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动研究法在提升高职学生自信中的运用

2018-04-02 10:57尹伊婷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自信高职学生

尹伊婷

摘 要:目前国外对自信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而国内对自信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尚未深入。在一些关于自信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中,能真正解决和提升高职生自信心的研究方法不多。国内外学者把一种称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学领域,而本文尝试把这种方法引入自信心的提升研究中,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对自信心缺失的学生进行有效救助。

关键词:行动研究法 高职学生 自信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以及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为了保证足够的生源,许多院校的招生方式呈现多样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高职学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不太成功或经常被忽视的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困惑和冲突的多发期。高考的失利让他们的自卑心理挥之不去,缺乏应有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自私自利心理比较普遍;综合素质水平总体不高,学习能力较差和学习自觉性不高并存;纪律涣散、诚信缺失、任性妄为等行为时有发生。有些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选择了高职学校,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不高,对学业、对未来自信心不足,再加上有的新办院校办学经验不足、管理跟不上等,都对他们的大学生活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国内有一项问卷调查显示,高职生中自信心程度高的仅占6%, 自信心程度一般的占19%, 自信心程度偏低的占50%, 自信心程度较低的占20%, 自信心程度太低的占5%。从总体看, 伴随高校的扩招, 高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比重呈上升趋势。又有调查资料进一步表明, 农村家庭的学生比非农村家庭的学生缺乏自信, 独生子女相对非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加不足, 女生中缺乏信心的比例比男生高出5%~6%。从近年来高职学生人格健康调查材料和我们日常接触观察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自卑感严重、悲观失望、猜疑拘泥、依赖、回避、办事畏首畏尾等,严重影响学业成就和人生态度。

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高职学生重塑自信,适应人生新阶段、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确立人生发展目标,扣好大学生活的“第一粒扣子”,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 国内外自信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几十年来国外心理学研究者们对自信问题做了许多研究,特别是在理论研究的同时编制出了许多测量工具,为研究的客观化、可操作性及可验证性提供了有力手段。但该领域研究上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车丽萍指出:首先,自信问题总体研究零散,缺乏专门研究,已有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其次,概念界定模糊,心理学家们对什么是自信、自信的内涵和外延等概念性问题没有统一界定,没有相对一致的看法。再次,缺乏定型理论,自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与互补趋势,但总体上仍显脱节。第四,研究方法单一,西方心理学家们对自信的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具体,但在研究方法上并没有大的突破,大量的研究者仍依赖量表法,其余方法如实验法、投射法等很少使用。第五,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研究者们根据各自理解编制了各种量表,不同研究者用这些量表研究同一问题,很难得出相同结论。从上面的研究中不难看出,虽然有些研究得出了较一致的结论,但有的研究结果尚待进一步探讨、验证,有些研究结果相互矛盾。

目前国外对自信的研究正不断深入,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不多,并且得出的结论有很多不一致, 甚至相互矛盾。同时心理学研究者也未对自信做过系统论述, 也没有标准成型的理论和专门的测量工具。针对提升自信心的研究方法,有的是采用定量分析法,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自信心在被调查对象中存在的程度;有的是通过访谈法,了解到自信心缺失背后的原因,但是,在这些定量和定性的研究中,能真正解决和提升高职生自信心的研究方法不多。

国内外学者把一种称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学领域。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迄今为止,在我国高等职业学院中将行动研究应用到自信心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采用这种研究方法,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为对象,探索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缺失的有效救助。

2 将行动研究法运用到高职学生自信缺失的救助过程

行动研究通常包含行动研究小组的组建和界定问题——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实施计划——行动——总结评价五个步骤,我们可以将这五个步骤灵活地运用到学生自信缺失的救助过程中。

第一步骤:行动研究小组的组成。行动研究小组的组成通常分为有意识组建和基于现成的非正式团体组建两种形式,前种形式通常用在新开始的一个项目或工作中,如办一个培训班;后一种通常是在一个单位中开展一个新项目,在单位里原有的部门、团体或非正式团体中组成一个研究团队。根据高职学生自信缺失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选择高职学院行为失范的学生作为行动研究小组的成员。

第二步骤:确定问题和收集资料。界定所研究的问题是指发现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本研究中是根据有关自信心的定义及已有的研究,确定本研究小组成员中有多少人存在着自信缺失问题,其程度如何。由于不同学生对自信缺失的感受不一,承受能力不同,且有的学生认为是否自信属于个人隐私,因此,在确认研究对象是否存在着自信缺失有一定的困难。

