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丽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学习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感受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寻找并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方法,主动探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关键词:数学问题;思考;归纳
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联系,数学的很多问题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它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惧怕,而会喜欢数学,感受到数学的无限乐趣。
一、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掌握了一部分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当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说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他的形状行不行,为什么?学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就让学生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树叶等各种物体的形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意识,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学生发现身边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有关内容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地图、地球仪等,提出有关比例尺等方面的数学问题;学习了面积的有关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校、班级、家庭等进行有关面积大小的估算,同时联系粉刷墙壁、铺地砖等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巩固面积的学习;还有在学习了利息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到银行去看看各种类型的储蓄利率,并对照存折提出利息的计算,同时比较哪种储蓄方式所获得的利息高;学生通过这些做法,既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还接触了社会,锻炼了交际的能力。
三、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规律,而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当成了存放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独立观察、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钻研的热情,并和学生进行一定交流,让学生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学习新知识。例如,在學习有关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不细说圆的相关概念,而是通过用图把这样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有一只羊被绳子拴在一根木桩上,绳子长4米,而在距离羊8米远的地方有一堆草,问这只羊能否吃到这堆草?学生在看了图示和文字说明后,教师再和学生打赌:这只羊一定能吃到这堆草。这样,顿时就会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从而展开激烈的思考和讨论,接下去教师再讲解有关圆的知识时,学生就会围绕问题,认真地听讲。
四、归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归纳,将它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相对应的数学知识。
五、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地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策略。”因而,学习数学知识,也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动手实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关于面积计算的公式后,老师可以出这样的数学题:边长为4.8米的正方形房间铺地砖,有两种地砖供选择,大的边长是80厘米,每块5元,小的边长是60厘米,每块4元,问铺哪一种地砖比较划算,并且好看?这是一个家家都会遇到的生活问题,学生在见到这个问题后,就会开动脑筋:两种地砖能刚好铺完而没有多余的部分吗?这时教师再引导展开积极的画图、讨论,学生就会发现:大的和小的都正好铺完,没有多余的情况出现。那它们又各需要多少钱呢?再通过计算,得出:大的要4.8×4.8÷(0.8×0.8)=36(块),总价为5×36=180(元);小的要4.8×4.8÷(0.6×0.6)=64(块),总价为4×64=256(元)。最后一比较,学生立刻就会发现:还是用大的比较划算,而且好看。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妙处,感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还真是有不小的用处,更应该学好数学知识。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课外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使之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来享受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运用数学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那样高不可及,使学生真正地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