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

2018-03-06 12:47刘阳炼
职业时空 2018年6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旅游管理专业

摘要:非专业能力培养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非专业能力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路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改进专业培养方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活动平台,鼓励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全程能力指导。

关键词:非专业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 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口径的深度和宽度,是衡量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在未来职场的职业能力,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由于旅游行业供给侧涉及面非常宽广,覆盖吃、住、行、游、购、娱,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同时,旅游行业需求侧的市场面向也非常广,年龄上从少年、中青年到老年,职业上从自务、劳务、商务到公务人员,需要提供各类人等相对应的语言、沟通、健康、安全、组织、观察、疏导等非专业能力。这种由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构成的旅游职业能力,随着职业深度的增加,对能力要求的深度也随着增加。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理论教育、实践实训和专业见习来得到一定层次的培养,通过针对性的顶岗实习来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但非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其渠道和方法复杂,需要通过学校、学生、企业、行业、社区等主体共同来完成,培养的空间和时间,也不具有稳定性。

一、非专业能力的特点

(一)系统多样性

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内容的系统多样性,主要来源于旅游产业供需两端对旅游从业者多样化的要求。旅游产业的供给端集中了交通、餐饮、住宿、景区、购物、娱乐、会展、节庆等外显形态,市场服务的需求端集中了保险、医疗、健康、教育、心理、网络、传媒等内隐形态。一个合格的旅游从业者,需要掌握两种形态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两种形态的非专业能力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并不孤立存在。当从业者开展某项活动的时候,这些能力就抱团显现,缺一不可。比如组织旅游节庆产品,就需要会展、娱乐策划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很强的非专业能力,比如对节庆场地、道路的空间规划和组织能力,对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进行心理分析的能力,对目标市场的公关能力,对各类传媒的跟进能力等等。

旅游业拥有景区、游园、商业街等内部业态,还要借助酒店、餐饮、娱乐、商场等外部业态,形成对吃、住、行、游、购、娱、康、养等活动的全覆盖。这就需要旅游从业者是一个美食家、客房管家、行者、导游、导购、歌手、舞者,甚至保姆、医生,每个方面都需要较强的非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主体多元性

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过程的主体多元性,表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成员、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就学校而言,教师是非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力量。同时,学校设置的各种社团及其活动竞赛,如礼仪类、演讲类、舞蹈类,为旅游管理专业提升个体专业形象和从业素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家庭成员拥有的非专业能力会对学生产生暗示和诱导作用,家庭成员无形中成为学生的培养主体。这种非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琴棋书画、交朋处友等,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

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其非专业能力的形成。无论所处的环境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有一定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习俗和产业经济特色,例如文化特色村、产业特色镇等。社区习俗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自信、环境适应能力,产业经济特色则会影响学生的职业自信、产业交际能力。

(三)选择灵活性

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选择灵活性,表现在学生受培养方向的影响而自我调整。大学生活每过一个阶段,学生对专业认知都会有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就业所需的非专业能力。通过认知和再认知的过程,学生会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些非专业能力来培养,逐渐形成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二、非专业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的作用

(一)建立科学的职业认知

科学的职业认知,往往建立在和职业相关的认知活动基础上。旅游专业学生通过非专业课程学习、社团参与、兼职实践、社会生活等非专业活动,提升非专业能力,从理论、技能、设施、环境、回报等途径构建职业认知体系,逐渐拓展旅游职业活动需要非专业能力的深度和广度(见表1)。

(二)拓宽职业阶梯宽度

影响职业阶梯宽度的因素很多。对于旅游从业者,职业阶梯的宽度因组织和岗位的需要而异。旅游从业者的主要业务包括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企业的管理、旅游市场的营销,都需要一些非专业能力来进行辅助完成。例如,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美术和动漫能力,企业管理需要经济和行政能力,市场营销需要广告和公关能力等。从业者具有多种非专业能力,很多时候就能够独当一面,能够应对旅游行业多个职能部门、多个工作环境,从而赢得工作轮换和职业晋升的竞争。

(三)有利于创造性工作

人的工作创造性大多来自能力迁移和审美扩张。创造性的工作过程和创造性的工作成果,往往需要得到其他领域的资源和技术支持。非职业、非专业的联想,有助于产生创造性的灵感。旅游从业者拥有更多的非专业能力,就能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视野更加宽阔,思维更加灵活,更容易促进工作创新。旅游从业者如果拥有出众的非专业能力,往往能够在其他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灵光一闪,找到创新的路径,使自己的设计、产品、服务先人一步,与众不同。

三、非专业能力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思路

(一)影响因素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质量、水平和可持續发展能力,取决于学校教育、目标学生、旅游企业、社会环境、旅游行业五大因素的影响力及相互作用。学校教育因素,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等方面。学生个体因素,影响水平因自身专业修养、人格修养、自我学习能力而异。旅游企业因素,受制于经济区位、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社会环境,是指职业教育、相关行业等法规法律,以及社会评价对旅游教育、旅游职业的认可程度。旅游行业因素,宏观上受制于国家经济运行、政策支持。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应该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行业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之路。既要改革旅游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旅游市场需要的职业人才,又要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提升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培养目标

非专业能力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可持续追求的是旅游教育与职业实践的共同发展,旅游行业与职业个人的协调发展,推动高校教育转型发展,实现学生差异发展,更加注重旅游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相互促进与转化。

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可归纳为:确保旅游人力资源市场、旅游教育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和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兼顾三方利益;加速旅游企业的人力结构改造升级,缓解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专业能力培养和非专业能力培养互为补充;培养过程是促进学生向职业转型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向职业经理人的规范化、全面化、高级化发展,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上具有较高的起点。

