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将从分析互联网的弊端入手,进而分析培育理性网络公民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培育理性网络公民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公民 和谐社会 培育途径
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规模居世界首位,如此数量级的网民规模,让我国的互联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舆论平台。网民的意见具有普遍意义,在网民数量庞大,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互联网 “信息真假混淆,无组织、盲目跟风、情绪化表达”的先天缺陷。“器方则水方,器圆则水吲。”网络犹水之形,用之得当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用之失当则如洪水猛兽遗患无穷。如果不能有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任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仇富、仇权、谩骂污蔑、网络暴力等网络戾气盛行的话,将激化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不信任感。如果我们不能在网络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公民社会,又何谈构建和谐社会呢?
1 时代发展呼唤理性网络公民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理性公民大量增加,理性公民具有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易受到他人的蛊惑。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社会弱势群体,对自己的权利义务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这些人甚至对社会和政府缺少应有的信任,不愿意采取合作的态度和方式。而当他们遭遇挫折或社会不公时,往往找不到或者是不愿意寻求正当的解决途径和方式,而会以一种暴力、非理性的方式寻求解决方案。网络成了其发泄的渠道之一,却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添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稳定因素。对于年轻一代,这代人正处于学习知识以及人生、價值、社会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各种信息和知识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虽然满怀热情但对信息的辨识度不高,易盲目跟风,“三人成虎”失真的信息可能会经过无数次的转发评论而变成“真实”的信息。
传统媒体不能满足民众对信息的需求,使得民众对网络资讯有一种畸形的需求和对网络有一种过度的依赖,而网络媒体往往出于猎奇和博人眼球的目的会发布一些假大空的消息。从人性的特点上看,人们往往只愿意承认自己知晓的才是真相,而且对信息又有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舆论一发生就急速扩散并且呈一边倒的趋势,加上媒体的二次炒作,使得事件更是易被激化和扩大。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优势,歪曲事实、夸张地爆料,而舆论的影响就有可能直接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极可能让某一小问题变成大事情,进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造谣、诽谤、诋毁等滥用民主权利、非理性的行为,极易侵害无辜者的人身权利。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理性的网络公民,不受偏激情绪影响,不以暴制暴。同时,明辨是非曲直,对弱者施以援手,不冷漠旁观,给予网络舆论战中一种公正、客观、理性的声音,形成能被大多数所认可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铲除网络戾气。
2 理性网络公民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网络公民怎么定义的呢?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而言网络公民是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公民而言,是现实社会中公民平等、独立、自主,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等角色特征在虚拟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和存在状态,具有现实社会公民相应的特征,其依附于网络平台,网络公民和现实中公民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理性的网络公民是对整个社会机制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具有正确的三观,并对国家制度、法律规范、社会实情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具备一定鉴别真伪信息的能力,能够有理有据如实反映情况,尊重他人隐私、用文明用语理性表达,反对网络暴力,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
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正确普世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转型过程的顺利实现,依赖于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罗尔斯在其著作《政治自由主义》中鲜明地指出,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公民“理智而有效地运用其自由权利和机会”。
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一直是历代政治家追求的治国理念之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民主权利博弈加剧,社会矛盾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势必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良好的社会舆论,人文环境的构建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于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要求社会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热情、智慧、创造力来“共建共享”;能够在利益冲突面前能够理智和宽容、自觉要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追求社会的安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而,培养理性公民延伸到网络环境中的理性网络公民,使其能够具有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不受网络言论的影响人云亦云,并使其具有参与到网络舆论战的热情,对所谓受敌对势力指使意图攻击、颠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所谓“公知”“网络大V”等进行辨析、辩论,从而到达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络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化年轻一代的国家荣誉感、社会使命感等,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 培育理性网络公民的途径
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政府在培育理性公民、提高公民素质方面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因为任何社会或国家公民在知识素养、道德水准、法律意识、社会参与水平等都是参差不齐的,因而就有必要学习和提高,而大规模、大幅度的培养和提高势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指导和行政力量的积极参与。
培育理性的网络公民,其一,需要公民认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法制体系的合理性,使他们能客观地理性对待社会现实,相信法律的力量,不迷信权力,这依靠于整个国家道德、知识教育的提高,以及公序良俗等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
其二,要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绝对的权利是不存在的,让公民知悉网络曝光和侵犯他人隐私的界别,其需要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整个社会法治的发展。
其三,培育理性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其公共精神,提高公民与政府、第三部门的合作意识,政府应以最大的政治诚意、务实的治理手段和方式来赢得公民的信任,并能够做到接受网民监督、公开透明的政务处理,能够关注网络舆情及时进行疏导,营造媒体、民意、政府间的良性互动。
其四,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不能局限于知识文化传授而在于对正确三观的培养,尤其是大学教育,大学要承担起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重视基本的道德教育,使具有普遍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不能是空泛的口号,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去思考和探索如何将公民教育转化进整个教育体系中。
培育理性的网络公民和创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如建构公民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建立并完善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等,用现实公民社会的进步促进网络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培育理性的网络公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重要性,然而理性公民的培育和现实中公民意识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分裂开来,培育理性公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整个国家、社会、民族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萍.法治角度下网络反复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苑立强. 时评:铲除网络戾气 培养成熟理性网络环境培育理性公民 政府应扮的角色.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7-27/4063126.shtml.
[3]付宏,杜智涛.理性公民教育:网络环境治理的新视角[J].公共治理,2013(4).
[4]傅梅蓉.构建网络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三维路径[J].理论观察,2013(5).
责任编辑 刘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