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语言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的理性思辨

2018-04-02 10:57李强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

李强

摘 要:世界上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的心理意识和思维习惯,记载着该民族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延续不断地思想意识形式表现,民族语言既反映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又规范着该民族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方式和一切现象的解释方法。纵观国内外有关教育语言学研究的一些成果,大多从教育学理论视角讨论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相关性问题,而从教育语言学的学科理论来研究分析少数民族的外语教育教学问题的成果还十分有限。此文章运用现代教育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方法,结合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实际,系统总结了在民族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民族地区外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论述教育语言学理论在少数民族外语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教育语言学    少数民族地区    外语教学

1    全球化语言教育观

语言是一种意识观念的存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要通过语言去实现。语言是其使用群族进行社会化的重要认同根据,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资产,是不同社会之间进行沟通交易的重要媒介,是一项不容轻估的经济要素,语言更是实现国家统一,凝聚社会及提升发展水平的要件。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大多都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社会里,不同的民族通过语言的接触,使世界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通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发展状态,可以清楚地认知其语言文化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历史演变的缘由,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创造条件去修复或再生历史形成的民族关系,实现世界民族的大团结和民族社会的生态和谐。

语言教育是教育语言学的一个哲学范畴。“教育语言学”(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一词的概念,最早是美国语言学家本纳得斯波斯基(Bernard Spolsky )于1972年提出来的。在后来相当一段时间,我国不少语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概念在语言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实际运用。然而,有一些学者一直认为,教育语言学就是理所当然的“语言学加上教育学”。 语言学者们在研究讨论教育语言学时,基本上都离不开外语的教和学,特别是公共大学英语教学。与此不同的是教育学者们在研究讨论教育语言学时,则偏重运用语言学对教育学科术语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清理,或者专注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对传统教育学的启示。尤其是我国学者大多只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关注到教育学与语言学的交叉,而没有重视对教育语言学的含义理解。因此,在国内教育语言学学界发表的不少学术研究文章中出现了概念上和术语的混淆使用、模糊使用和交叉使用的现象。实际上,本纳得斯波斯基(Bernard Spolsky )1972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时,他的核心内涵是指:在语言教育研究中用来描述有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后来他的这一理论观点被广泛地接受和采用,尤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教育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戴尔·海敏斯(Dell Hymes), 奈莎·沃富逊(Nessa Wolfson), 特蕾莎·彼卡(Teresa Pica), 南希·洪博格(Nancy Hornberger), 雷博·傅雷曼(Rebecca Freeman), 和尤科·巴特勒( Yuko Butler )等。

一般意义上讲,教育语言学是一门关于语言与教育的关系的学科,它主要探讨语言学的研究与教育的理论实践、与政策的关系,着重关注语言与文化多样性以及地方、国家,甚至国际意义上的语言学习与教学方法。它包括教育学的理论和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综合运用和发展,揭示语言教学的措施、方法与语言教学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它涵盖了儿童语言习得、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双语教育、文学教学、语言测试、二语习得、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语言行为、话语分析、语言政策与政治、方言学习与研究等。

2    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分布最多的省份。全省土地面积为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0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4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5%,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113792211)的12.8%。全省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世居在云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有25种,其中15种为全国独有民族(含全国少小民族、稀有民族和跨境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大杂居、小聚居。在25种少数民族中有8种少数民族使用着除汉语以外的9种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字(特指既有口頭语又有笔头文字的语言),分别是:彝文、纳西文、藏文、傈僳文、拉祜文、佤文、景颇文、傣文(分德傣文和西傣文,这两种傣语在语音语调上有较大差异,且文字书写形式也大不相同,即同一种民族的两种文字)。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属汉藏、南亚两大语系,壮侗、藏缅、苗瑶、孟高棉四大语族十一个语支,25种语言,五大方言区,约50多种方言土语。从历史范畴来看,语言与民族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区域的同一民族以及同一区域的不同民族之间,所处的民族关系角度有所不同,所具有的语言环境不同,因而导致语言发展的特点也不相同。

