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亮
摘 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是贯穿于语文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无论是词语学习,还是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学习,都应有明确的语用指向。只有转变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教学内容,一切以“语用”为旨归,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服务。
关键词:语言运用;文本体悟;情感表达
一、搭建字词的内在脉络,实现语用的积累内化
在语文课堂的字词教学中,教师都能够围绕字词的音、形、义的属性进行各有侧重的教学,从正音到记形再到词语的释义以及词语的运用说话。年级不同,但是对词语的教学方式似乎大同小异,所花时间也不在少数,然而学生真正将词语进行积累内化的却未曾达到预期的成效。学生自由习作中很难看到课文中学过词语的踪影,他们的表达语言和学习的文本语言似乎走在了两条迥异的路径之中。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词语仍然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而且词语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更不要说将词语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关联了。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即使对词语的理解很正确,对词语的书写很扎实,也不能改变学而不用的尴尬状态。因此,我们提出在字词教学中要打破静态的识记模式,搭建词语的内在脉络,将词语送入语言运用的整体体系之中。
在文本中搭建词语网络。在各个学段,词语教学都有着自身存在的目标和定位,低年级着重于识字写字,因而词语教学更多地呈现出为识字而教的特征,到了中年级,词语扮演着理解关键语句和文本内容的重要作用,此时对词语的教学往往会多一些理性的分析与辨识,而到了高年级,词语教学不再是课堂中的重点,常常会随着文本内容的变化而有选择地出现。无论种种,都将词语教学视为文本教学的附属与补充,缺少了词语独立存在的价值与表达运用的意识。但是如果在文本教学中将散落于文本之中的词语做有效的串联与排列,让学生对需要理解和积累的词语做整体观照,则能既准确识记词语的意义,又可以理解词语在語言表达中的存在作用,变静态识记词语为动态感知词语,事半功倍。如教学苏教版三上《西湖》(下同),围绕不同的景点可以将文中的“柳丝轻拂、放眼远眺、层层叠叠、峰峦起伏、白鸥掠过、格外、秀美典雅”等词语进行串联识记,借助图片来感受作者观察美景的顺序和角度,在串词成句的练习中体会西湖的美景,同时也帮助学生在表达中熟练运用语言,形成语感。
二、梳理文本的内容走向,实现语用的结构内省
文本内容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重点。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现状显示,对文本内容的教学往往只是停留于“读懂了文本内容写的是什么”这样的范围,最多会加上“这样的内容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这样的拓展。学生一年中学过的课文数十篇,但真正从文本中吸收到语用营养的似乎没有几篇。学生习作不知写什么,即使有了写作内容,不知从何下笔也是比比皆是。这些都源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在走向缺乏应有的认知,缺少内容的组织和重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文本内容的感知理解转变为对内容结构的梳理,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的习惯和技能,唤醒学生语言表达的自觉内省。
如教学《石榴》一课,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围绕“石榴”梳理出“产地、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顺序,再通过“郁郁葱葱、火红、小喇叭”来丰富对石榴花的介绍,借助“先、逐渐、最后”来表达石榴的果实生长过程,最后体会用“石榴娃娃”进行表达的可爱与有趣。在梳理文本内容走向的过程中,“如何围绕内容选择表达的素材,怎么安排表达内容的顺序,哪些内容需要运用合适的表达手法”等都会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与关注的重点。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充满生机。
三、搭建言语的实践平台,实现语用的内悟提升
语文教材所选文章,作者大都能够在特定语境中用最优的语料、最适切的言语结构表达最真切的“意”,言意高度结合,从而为在阅读教学中“用文本丰富的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用文本规范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提供高规格的言语范例,进而达到“以他人成熟的言语经验,来引导青少年学习语言,形成自己的‘应用语言的能力”。不同的言语情境总是通过相对固定的言语结构来呈现的,“言”较好地适切“意”,进而达到“表之于外,达之于人”的交际目的。语言运用就是要有效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完成语言运用的内悟提升。学生对言语作品中言语结构语用价值是在阅读中“悟得”,在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习得”。
在我们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发现深藏在语言背后的言语结构和语用价值后,阅读教学中首要的就是引领学生“逆序而返”,由作品的“语表意义”,即语言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去探究“语里意义”,即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把隐藏在语句、语段、篇章中的言语结构形象地揭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它、习得它。之后再由“语里意义”回归到“语用价值”层面,在比较考察中研究这样结构的语用效应,分析它在语用中到底有何价值。语言运用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本真追求,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从文本中词语、内容和形式的教学转变做起,关注语言运用的实践内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不会仅仅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课程知识初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0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