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教育理念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2018-03-06 12:47张慧敏
职业时空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张慧敏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既要满足制造强国经济发展对“工匠人才”的需求,也要立足于高职学生个体生涯发展的需要,基于“生涯教育”理念开展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遵循“以学生为本”“面向学生终身发展”“通过学生个人自我建构”这三项生涯教育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本质要求,从高职学生生涯教育需求内容出发指向 “工匠精神”培养目标,建设包含四个阶段路径与三个教育平台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生涯教育; 工匠精神; 高职学生

我国目前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时期,在2016年、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两次提出要培养、弘扬“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与职责所在,高职院校应该把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目标导向与价值根本。然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不是短暂的、阶段性的,是需要学生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内在品质,同时跟随时代发展与职业流动不断变化与发展,贯穿于每个个体的职业生涯,是将事业追求与人生追求完美融合的一种生命体验。

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满足制造强国经济发展对“工匠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要立足高职学生个体生涯发展的需要,基于“生涯教育”理念去开展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生涯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生涯教育”一词自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一)生涯教育的提出

“生涯教育”一词最初是由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尼·马兰于1970年正式提出并大力提倡的。马兰认为“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生涯教育,教育应该以学生未来的工作为核心和导向,为每个学生个体拓展进行生涯选择的机会,帮助其掌握能够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做好参与职业活动的充分准备。”美国工艺教育学会在197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生涯教育是一项整体的教育计划,提供整体累积、递进的经验,为学生设计的是每个个体终身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获得工作生活所需的技能和适合的生涯决策能力。总之,生涯教育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个人未来生涯的发展重心,塑造出独特的个人生活模式的教育模式。

(二)生涯教育的内涵

“生涯教育”区别于传统的“职业指导”,具有两个大的转变:一是关注的焦点不是职业而是人。关注职业对人的意义,强调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接纳。二是关注的视角从静态转为动态。将视野投向人一生的发展,认为生涯的选择是变化的、未来的、多次的。生涯教育既包括传统职业指导所具备的职业发展每个阶段所需的工具技巧,如职业的认知与探求、职业的选择与规划、职业的准备等,又围绕“生涯”理念拓展了新的内涵。

1.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自我”概念。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兴趣、价值观、能力等具有个体差异的特征,在外界变化的环境中能不断分析和审视自己的生涯经验,形成自我建构的能力。

2.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工作和生活的世界,并将两者与教育联系起来。生涯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工作世界对人的要求,以及职业对人的生活形成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生活观,促成生涯的觉知和作出明智的选择,从而实现对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强化,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有效地将教育与工作、生活联系起来。

3.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涯教育的目标是促成人的生涯发展,所有生涯阶段任务的落实都围绕一个贯穿人一生的生涯目标,让工作成为学生个体生活中富有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具备生涯智慧,不断追求独特的生涯发展,走向生涯的成熟,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基于生涯教育理念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

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与“生涯教育”两者之间具备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结构关系意义。基于生涯教育理念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要遵循“以人为本”“终身发展”“个人自我建构”理念核心内容,并将其作为本质要求贯穿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

(一)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与“生涯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它既是一种精神品質,也是一种技能要求,并与其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理念。培养“工匠精神”不仅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更是为高职学生未来个人的生涯发展给予了深远的支撑与助力。

“生涯教育”为“工匠精神”提供一种生长的土壤,是工匠精神的立足点,在“生涯教育”的理念与培养环境支撑下,从“生涯教育”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去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将会使“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更符合学生个体“精神”成长的内在规律。

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具体的精神引领,也会进一步明确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方向。高职技能型人才是继承我国“工匠精神”的最佳人选,经过高职院校的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生涯发展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又是提高其个体就业质量、生存质量和职业迁移能力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基于生涯教育理念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

“生涯”具有与“职业”不同的三个特性,一是独特自主性,职业轨迹可以是共性的,但“生涯”是具备独特性的,生涯的过程存在于“我”这个主体的自主追求与发展中;二是发展性,职业可以完成或重新开始,但生涯是连续发展的,之前的生涯经验会影响到后面的生涯发展;三是终身性,职业对人的影响是局部的,有时限的,但生涯对人的影响是涵盖每个生活领域,是贯穿人的终身。

鉴于“生涯”的三个特性,“生涯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终身发展”“个人自我建构”,同时,基于生涯教育理念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必然要遵循这三项核心内容,将其作为贯穿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全过程的本质要求。

1.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要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生涯教育的理念改变了传统职业指导将人作为被动的客体,类型化和抽象化的局面,从职业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强调尊重人的主体价值,每个个体都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愿与动机,在这种前提下,教育应该给个体创造可以进行生涯自由选择的条件,让个体在自已的生命发展中对生涯需求的内容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

同样,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要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培养的过程,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工匠精神”的主动者,具有自主追求与养成“工匠精神”的主观愿望。

2.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要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生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发展历程,贯通、连接着教育、工作与生活。在企业与工作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对现有职业岗位的适应不意味着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家庭、学习、工作环境的改变也将使个体不断遇到新的生涯问题与挑战。