3    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的思辨

从语言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习得一种民族的语言,就意味着习得该民族的文化。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同样面临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是在国家语言教育规划政策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另一方面是在实施双语教育和普及外语教育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因此,在民族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外语教学就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笔者根据多年的少数民族外语教学实践经验,初步分析和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3.1    多元语言文化背景。各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自然是其母语,汉语是其第二语言,外语的学习教育属于第三甚至是第四语言的学习教育过程。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和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外语教师来自边疆民族地区,都有过双语教育的背景和经历,这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既有利又有弊。除了共性的“外文化休克期”外,有利的方面是便于进行多语的对比或比较学习;不利的方面是在二语习得中对目的语的语音、句法方面的认知和理解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或者说,语言迁移中往往出现负迁移大于正迁移。对于学习英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英语的习得不仅仅是二语学习的范畴,而是二语或多语言教育和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在民族院校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多语言教育教学与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现实面临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在应用二语习得理论和方法的实施教学时,其过程也是在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实践中对二语习得理论和方法地不断丰富和发展。国内外大量的语言教育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两门语言体系时绝不会和平共处,而是不断地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不仅限于学习语言的这一刻,而是一直持续在储存新概念的过程中。第一语言(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会产生副作用,即母语会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

3.2    受制的教育条件。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地域、经济结构、社会发达程度的不平衡,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经济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科技文化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小学教育一般都要经过“双语”(民-汉)的教育形式来完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没有条件实施双语教育。基础教育发展极其不平衡,有的直到中学教育阶段才结束“双语”的模式。加之,受師资条件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将近有67%的民族小学没有条件开设“外语课程”。大约75%的民族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英语时,从未曾听过英语国家本土人士的标准口音,更没有机会接触外国人,与外国人士交谈。因而在外语学习的基础语音学习阶段往往形成“顽音”,始终带有浓重的方言口音,如,本族语中相对于汉语普通话发音的“清音浊化”或“浊音清化”等发音习惯都是非常难以矫正,这对今后的外语学习产生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和“循环”反应。

3.3    语言文化政策的冲突。在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实施外语教育还会不可避免地面临语言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母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目的语文化(外来语文化)的直接冲突。众所周知,当一个民族的母语逐渐消失,或被外来语取代时,就意味着该民族的文化也被淡化、濒危,甚至消失。换句话说,如果某一民族的语言出现了濒危现象,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拯救和保护,那么随着时空的变化和推进,该民族的文化也就会逐渐消失,语言文化的消失就意味着民族特征的消失,民族特征的缺失实际上就是民族的彻底瓦解。尽管这与国家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目标宗旨不一致,但是最为关键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是:一方面,全国上下都在进行推广普通话教育,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样,升学、就业、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都只能使用汉语这一主体语言工具。民族语言文化自身的教育空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作为面向世界未来的发展要求,外语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出路,也同样地赋予了巨大的教育发展空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使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与汉语教育、母语文化教育产生了多维角度的冲突。

3.4    思想观念与现实社会发展格局的矛盾。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会影响到他理解现实世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传递的信号或声音所代表的语码含义及符号意义,基本上都能体现出人的思维特征。所以,语言的物质反映了一个概念世界,语言决定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讲,外语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一种外来语文化的教育。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情感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基于语言教育更要涉及人文地理、宗教习俗、历史传承等文化因素的实际内涵。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更加应该提倡和坚持语言的本质,回归语言教育的工具性,集语言知识教育与文化实践活动为一体,既能保护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树立目的语文化意识。基于上述的客观实际因素,我们感受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意义重大但困难重重,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4    语言教育新观的启示

随着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高层次少数民族外语专门人才,这与国家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由于各个民族的历史形成的经历、社会经济结构、文化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条件不尽相同也不平衡,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圈。在这种不同的民族社会文化圈内,各个民族对事物的发展、行为的方式、价值的取向都存在着广泛而明显的差异。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平共处的关系之所以受到妨碍,这不仅仅是因为语言的差异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所导致的,而且也是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的思维方法的不同造成的。换句话说,是由于各民族确定的知识来源和进行客观化的思维方法的不同而造成的。基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近些年来,国家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保护民族语言文化和拯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从根本上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的复兴有了新的希望。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时可以加分录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在高考升学时加试民语,毕业时定向录用在国家政府机关部门。还有在云南有些高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非通用语(小语种或民语)选修课程,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免修外语(英、法、日语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的复兴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坚信在这个领域里一定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杜丽娟.“教育语言学”片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24.

[2] 郭 净.云南少数民族概况[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 41.

[3] 李 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3.

[4] 俞理明,袁平华.“应用语言学还是教育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学科属性的思考”[J].现代外语,2004(3):19.

[5] 张玉华.“语言教育学漫谈”[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5):43.

[6]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1):39.

责任编辑 刘晓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
Application of‘Never Forget English’in English Teaching
A Conclusion Report Based on TBLT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Speaking Classes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