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后延伸活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2018-03-27 01:49赵文琪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

赵文琪

【摘 要】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过程。优化课后延伸活动,持续跟进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参与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笔者从课后延伸活动设计童趣化,促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互动;课后延伸活动内容生活化,鼓励学生勇于坚持、反复内化;课后延伸活动评价多元化,帮助学生善于交流、共享共进三个角度思考了优化课后延伸活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策略,并以品德与社会“困难算什么”一课为例加以阐释说明。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后延伸活动;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075-02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该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里,社会性发展所包含的意义是形成社会认识、发展社会情感、学会社会行动。这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中所提及的“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會”相呼应。毋庸置疑,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对社会的认识、情感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只有及时地在生活中加以实践运用,才有可能得到丰富、内化和提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开展课后延伸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与社会互动,是促进学生提升相应的品质与能力,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调研中发现,由于部分教师忽视课后延伸活动,使得学生缺少应有的实践环节,导致其社会认识、情感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难以得到应有的推进。在本文中,笔者以《品德与社会》(首师大版)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信我能行”的第三个主题“困难算什么”一课的课后延伸活动为例,对如何优化课后延伸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加以阐释说明,与同仁共同探讨。

“困难算什么”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以往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认识到“敢尝试”“想办法”以及“肯坚持”是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好方法。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积极心理体验能否帮助他们克服今后所面临的困难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年级的学生已进入少年期,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具备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课堂学习的梳理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深化认识、提升能力,从而提高自信,确实需要课后延伸活动的引导与强化。为此,笔者在优化课后延伸活动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后延伸活动设计童趣化,促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互动

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个人对他人的依赖关系,相互依存性决定了人脱离社会是无法生存的,人一出生就处在特定的人群和集体中,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因此,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促进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积极互动,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课后延伸活动设计童趣化,就是要以儿童的情感和兴趣设计课后延伸活动。儿童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具有儿童视角才能理解学生的需要,懂得学生的困惑,并怀着一颗童心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童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前提,学生在安全、惬意的心境下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实现自己与他人、与周边事物的积极互动。

“困难算什么”一课的课后延伸活动采用“续写绘本故事”的形式。即教师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用儿童画的形式呈现在画纸的左侧并装订成册,画纸的右侧作为留白,用来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经历。在续写绘本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用儿童画的方式记录下“不怕黑,敢于独自睡觉”的进步,有的同学用小诗的形式记录下“游泳不怕水”的喜悦,还有的同学用照片的形式呈现了自己英语百词听写满分的快乐……学生在参与续写绘本故事的过程中,努力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下,以开放、乐观的心态实现着与自我、与他人、与事物之间的积极互动,这种互动推动学生将走进群体的内在需要转变为乐于参与、积极互动的品质与能力!

二、课后延伸活动内容生活化,鼓励学生勇于坚持、反复内化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课后延伸活动的内容也应该指向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体会勇于坚持的乐趣,并内化成自己的个性品质。

课后延伸活动按照主题划分,可以分为“习惯养成类”“学习拓展类”“实践体验类”等;按照关注点划分,可以是学生的兴趣点、热点,也可以是学生的问题点等。就本主题而言,学生将“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是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这就需要依托课后延伸活动切实给予学生实践体验的时间与空间。本节课的课后延伸活动持续一个学期。就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克服任何一个困难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每一次的尝试与实践对于困难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学生是否肯坚持并愿意想办法去尝试是问题的关键。绘本中呈现的场景源于本教学班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坚持实践,不断丰富“尝试克服困难取得进步”这一积极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把“勇于面对困难”的认知逐步内化为克服困难的能力与品质,进而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延伸活动评价多元化,帮助学生善于交流、共享共进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揭示:6到12岁的儿童如果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这就需要运用评价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与勤奋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本课的课后延伸活动中,绘本在每位同学手中传阅,当绘本传递到任何一位学生手中的时候,既可以记录自己的故事,也可以为其他同学“点赞”或者“提出建议”。家长、教师也作为重要的评价者阶段性地参与评价。绘本在传递过程中,已然成为学生、家长、教师交流分享的纽带。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既是经验的分享者,也是经验的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丰富了自我觉知,实现了榜样模仿,提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1. 以绘本为“镜像”,丰富自我觉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年级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激励性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并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因此,续写绘本故事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学生能够以同伴、教师、家长的评价为“镜像”观察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在自我觉知的过程中不断激励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

2. 以绘本为“样板”,实现社会模仿

社会模仿指的是个体在非控制性社会刺激作用下,以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为范本,作出类似行为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模仿是实现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三年级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榜样对于学生的习惯、品格、思维方式、情感、能力等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本节课的课后延伸活动而言,绘本俨然成为“样板”——学生在传阅绘本故事的过程中既能看到同伴克服困难的历程,也会学习到同伴克服困难的智慧,还可以在大家的点赞与评价中感受锲而不舍精神的可贵。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收获的既有克服困难的方法,也有与人交往的平和与友善,更有对良好品质的赏识与追求。学习榜样、模仿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开始了。

3. 以绘本为“阶梯”,完成自我超越

绘本为每一位学生描绘了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美好愿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为之努力的动力。学生每一次对自己行为的记录都是自我超越的见证。随着时间的延续,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慢慢得到解决。绘本犹如“阶梯”一样,引领学生为了实现愿望而集中精力,在每一步进阶中客觀地观察自我,在学习与创造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总之,续写绘本故事这一课后延伸活动,为学生打开走进社会、参与社会的一扇门,学生在过程中不断丰富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以此推动着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因此,注重品德与社会课后延伸活动的优化,持续跟进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改善路径
隔代抚养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表现、问题与对策研究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试论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新价值
开展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