型

语文是“多棱镜”,反映世间万象,展现生活景观,也聚焦社会问题。语文的活力源于生活,语文课程不仅以语言反映生活现象,更抓住典型问题揭示生活本质。培养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语文课程能力目标的重要指向。在阅读和写作课程中,问题导引或驱动是普遍运行的教学常规方略。由学生自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以问题育人彰显语文教育功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只有借助问题牵引,才能让语文顺利复归生活本质,才能让学生真切体验语文生活。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语文应用的相关问题,包括说明事物、阐述事理、分析人物、表达思想等有利于语文素质发展的诸多问题。所要探究的语文问题不仅存在于人文领域,也存在于自然领域。要科学创设问题情境,着力于“问题吸引力”(附着于“现象”,凝结于“特点”)的催发,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他们在用心关注中由对问题的感觉深入对问题的知觉。在问题探究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对课本内容反映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化和生发,也可以从社会和生活中搜尋、发掘课本内容之外的问题,从而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关注问题的新现象、新特点,通过探究获得新认识。

(五)语言应用型

“言语活动是人的本性的体现”,语文教育当以言语表现“彰显人的生命意义、存在价值”。[4]语言是语文果实的内核,培养语言素质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当前,中职学生语言质量不高,感性语言与理性语言发展不够协调,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口头语言具有情感色彩,比较活泼,而思想深度不足,又显随意、散漫。(2)书面语言缺乏生气,显得顿拙而呆滞,不仅情感色彩淡薄,而且逻辑性不强,思想苍白,思路不畅,往往词不达意、语不成句,难以形成语言个性。(3)语言知识基础较差,不能很好地通过自觉阅读发掘语言的活力源泉,虽然也从生活中自然吸纳语言营养,但对生活语言缺乏辨识力,不能合理筛选。(4)语言发展不佳,不仅制约语文素质整体发展,而且影响专业素质全面发展。

培养语言能力,发展语言人格,应“以主体习得为主”,[5]让学生投入语言应用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境,感受语言魅力,体验语言功力,优化语言结构,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言为心声,语为情思,以至“文以载道”。在实践活动中,要将学生由文本语言学习引向生活(校园、社会、职业)语言锻炼,开展诸如“情景对话”“即兴演讲”“事情叙述”“景观描绘”和“思想辩论”等口语实践,以及各类应用文(特别是与学生专业职业方向相应的文体)写作等书面语言实践。也要引导学生根据专业学习和职业人生发展方向,广泛撷取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中生动、实用的语言元素,加强语言仿真体验,从而缩短、弥合社会语言和职业语言的感知距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

[2] 杨大伟.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研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11):24-26.

[3] 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97-98.

[4] 潘新和.表现与存在:语文学再出发[N].中国教育报,2015-12-09(07).

[5] 刘秀峰.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J].现代语文,2005(7):37-38.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中职语文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