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如何让创新教育顶天、 立地、在人间

2018-04-18 10:40魏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全息剑桥应试

魏忠

张铁光教授是剑桥大学的博士,也是国内这些年很热的“剑桥教育”的开拓者,从一个211大学力学系系主任辞职开创出国内轰轰烈烈的留英教育,张教授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张教授不敢确定自己那些年一对一送出去的那些中国首批剑桥和牛津大学的学生是不是一件对的事。在70岁的时候,张教授重新回到学生指导的一线,他经常问的不是学生想上什么大学,而是孩子的天分和才能最应该配备什么学习资源。从张教授作为剑桥博士的“顶天”到亲自访谈一个个学生及其家长的“立地”,再到自己作为名誉校长的整个学校在应试和素质教育之间平衡的“在人间”,71岁的张教授可谓“呕心沥血”,我在想,是否有一种可能,有一种技术能够减轻张教授们的重复劳动呢?

最近创新教育如火如荼,我比张教授小20多岁,试图穿越20年后再想我们今天干的事情,同样也有以下关于创新教育的五问:①小时候玩积木长大能当成建筑师吗?②“花哨创客”是否荒废了“主课的田”?③“大赛教育”让学渣怎么办?④为什么写儿歌的都是作曲大师?对于基础教育,学科前沿如何让学生顶天?⑤信息化如何让创新落地于应试选拔?

问题虽然提出来了,解决却并不容易,信息化怎么建,需要回到教育本身去寻找答案,正如张教授这几年沉下心来关心每个学生、关心德智体美、关心学生综合素质、关心每个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一样,顶天、立地、在人间。要复制张教授并不容易,但是张教授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可总结为一句,那就是: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而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成长轨迹及其指导,本身就是比考上什么大学更重要的教育变量。在线教育的最大误区就是试图以网络的单一教育形式来简单化地替代全息的校园生活——师生、校园、实验、成长,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一个基于全息的超真数据系统,张教授的指导可能更加有效。这个体统如何设计呢?

在技术上并不难,我通过10年的努力,逐步靠近這样的系统,缺的是张教授这样的教育思路和实践。如果这些数据全部能够拿到,那么创新教育就是个性教育,就是过程教育,就是基于实验3.0的物联网教育平台而不仅仅是互联网+。创新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知识、技能、体验的深度理解和实践,学科中知识的本质是面向未来10年的顶天,实验的核心是面对未来20年的立地,创新的秘诀面向未来30年的在人间。

在一门创新课程70名大学生能出16项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的实验中,我尝试用学生尽可能全量的信息支持每个人的创新,发现潜力超出学生和我的想象。而在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时,原本似乎相对同质的学生,在全息变量下变得那么不同。

学生的“顶天”在于教师做的是创造性而不是重复性的教育;教育的“立地”在于不试图寻找教育的秘诀和理论,而仅仅将信息化支撑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学校的“在人间”在于敢于直面现实——教学考评、升学、就业、应试,不寻求理想化的环境而抱定理想化的信念才是作为社会中真实创新的人的常态。

猜你喜欢
全息剑桥应试
全息“魔镜”在身边
一汽奔腾T77
欧洲·英国 中国人限游?
手机看三维全息影像有望成现实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请打赏
剑桥历史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
全息,何以为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