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 中小学道德教育影响与实践研究

2018-04-18 10:40刘芳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刘芳菲

摘要:“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传统教育模式被解构,线性单向教育方式被取代,中小学道德教育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中小学德育为研究范例,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消极因素、积极影响和行之有效的实践做法,希望通过以点带面,从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互联网+德育”进行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6-0081-03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包括各种媒体、应用、技术等全套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基础建设、经济拉动、文化教育等各板块的运用与整合过程。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技术的革命与进步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理念、内容和实施策略,机遇与挑战同步而来。我国政府在2015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强调要大力推动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结合。学校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思维,加强重视与研究,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德育的新路径、新模式,从而有效提高道德教育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互联网+”对学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推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学习、生活、交往的形态。其对德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互联网+”能扩展丰富德育的实施路径,实现参与更便捷、关注更广泛,有效提高社会参与度,成为继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之后的第五大德育阵地。二是“互联网+”有机会呈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有可能减少学生面对教师时潜意识产生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从而利于德育个性化开展,提升其针对性。三是“互联网+”联通世界与时空,其丰富资源能进一步丰富德育素材,使道德教育更具有感染力与生命力。四是“互联网+”能促进德育方式的科学化、多元化、立体化,使德育超越时空的局限,更具时效,更有成效。

“互联网+”对学校德育的负面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学生是中国网民的重要主体,已成为“互联网+”生活新方式的主要体验者、参与者,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一旦沉迷,就易于成瘾。因此,清楚认识“互联网+”对德育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合理运用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和内容。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网络上良莠不齐、虚实难辨的海量信息,可能使学生失掉理性思维,帶来选择困惑,形成盲从心态,迷失个人方向。二是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离与矛盾、信息开放与情感封闭的割裂与对立,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自闭化、极端化情绪,造成人格缺失。三是网络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可能对尚处于道德意识建构阶段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冲击,导致道德失衡。四是由于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当其沉迷于网络时,易产生生理、心理健康问题。

“互联网+德育”的作用与意义

1.“互联网+德育”改变学校德育模式

“互联网+”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深度融合传统行业,改变固有模式,助推行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互联网+德育”能创新构建出以技术、规则、道德为核心的学校德育新模式,这有利于通过法规引导、技术把控、教育熏陶、文化浸润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形成良性互动,促进道德提升。

2.“互联网+德育”推进学校德育发展

“互联网+德育”的目标一是提升互联网世界中人们的道德信息素养,二是合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德育工作。“互联网+”将进一步扩大德育范围,拓展德育视野,延伸德育场所,增加德育时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相关产业的链接融合,VR体验、创客空间、弹幕论坛、网校慕课、云平台等,这些能极大地丰富德育路径,使德育方式更多元,从而有力推进学校德育发展。

“互联网+德育”实践案例及启示

1.学生社会情绪管理教育案例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力,更取决于社会与情绪能力。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以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学生为目标,立足金沙,放眼世界,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构建情商教育的环境,建立科学的情商检测数据库,打造金沙“社会情绪学习计划”课程,帮助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其幸福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学校联合IICEER中国儿童教育国际研究中心、美国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比尔·盖兹教育基金会的力量,建立了“社会情绪学习教室”。整间教室占地200余平方米,由学生课堂研究区、教室讲解区、学生网络体验区、学生操作实验区、学生座谈讨论区、图书角、静心角、生活角等复合型功能区组成,为学生、教师提供了课程学习、资料收集、小组合作、动手实验、集体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学习功能。学校还在全市率先建立起校园版心理测评数据库,以“儿童社会情绪均衡发展”为目标,对全校学生的情感、社交、道德观、社会认知、语言能力、行为控制、自我观念、适应能力和社会关系等九个方面进行心理发展评估,并对评估结果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大数据分析。数据库能通过对家长、教师的共同测试,以三方常态检测情况,提供科学化、系统化的分析数据,从而让他们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家长通过数据展示,能更清楚孩子的个体差异与优势,适时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教师通过数据分析能制订出更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方式;学校通过数据比较,能制订更加科学有效、更切实际的教育计划。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社会情绪学习计划课程,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技能整合及学科内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采用情绪领域策略、认知领域策略、行为领域策略等提高学生的社会与情绪能力。

金沙小学借力知名教科研机构,将社会情绪管理教育引入学校,这是利用“互联网+”优质资源改变传统道德教育单一模式的一次很好的实践探索。“互联网+德育”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和心理健康方面获得同步发展,能更加个性化地帮助每个孩子成长。

2.移动端口家庭教育实践案例

学校与家庭是德育两个重要的主阵地,为了切合“互联网+”时代特点,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理念的重塑,升级家庭教育方式,增强家庭教育的德育效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依托在线基础教育专业平台与班集网合作开发了基于手机端口的家庭教育网络平台——“青云家庭教育”,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互联网思维,引领家庭积极参与。该平台关注家庭面对的德育困惑,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搭建共建共享的空间,丰富家校互动的渠道,实现了校校、班班、家家之间资源、方法、经验的传递与分享,从而整体提高了青羊家庭教育的水平,构建起家庭教育的“青羊模式”。

此案例中,对移动端的合理运用将德育平台从传统互联网延伸到移动互联网,把教育场所搬到了手机端口,让参与者能随时实践、随时分享、随时反馈,有效解决了德育工作的部分局限性。教育部门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解决了技术壁垒,降低了使用难度,扩大了参与范围,从而提升了教育的影响力。这也是德育移动互联网化的一次有益探索。

与上述案例相似的探索与实践还有许多,无论是“翻转课堂”“MOOCs”等基于网络的德育教学方式改變,还是“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基于网络的德育教学资源建设,都在尝试改变传统线性单一德育形态,改进德育流程,这是一场从理念到路径的德育变革!

“互联网+德育”的要求与途径

第一,加深对“互联网+”强大功能的认识,多方协力建设“互联网+德育”新体系。这需要政府部门、技术机构、学校强强联合,将政策指引、资源配置、技术支持、教育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加强调研,充分预设,结合规律,有效引导,研究制订相关指引和相应的法规条例,规范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

第二,加大对“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开发,积极打造“互联网+德育”新平台,做到德育内容、活动、服务、评价互联网化,德育管理、反馈、分析、诊断大数据化。合理运用技术优势,分层、创新地开发德育资源,注重趣味性和针对性。资源开发要做到“以人为本”,有机结合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使其亲于生、易于行。

第三,加强探索“互联网+”特点规律,组建培养“互联网+德育”新队伍。“互联网+”的发展为德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支撑,拓宽了路径,但如何高效运用、有效整合、长效开发则离不开德育的核心要素——“人”。因此,推进“互联网+德育”的顺利发展对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培育大批数字化教育者。当德育的教育者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通过经验智慧处理信息、通过能力水平运用技术、通过实践探究创新方法时,“互联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道德教育。教育者信息素养的专业提升可通过加大学习意识、加强资源融合、加深互联数据思维、加大分享意识等途径来实现。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