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 费建明
摘要:通过对相关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的调研和总结,初步提出了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三证融合”模式,即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汉语交流、专业知识、对中国文化的掌握以及实践应用等四个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毕业证要求,并取得HSK4以上汉语水平证书和行业相关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三证融合贯通的目标。文章从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保障和培养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四位一体、三证融合; 高职院校; 留学生; 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3月,国家三部委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成为国家战略。现阶段我国政府提出重点实施的对外经贸合作战略,重点加强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个方面的互联互通。为此,首先需要转变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理念,从以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为理念的留学生培养导向,向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导向转变。
一、“四位一体、三证融合”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分析
(一)“四位一体、三证融合”的主要内容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并在借鉴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国际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四位一体、三证融合”的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四位一体”是指高职院校应培养具有一定汉语言交流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对中国文化掌握能力为目标的四位一体的复合创新型留学生人才;而“三证融合”是指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培养,高职院校的留学生除了需取得专业毕业证书,还要取得HSK4(汉语水平考试四级)以上证书和行业相关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四位一体、三证融合”的主要特征和目标
1.主要特点。首先,“四位一体、三证融合”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即通过着重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汉语交流能力、专业实施能力、对中国文化的掌握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达到培养合格的高职层次留学生,从而有利于为国家“一带一路”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其次,该人才培养模式还具有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即除了一般高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注重汉语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的培养外,还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增强来华留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掌握能力,除强调对来华留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还强调对留学生注重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确保沿线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使之成为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最后,由于高职院校的留学生培养大多为专科层次,因此,从对留学生的毕业要求来看,除了要求达到一般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侧重要求汉语言能力要达到HSK4(汉语水平考试四级)以上的水平,以及具备进入职业需具备的初级执业证书的培养要求,确保培养质量。
2.主要目标。将国家的“一带一路”与高职院校的留学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又为高职院校对外开放,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带来了机遇。高职院校推行“四位一体、三证融合”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任务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既掌握汉语又有当地语言背景;既有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又懂得国际贸易规则;既了解中国文化又熟悉当地习俗与交往原则的全方面人才。
二、构建“四位一体、三证融合”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助力“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
“一带一路”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国际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要战略。要顺利推进我国和沿线65个国家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首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和吸纳各领域往来所需的国际化人才。随着“一带一路”的启动,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众多企业走出国门和区域性贸易的往来等,都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復合型、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的吸收和培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使留学生在中国就熟悉我国设备,习得我国语言,了解我国企业运行架构,既可以满足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又可以为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培养职业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青年人的就业和发展,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助力“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
(二)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六章,在关于“扩大教育开放”中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1]因此,高职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转型与升级,逐步加强和扩大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规模,坚持构建深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化办学方向,使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我国先进的职教资源,广泛开展国际间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是高职教育的内在需求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职院校可以成为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显著标志。
三、“四位一体、三证融合”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的培养方式。”[2]据此主要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施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管理制度保障、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对“四位一体、三证融合”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进行具体分析。
(一)确立“层次化 + 创新化”的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一带一路”实施格局宏大,涉及内容广泛,而且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职业院校应提高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根据教育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高职院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应进行合理的全方面定位,加强学生汉语交流能力、专业实施能力、对中国文化的掌握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整体素质,可持续地为“一带一路”提供靠得住、用得好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实际需要,高职院校的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基础层次,即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必要的汉语言交流能力以及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为其回国或在华工作,乃至进一步学习提升奠定基础,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自身价值,以及应对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第二个是更高层次,即促使来华留学生融入旅居地并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或回国后能够为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第三是精神层次,即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3]。通过对留学生的培养,使其能够自觉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发展同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友好交流,增进彼此友谊的桥梁。为我国改革开放创造更加安定团结的局面和外部空间,最终实现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目的。
当然,留学生教育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也是相对动态的,需根据留学生的专业需求、学历层次、文化背景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制订培养计划和目标前应充分调研,了解留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潜质的人才,有利于实现留学生求学的目标,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二)构建“共性化 + 个性化”的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依据学校发展特色,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领域,联动设置专业,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挖掘目前我國最有条件和发展优势的学科专业,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围绕战略布局和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如信息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工程技术类。二是经济、管理和法学等我国取得一些成就或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模式的社会学科。三是汉语言、中医、中国文学(艺)等传统特色学科。“尽管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抱着不同的理想和目标,但是,他们唯一不变的就是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4]针对留学生特点和需求,在保证人才培养所必要课程教学学时的同时,可以增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选修课,如书法、武术、民族艺术等,借以推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思想,吸引留学生来华进行学习。
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要考虑生源地国家的特殊性。因此,课程设置不但要遵循一般课程设置的循序渐进原则、适度原则、课时分配比例合理等原则,还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其汉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充分考虑其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学习基础等具体问题来调整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应该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具体化的原则和标准。同时,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强化对留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增加实训课程、深入相关企业培训学习等方式,建立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际行业职业标准,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的国际化人才。
总之,要不断改进高职院校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高职院校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我国高校招收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学科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做强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专业,吸纳他们在这些学科专业学习,使他们来华学得好,回国用得上,发挥好作用。”[5]
(三)确定“趋同化 + 差异化”的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教学实施方式,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由于大一留学生主要学习目的是解决汉语言的基本问题,所以各高职院院校一般也都采取集中分班上课的教学形式。这样在教学实施方面,除了教学内容以教授汉语言课程为主,辅以一定中国传统文化外,其他均基本和中国学生教学实施方式差不多,所以在此就不做重点阐述。
这里主要阐述的是留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上“趋同化 + 差异化”教学方式。强调采用加强同类高职院校在课程上联合培养与单个学校实施趋同教育辅以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同类高职院校在课程上联合培养是指地域相近且专业课程相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职院校,可以共同培养留学生,双方学分互认。特别是对于像常州高职园区这样高职院校集中的地方,对于相同或相近的留学生课程,完全可以在几个学校比较后,选择师资条件最好的一个学校,将多校留学生合并后,单独组班上课。这样教师可以实施双语教学,避免了留学生插班和中国学生在一起上课听不懂和不适应的尴尬,同时也整合了科教城的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对于不能进行联合培养的留学生,建议高职院校一般采取趋同教育的方式,将留学生插入中国学生的班级中进行同班学习。这种模式下,由于留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和学习基础等原因,往往会出现跟不上进度的现象,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要给留学生安排固定的导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导师一般为英语基础较好,对专业课程比较了解的老师担任,一般1名导师可以指导3名左右的留学生。
(四)注重“国际化 + 本土化”的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教师对于教育活动至关重要,而留学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也是同样非常重要。要培养留学生的汉语交流能力、专业实施能力、对中国文化的掌握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首先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般来说,留学生教师的素质应该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能力素质(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修养)以及还应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素质等四个方面。为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