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展来
【摘要】有效的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好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的教学预设,这样就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调控,避免课堂低效等现象的发生,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教学预设;课堂生成;合作探究;文本
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要从教学目标的要求、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等视角进行有效的教学预设,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调控,避免课堂低效、无效,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关注教学预设
一说到预设,我们的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另外一个词——生成。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充分运用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情感体验和探讨交流,在有效的教学预设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
笔者在执教《丝绸之路》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里读到了张骞的耐心?他在等待着什么?”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说:“他在等待这个国家发生内乱,然后再逃跑。”我先肯定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然后把这个问题推给学生思考:“这是个机会吗?可行吗?”学生纷纷思考,继而就有学生回答:“不可能发生国家大乱的。”另一个学生说:“有可能,有人想造反。”接着,另一位学生说:“他们被软禁在草原上,怎么知道国家大乱?”马上有人反驳说:“不是有人在监视他们吗?”
【反思】在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可能不是教师预设中希望的答案,但教师可以及时把学生的答案纳入到动态的教学中,变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教学预设
现在存在很多这样的课堂现象:教师为了在一节课中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不断地抛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和互动的时间很少。要改变这种课堂现象,就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的主角。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在预设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流变成多向交往,从而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笔者在开设《和时间赛跑》公开课时是这样预设的:1.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2.读完后小组讨论,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在学生朗读后,预设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和质疑中来,在合作和交流中,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同构和异构,在活动中获得求知的乐趣。
师:“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组成小组,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心得与疑问,小组长汇报。”
学生组成小组,一起交流,气氛热烈,然后三个小组长汇报。
生1:“你的青春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生2:“时间过去,就永远回不来了。”
生3:“时间很宝贵,要珍惜时间。”
师:“从你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有了深入的思考,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有的学生说:“因为‘我要跑赢时间。”有的说:“因为‘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所以要争取用同样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反思】为学生铺设问题情境和平台,大胆地将此预设在教师的生成性教学环节中,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这样的预设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得以培养。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成为课堂上主要的活动内容,比起教师单方面的讲解更能让学生理解得透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习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三、从文本的自身特点关注教学预设
根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和理解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征。可见,抓住文本的内容来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前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时,首先要对课文的内容、体裁、结构等特点做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便找到学生理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起到纲举目张之效。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文本的自身特点进行预设,就是找准打开课文的钥匙,也是追求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丝绸之路》这节课时是这样进行设计教学的。(一)导语:观看《丝绸之路》的视频简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三)文本品读:1.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文中哪些语句得以体现?2.张骞是如何开辟丝绸之路的?3.张骞是个怎样的人?
【反思】教師按照事先的预设教学,整堂课下来条理清晰,可是教师和学生都觉得索然无味,学生的回答只是在教师的一个个问题下完成任务,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预设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抓住文本自身的特点,没有读透课文。要有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因为一堂课时间有限,课堂内容太多,教师只能蜻蜓点水,按照预设一步步走,没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和发问。应该抓住文本自身的特点,为学生的质疑做心理上的铺垫,营造探讨的氛围,把重点放在张骞历尽哪些千难万险去开辟这条路,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和理解,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品质。抓住课文的内容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就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课堂自然就兴味盎然了。
笔者曾看到一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中由于没有事先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没有做充分的考虑,致使一个很精彩的课堂生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一节口语交际课《商量》,教师在课堂上抛出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是需要商量的?”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和别人打架需要商量。”这位教师由于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回答,一下子怔住了,随口就说:“打架还需要商量吗?”学生都回答说:“不用。”这个问题就这样过去了。教师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个很好的课堂生成。如果教师这样引导:“和别人打架好不好?”学生肯定会回答:“不好。”这时候教师再顺势引导:“为了避免和别人发生打架事件,我们在事情没发生前可以和别人怎么样?”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说出“要和别人好好商量”这个要学习的主题。这就是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所有的教学预设都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1]。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生成为导向,增强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关注和重视教学预设,让有效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成就诗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吴玲,吴文奎.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新课程视野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审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