在已有的自信心研究中,一般是采用问卷的方式,研究者們根据各自理解编制了各种量表,统计确定被测试者是否存在着自信缺失问题。通过问卷的方式确定自信缺失比较客观准确,但这样做有很明显的“研究”痕迹,会使得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产生一定的隔阂,被研究对象会提防研究者的研究行为。当然,明确研究对象是否存在被研究的问题,并且能使他们参与到研究中是本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原始对象的情况不明确,在效果评价的时候将不具备客观性。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观察、访谈、影子研究、个案追踪法以及参与行动等定性方法来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存在自信缺失问题。

第三步骤:研究计划的制订和初步行动。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研究,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使之尽可能地适应和满足研究对象的要求,从而达到研究者期望的目的。因此,研究计划的制订不是一劳永逸之事,可以初步制订一个研究计划,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正和调整。初步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研究前的热身和动员,通过共同收集资料和交流,使研究小组成员彼此相互了解信任,从而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高职学生自信缺失救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自信缺失在不知不觉中,随时随地潜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而行动研究重在“行动”二字,高职学生要想远离自卑和恐惧的困扰,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品格,当自卑和恐惧出现时,要有清醒的认识;当自卑和恐惧发生后,要用行动有计划地摆脱自信缺失的现状,并且在学习生活实际中不断地进行调整。

第四步骤:计划的实施和修正。如何行动和行动的有效性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关键,在此阶段将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行动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注重信息反馈,行动计划可行时则进入下一步计划,反之则作调整或修改。为何修改和如何修改行动计划是因为计划的制订不周全,现实中的学生自卑和恐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在这里,研究者要把注意力放在被研究对象的信息反馈上,而不是放在行动计划的信息输出上。行动计划的实施和修正也表明行动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前者注重解决问题,后者强调理论建构。在行动研究中强调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不在理论上作任何的提升。

高职学生自信缺失救助过程中的行动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用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法帮助学生摆脱自卑和恐惧的困扰,注重的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讲求的是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承担大量繁重教学任务的高职教师而言,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研究五花八门的理论,长篇累牍的理论建构只能被束之高阁。

第五步骤:总结评价。在实施了行动计划后将不定期地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要对照计划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尚无解决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作出解释。在高职学生自信缺失的行动研究中,总结评价是对被研究对象的自卑和恐惧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进行评估,然后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改善。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自信缺失、自卑和恐惧心理时常出现已是高职教育中不争的事实。将行动研究法运用到提升高职生自信心的研究中,有效解决高职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其目的在于将教育上随时发生的问题加以研究改善,使高职教育工作更臻于完善。所以行动研究法不仅是科学的、实证的,同时也是有针对性和有实效的。其将计划、执行、总结三者融为一体,随时研究,随时改正,其不但可研究教育上的诸多问题,同时亦可延伸到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上。

3 行动研究在自信提升中的前景展望

行动研究要求研究的参与者即研究的实践者,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当前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在于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体系,通过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帮助高职教师探究教学实际问题,感知与领悟教学快乐,并将教学知识与技能付诸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校的行政效率、促进课程改革、激励教材教法的创新,这对于高职教育改革整体效能的提升,将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行动研究同时也成为高职教师提升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

3.1 解决自信理论研究方法单一且脱离实际的问题

一方面,正如车丽萍所言,目前,中西方心理学家们对自信的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具体,但在研究方法上并没有大的突破,大量的研究者仍依赖量表法,其余方法如实验法、投射法等很少使用。有的研究工具缺乏内部一致性和客观效标,使研究信效度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我国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科研成了专家学者们的专利,他们多半是通过间接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出书立传。有的专家学者联系学校进行研究,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处于旁观者的角色,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不是“为了教育的研究”。针对解决学生自信缺失对策的论文较多,但是以往的研究有如下特征:研究的主体是理论研究工作者,而不是一线教师本身;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有关自信研究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真正提出有实践价值的对策性的研究不多,研究过程基本上游离于教师的职业实践之外,是一种旁观者的研究,因而不为广大教师所理解、掌握和应用,这对于教师如何才能消除学生自卑心理也没有多少指导意义,收效不大。就研究方法而言,绝大多数的研究论文采取的都是一种“由上到下”的理论视野,多数论文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作者根据一些相关理论资料和政策文献得出的主观意见,最后的结论往往也在意料之中,提出的对策大都是从理论上而言应该怎么样才能解决学生的自卑问题,而具体实际是什么样,学生自信缺失状况是否解决却很少有人问津。

