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扶贫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发展战略。“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天柱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主基调,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努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已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总结了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议。
关键词:全面小康;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机制
扶贫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发展战略。“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天柱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主基调,突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努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
一、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
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部,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全县辖11镇2乡3个街道128个行政村(居、社区),总人口42.3万人,居住有侗族、苗族、壮族、回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37%,是中国北部侗族方言区的腹地。2015年,天柱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0.6%,比2014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
(一)经济稳步发展。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87.5%,比2014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7项指标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2010年不变价)25842元,实现程度为82.3%;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35%,实现程度为77.8%;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1.95%,实现程度为84.6%;农业发展指数实现程度为100%;城镇化率42%,实现程度为93.3%;就业水平指数实现程度为100%;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实现程度为81.6%。
(二)社会更加和谐。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77.2%,比2014年下降了8.5个百分点。4项指标中:城乡居民收入比3.18∶1,实现程度为96.8%;脱贫指数实现程度为66.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2.16%,实现程度为100%;民族团结和睦指数98.65%,实现程度为98.7%,。
(三)生活明显提升。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94.8%,比2014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6项指标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0元,实现程度为1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0元,实现程度为100%;恩格尔系数31.1%,实现程度为100%;住房指数实现程度为84.1%;居民出行便捷指数实现程度为83.4%;医疗卫生发展指数实现程度为90.4%。
(四)法制不断完善。民主法治实现程度为91.1%,比2014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3项指标中:城乡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率90%,实现程度为90%;社会安全指数实现程度为89.9%;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93%,实现程度为93%。
(五)文化水平明显提高。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为96.6%,比2014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3项指标中:文化发展指数实现程度为94.7%,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指数实现程度为95.8%,人才发展综合指数实现程度为100%。
(六)资源环境不断优化。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99.7%,比2014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两项指标中:节约用地指数100%,实现程度为100%;环境质量指数实现程度为100%。
二、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抓投资、抓项目为工作重心,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成投资主体自主决策、政府调控有力有效、融资方式丰富多元、市场环境公平开放的投融资体制;全面落实国家鼓励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PPP)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营运县内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项目;狠抓工业园区建设,依托重晶石矿产资源优势,做好招商引资等工作,着力将天柱钡盐生态产业园建成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钡盐产业基地;充分开发清水江资源,整合库区景观、木商文化、家祠文化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生产总值完成7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8.7亿元,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4亿元,同比增长23.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0元,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0元,增长15%。
(二)打造小康支柱产业,带动群众创业脱贫致富。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烤烟、油茶、生猪、肉牛、优质果品、稻荷养鱼等与全面小康有直接关系的短、平、快种养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出台农业“三小”工程奖励措施等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打造精品核心示范区和农业经济带,着力建成一批产业导向鲜明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推动种养业上规模、上档次,提升产业层次。保护原有的蓝天、绿水、青山、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两个宝贝”,使之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充分展示农业示范、农业观赏、休闲等多种功能,做好城郊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着力把天柱县打造成农业园区和城区互动融合发展的亮点产业。2015年,全县新增省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引进农业招商项目5个。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一是着力提升交通能力。三黎高速全线贯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县城至冷水溪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绿化亮化全面完成;天柱县汽车站、公交总站和公交候车亭建设稳步推进中。二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认真实施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计划。2014年,全县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220千伏凤城输变电工程,农村居民电视、电话普及率在90%以上,实现路、电、讯村村通;改水260个村,覆盖率83%;完成2100户农村危房改造。