因此,要科学合理选择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路径,因市制宜,以人为本,制定实效、灵活的教学方案,建立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教学系统,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原则

1.旅游教育与职业需求相协调的原则。旅游人力市场的扩张与旅游产业经济的扩张紧密相关。旅游产业经济的扩张带来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旅游人才的短缺,特别是专业管理人才短缺。随着旅游业成为综合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日趋综合化、高级化,培养时间拉长,专业化人才短缺问题日趋凸显。旅游教育应力戒急功近利,反对短期行为,必须充分考虑到综合性旅游人才的长远需求。

2.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旅游企业是旅游教育价值实现的中枢,其发展受益于旅游教育,又受制于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对旅游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对旅游人力资源教育的内容是决定性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直接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因此,必须强调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发展的与时俱进。

3.企业、行业和学生职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最小的教学成本、社会成本,谋取旅游企业、旅游教育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效益最大化。旅游教育要建立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高度认识和科学认识,坚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化、个性化发展的思路,坚持市场导向、行业导向、可持续导向的发展思路。

(四)思路构想

旅游管理非专业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的培养主体,选择不同的培养途径。具体来说,学校作为专业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能力模块和非专业能力模块。对非专业能力的评价和考核,采用分类考评方法,例如作品设计,社团竞赛,技能表演等,展现非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非专业能力基础和非专业技能兴趣,自主选择发展项目,例如演讲与口才,书法与绘画,编制与手工,器乐与歌唱等,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实践,促进非专业能力向专业能力转化。

旅游企业是未来旅游职业人力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应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职业实践机会,有目标地锻炼学生非专业能力,进行非专业能力的先导预案演习。例如,酒店厨房设备的维护,房客突发疾病的处理,景区走失小朋友的安慰,餐厅客人纠纷的处理等等。

社会环境影响专业教育的引导和规范。学校所在的政府和社区,应该积极提供学生进行各种社区实践活动的平台和环境,在交通、安全、报酬等方面提供资源保障,对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并适当进行客观的、积极的评价。

旅游行业对旅游教育和旅游职业具有约束作用。适当地提高旅游职业的入职门槛,有利于提高旅游行业的准职业者们的职业自尊和职业自豪。在旅游从业资格考试中,增加非专业能力的加分项目,或者在职业能力等级考核中,设置非专业能力内容,既有利于推动行业的服务水平,也有利于旅游非专业能力的“合法化”,促进旅游职业能力构成的升级。

这里借用万有引力公式计算旅游职业能力强度,表达式为:

[R=j=1j=nPiVi?QjVjD2ij.A]

其中,[R]为职业能力强度,[PiVi]为第[i]项专业能力及其水平的乘积,[QiVi]为第[j]项非专业能力及其水平的乘积,[A]为当前旅游行业职业能力平均强度,[Dij]是第[i]项专业能力与第[j]项非专业能力之间的区分度。当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水平越高,职业能力强度也越高。当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区分度越小,非专业能力进化成专业能力的强度也就越大,职业能力强度也越高。

四、非专业能力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的途径

(一)改进专业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在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中,明确非专业能力的重要地位和体量。在培养方向中,区分专业能力模块和非专业能力模块,并规定修满非专业能力模块一定数量的学分。

非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开设,应该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开设来自三个部分:院系内非专业任选课,学校通识类公共课,其他院系的其他专业课。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跨院系和跨专业选课。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業生主要从事旅游产品的设计、服务与营销工作。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毕业生针对不同市场和环境的职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审美与赏析、体育健身健美、卫生防疫保健、企业发展战略、社会经济观察、语言文学表达、英语视听说、计算机文本与图案处理等。这些课程可以采用整块选修或交叉选修的形式,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旅游产品设计的理解深度,观察旅游职业的发展变化,丰富对服务人群的表达方式。

(三)建设校园活动平台

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可以加强沟通和协调能力。负责人要经过策划和组织过程,包括场地、设备、道具、交通、媒体、赞助等,可以锻炼团体合作能力。一般参与者要设计和提供活动作品,需要咨询老师,寻求合作伙伴,不断改进作品质量,可以加强人际关系能力。

学校要加强校园活动平台的建设,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校社团与协会,如体育健身、医学养生、音乐歌舞、书法美术、骑行远足、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等。第二类是学生生活体验类,如社会兼职、手抄报、跳蚤市场、跑腿帮等。第三类是跨院系活动竞赛,如食品学院的中西餐点制作大赛、文学院的播音与主持大赛、音乐学院的流行歌曲演唱大赛、外语学院的英语演讲大赛等。

(四)鼓励社会实践活动

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将党团部分的社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学分的形式,将思想教育的考核,转化成非专业能力模块的课程。

目前,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多,有慰问、义工、咨询、支教、调查、维修、环保、宣讲、演出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调动各种知识和能力,甚至需要在活动前进行学习和培训。通过综合性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角色执行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活动过程的调整能力,活动结果的评价能力。

(五)開展全程能力指导

所谓全程能力指导,就是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生离校,配备专门人员指导学生就业能力的规划和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全程能力指导,应该实施“一个中心,四个坚持”。“一个中心”是以市场为中心,因市制宜,市场需要什么能力,就指导什么能力。“四个坚持”是:坚持职业生涯理念引领,坚持能力导向课程体系,坚持职业力提升分年系统,坚持分阶段指导队伍。实施“四个坚持”的思路,具体解读见表2。

参考文献:

[1] 刘阳炼.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旅游酒店教育顶岗实习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4):1-5.

[2] 王艳玲.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式一体化教育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115-118.

[3] 李广华.基于高校“双一流”战略下的大学生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51-54.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旅游管理专业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训课教学研究
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3+3”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学习手语翻译,提升外语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