“工匠精神”中“精神成人”的实现,不是一种状态和精神成长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性的价值实现过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要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向宽泛的职业群而不是单一职业的基础上接受职业教育,达到职业群的能力目标要求,从而具备对未来职业变化的迁移和适应能力。反过来讲,“工匠精神”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帮助也不是短暂的,而是终身的,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要通过学生个人自我建构来达成。生涯教育与传统的职业教育不同,虽然不是按照企业的需求去设计、主导整个教育过程,将学生个体处于被动适应的角色,而是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开展教育过程,但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脱离与企业的合作,生涯教育也同样需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本位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在与真实工作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心灵品质,是个体生命奋斗和价值追求的精神轨迹,通过内心的需求和标准表现在行为和所从事的事务上。因此,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要从学生个人的内在因素着手,如个体需要、自我认知、价值观念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环境,在已有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转换、重新组织,完成 “工匠精神”新知识的自我建构。

三、生涯教育理念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建设

遵循“以学生为本”“面向学生终身发展”“通过学生个人自我建构”这三项生涯教育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本质要求,从高职学生生涯教育需求内容出发指向 “工匠精神”培养目标,建设包含四个阶段路径与三个教育平台的培养体系。

(一)高职学生生涯教育需求的内容

面向未来,高职学生角色将定位为三种角色,分别是“高职学生”“准职业人”“终身学习者”。从这三种角色出发,高职学生生涯教育需求内容应包括学习需求(发展智力需求、发展非智力需求、继续学习能力需求)、生活需求(职业技能需求、职业素质需求、获取生活能力需求)、自我发展需求(人格完善需求、终身发展需求、价值实现需求),通过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谋生、学会生活、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局限于某种工具性的技能学习,也不是说教意义上的道德学习,而是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信念三个维度下目标的高度融合。

1.“工匠精神”的职业能力维度目标。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高标准、高品质的职业技能水平,以及伴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业发展需要,能摆脱技能的模仿而进行高超、富有创造性的技术革新的职业能力。

2.“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维度目标。职业能力的充分发挥是建立在良好的职业道德前提保障基础之上的,因此,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仅注重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与品质,养成爱岗敬业、专注严谨、履行职责、踏实工作的道德素质。

3.“工匠精神”的职业信念维度目标。“工匠精神”的养成不是一时的、短暂的,是贯穿个人整个生涯,并在生涯实践中长期积累、炼就的。因此,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面向未来,面向终身,需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树立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建立自主劳动思维和品质思维,即自愿把事情做好的思维,产生内在的对高超技艺、产品和服务品质追求的职业信念,并在这种追求中享受到高品质的快乐,与人生的追求完美融合,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与理想。

(三)从生涯教育需求出发构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遵循“以学生为本”“面向学生终身发展”“通过学生个人自我建构”这三项生涯教育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本质要求,从高职学生生涯教育需求内容,即学习需求、生活需求、自我发展需求出发,指向包含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信念三个维度的“工匠精神”培养目标,提出从生涯教育需求出发构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四个阶段路径为:激发精神需要—指导精神实践—实现精神内化—提升精神信念。

第一阶段,激发精神需要。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个体认知与价值追求,产生自我内在的对高超技艺、产品和服务品质追求的意愿。

第二阶段,指导精神实践。通过指导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层面体验到“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与内涵要求。

第三阶段,实现精神内化。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价值根基,实现精神内化,能以此规约个体自身的行为,时刻做到将自我价值标准渗透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着稳定、完整、健全的人格精神。

第四阶段,提升精神信念。帮助学生个体树立对“工匠精神”坚信不疑的态度,在更为长远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對人生意义、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方面具备成熟的思考和规划,并能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生涯实践活动。

(四)从生涯教育需求出发搭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的平台——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

如前所述,“工匠精神”培养的四个阶段路径是“精神”养成的逻辑机理分析,是一个原理根基,在实现路径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于现实的、富有实操的教育方法与措施。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从高职学生的生涯教育需求出发,在近几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尝试搭建起了“工匠精神”培养的三个教育平台,分别是教练式教学技术、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课程体系,从而实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四个阶段的达成。

教练式教学技术平台通过“教练式提问、有效聆听、闪光时刻、度量式对话、逻辑层次、4D识人系统、人生平衡轮”等教练工具作用于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唤醒,在精神层面促进“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工匠精神”的责任感、使命感、工匠人才目标意愿的形成,达成培养的第一阶段“激发精神需要”。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从“认知性学徒—业务性学徒—综合性学徒—提升性学徒”的学徒身份转化,在这种学徒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在校企师傅的带领下身体力行地践行“工匠精神”,充分吸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种文化中“工匠精神”的精髓,在技艺层面促进“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形成,达成培养的第二阶段“指导精神实践”与第三阶段“实现精神内化”。

项目教学课程体系平台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基于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可迁移能力培养的真实项目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组织,在发展层面促进“工匠精神”终身发展、不断创新、人格完善的形成。达成培养第二阶段“指导精神实践”与第三阶段“实现精神内化”,并为第四阶段“提升精神信念”的达成提供终身的、必要的生涯教育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谢广山.由“职业”到“生涯”的高职教育转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0):43-46.

[2]  张秀敏,高婷婷.“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念的现状及转向[J].河北职业教育,2018,2(2):105-108.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