(四)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加强传承和保护。在加快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推广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活动,将“溜溜歌”、“侗族大戏”、侗歌、月牙镗、唢呐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引进课堂。全县12所学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校本课,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100%、入学需求满足率100%、骨干教师覆盖率100%、学生课堂参与率100%。加强民族文化研究,与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院校联合成立清水江学研究会,召开清水江学高端论坛,编纂出版清水江文书第一卷,四十八寨歌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地良、三门塘、抱塘等民族文化旅游村寨、远口特色小城镇等,开发出石洞漂流等旅游项目,进一步实现旅游井喷式发展。
三、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的问题
(一)对照全面小康建设目标还有差距。一是实现程度有差距。六大板块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板块占权重达42%,目前实现程度均低于90%。在25个细指标中,实现程度低于90%的有8项,占权重超过29%。二是提升幅度有差距。根据测算,要在 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县实现程度每年平均需提高4.7个百分点。从监测情况看,今年全县总体实现程度提升幅度虽有所提升,但仍有较大差距,且随着新常态下经济调整,压力越来越大。
(二)财政压力突出,人均财力占有率低。一是预算收支平衡难度大。随着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发展需求与财力保障的矛盾日益凸显,民生支出不断增加,人均占有财力较低,刚性支出快速增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收支平衡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二是国库资金调度困难。“保工资、保机构运转、保民生”的难度不断增大。三是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到期债务偿还资金压力增大,重点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四是财政收入增速逐步放缓,财政投入县域经济建设的总量不够。
(三)脱贫攻坚任务较重,全面小康建设任重道远。天柱县是2002年国务院确定的592个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现有贫困乡镇4个,贫困村132个,贫困发生率19.73%,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四)边远地区民族群众文化素质低,致富路子少。边远村寨少数民族群众大量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全县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而且随着扶持效益农业补助资金的减少,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将会减慢,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
(五)农业生产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效率低。全县少数民族人均耕地少,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推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群众的收入。
(六)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源建设机制。一是加大对天柱等边远地区贫困县的民族转移支付补助基数。当前,天柱县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主要是中央和省财政按民族因素法分配数+ 与上划中央和省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量挂钩的分配数,2014年上划中央和省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量控制数为9000万元。建议中央和省财政加大对边远地区贫困县的民族转移支付补助基数,推动这些地区加快脱贫致富。二是取消上划中央和省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量挂钩补助控制数,使边远地区贫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补助到相应的民族地区,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财源建设。三是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加大县级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民族地区民族民贸企业、民族产品的项目、资金、政策等的扶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四是坚持以“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壮大支柱财源,支持专业市场建设,培育后续财源,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做强基础财源”的做法,打造天柱县财源新根基。
(二)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加快创新发展。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停滞不前,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帮资金、帮技术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
(三)以扶贫攻坚为突破口,精准帮扶到位。深入落实“六个精准”,因人因地施策,对贫困人口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实行精准化扶持。坚持完善分类指导,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和就业扶贫、生态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医疗健康扶贫、财政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社会力量包干扶贫、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党建扶贫“十项行动”,认真抓好乡村旅游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电子商务扶贫、消防减灾扶贫、生态扶贫、林业扶贫、农产品价格保险扶贫、健康服务扶贫“九项行动”,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基础设施覆盖面,全面推进贫困村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建设,确保高标准、高质量脱贫。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继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改善居住条件。通过异地脱贫、政策鼓励等措施,引导其他少数民族群众向中心城镇集聚,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政府扶持,动员和组织农民修建小水库、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加快民族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大病统筹,杜绝因病致贫。
(五)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市场经营意识。要围绕特色农业发展和市场劳务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和创收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强市场意识和适应能力,使广大农民能够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组织农业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六)挖掘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打造人文新天柱。进一步深度挖掘天柱北侗文化、木商文化、宗祠文化等文化资源,把文化内涵和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把文化特色在城市建设中彰显出来,让城市更加具有生命力。要找准城市发展的主题定位,围绕打造旅游城市的目标来谋划县城发展,在县城框架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坚持扩大城市规模和提升城市品质并重,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交通路网,不断优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商业中心、会议中心和体育休闲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做足山水、田园文章,精心考虑城市建筑风貌、文化特色、功能布局、服务设施、景观打造、城市地标等规划建设,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打造城市亮点。结合区域布局,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发展,建设人文新天柱。
(贵州省天柱县财政局补丕海执笔)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