如果把行动研究法植入自信的研究中,却正好与上述情况相反。一方面,它的实践性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目的、研究的主体,抑或是整个研究的过程,都离不开实践。另一方面,行动研究也重视理论的作用。它强调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结合,教师可以从专家那里获得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技能;理论工作者也可以从真实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发现新问题和新课题,甚至发现和创造新的理论,使研究成果更容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堪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用今天的眼光看,在一定意义上,他也可以说是教育行动研究的楷模。由此可见,行动研究是一条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方法,值得大大提倡。

3.2 行动研究法易于被教师接受

目前,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许多专家学者采取了思辨研究的方法,这种理论推导和资料引证的方法,对于承担着繁忙的教学任务的高职教师而言,不但有一定难度,而且又缺乏实践价值。还有一些教育研究工作者,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为了追求量化、客观化和精确化,往往想方设法控制某些变量,力图使教育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实验。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虽然对教育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教育科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以人为对象,周围环境又千变万化,因果关系纷繁复杂,不可能简单地模仿、照搬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另外,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实验研究之前,就从理论假设、实验原则等方面对实验者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对多数高职教师来说,也不一定适合。而行动研究方法,重在“行动”两字,是从实际出发而非从理论出发;可以边研究、边学习、边改进,正好能避开思辨研究和实证主义两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容易在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展开。

3.3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国内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论断。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市教委共同开展的“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的21名教师,深入北京市8个县(区)23所中学,与500名教师共同承擔了“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这项教育行动研究,三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谈起三年的研究,校长们深有感触地说:“是课题研究把我们从终日忙于应付学校事务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确立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形成了清晰的办学思路,提高了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同时也把师生从苦教苦学的死胡同中领出来,使我们走上了靠科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正路。”中学教师们充满感情地说:“是学校的科研氛围‘逼你学习,逼你成功;是‘科研兴校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有价值,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充满青春的活力。”校长们谈起为师的变化则说:“教师们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研究、学会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过去说基础薄弱校的老师是‘教书匠,我觉得评价还是高了,只能说是‘教书的,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从‘教书的‘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参与研究的五所薄弱初中,学校面貌有了根本改变。116中在区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中跃居初中学校的首位,和平里中学与181中均被评为“教育科研示范校”,北方交大二附中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校”,新街口中学被评为“教学管理达标学校”。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特别是新建的办学经验不足的职业院校,很少有专家、名家出庐,“教书的”“教书匠”越来越多,老师的科研成果少而又少,这种情况和中小学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部分教师写的论文大多不是从研究的角度来写的,主要是从评职称晋升等功利角度出发去写论文,进行课题申报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虽然行动研究理念传入中国已经有许多年,教育行动研究已经在中小学校搞得有声有色,但许多高职教师甚至于行动研究是何物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有关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的普及与培训,让它成为相对主流或被高职教师所熟悉和认可的研究方式,以便促使高职教师从“教材贩子”“教书匠”的无奈境地中挣脱出来,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3.4 自信研究方法上的超越和补充

行动研究法是研究解决教育上实际问题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将教育上随时发生的问题加以研究改善。这不但可研究教育上的诸多问题,同时亦可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国内很少有学者把行动研究方法应用到解决高职学生的自信问题上,对于如何解决高职学生自卑心理问题,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研究性是在已有的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在对高职学生自信缺失的救助过程中,如何采用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让有自卑和恐惧心理的学生树立和提升自信,这是对目前已有研究的超越和补充。

与以往的自信研究不同的是,行动研究将自信缺失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鼓励他们参与到研究中,运用“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使他们从被研究对象转变为研究的参与者,与研究者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这种行动研究首先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果可以随时应用到被研究对象——学生身上,使教师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开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学生中所存在的诸如自卑恐惧等消极心理,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从而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涯健康发展,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行动研究方法的特殊和创新之处在于高职教师即研究者,基于改善教育实际的需要,将自身的教学实际中学生出现的自信缺失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透过以学校为主体的协同合作,进行有系统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的螺旋循环过程”,通过“行动”把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结合在一起,通过他们自身的体验和经验交流,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消除学生自卑与恐惧的方法,以有效地解决高职学生自信缺失的问题,促进树立和提升自信策略的产生、分享与利用,达成改善学生的消极自卑的心理状况,让高职学生在积极向上、快乐幸福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在自信中品味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放飞自我,圆满完成学业,充满自信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成为新时代中国梦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陆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6):24-26.

[2] 韩淑萍.行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N].中国教育报,2009-4-24(5).

[3] 张日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3.

[4] 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

[5]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C]// 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9.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自信高职学生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