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获得感提升的科学思维探析

2018-02-26 09:30张万玉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中学生德育

赵 雨 张万玉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150)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强调各项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中学生德育工作要以中学生为中心,关注中学生德育获得感,把中学生德育获得感作为德育效果的主要衡量标准。德育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善于进行科学的思维,对于提升中学生德育获得感意义非凡、关系重大。只有充分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历史思维,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才能不断增强德育实效性,提升中学生德育获得感。

一、运用战略思维,增强德育的全局性与根本性

战略思维就是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2]用战略思维把握德育的全局性与根本性,加强中学生德育获得感。

提升中学生德育获得感,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树立全局观、长远观,在全局视野中思考德育工作,把握德育发展的大趋势,确保德育发展方向与我国的总体发展方向相一致,与我国的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紧密联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和根本任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学德育工作者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我国德育现状,认识和判断中学德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洞察德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掌握和熟练运用关于中学德育方面的政策,把德育内容同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统一起来,坚定中学生政治方向;要明确德育的战略布局,既要抓住德育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还要统筹兼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全局中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学生在思想方面的困惑,赢得中学生的信赖,提升学生的德育获得感。

实现立德树人是德育战略思维的归宿和根本,体现了德育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德育获得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学生自身,也就是说德育要做到“以中学生为中心”。获得感要以中学生为首要对象,从具体的实践中着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开展德育工作特别要从基础抓起,从道德品质入手,教育他们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是社会所需要的,中学生对德育就会有最基本的认识,也会从根本上理解德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会到德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能心甘情愿地配合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此外,德育工作者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丰富充实自身,也要随时随地以身示范向中学生传递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德育的魅力和力量,从根本上提升中学生的德育获得感。

二、运用辩证思维,增强德育的系统性与实践性

辩证思维是指将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工作过程的思维方法,即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德育工作要注重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提升中学生的德育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3]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系统性与实践性。

德育不仅要讲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要随时了解跟进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经济政治等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诸多新挑战和新风险。这些都是德育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需要用辩证思维来加以解决。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合理运用辩证思维,分清主要与次要矛盾,找到德育的正确有效途径,将德育的内容﹑目标﹑途径三者做到辩证统一。首先,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德育工作中“稳”和“进”的关系,做到稳中求进,做好稳预期、稳思想、稳人心的工作,并要把握好“进”这个方向,坚持求新求变,使学生对德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提升中学生的获得感。同时,统筹好“点”与“面”,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网上互动、集体备课等方式,及时收集中学生的关注点,依托鲜明的时代特征,依靠真理的科学性,帮助中学生化解各种道德现象与现实差距的困惑,真正地使德育工作深入人心、内化于行,提升中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解决德育中的矛盾问题有助于丰富辩证思维,不断提升德育的实践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4]。在解决德育问题时,不仅以辩证思维为指导,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还客观上丰富了辩证思维,以切身行动引导中学生学会用辩证思维认识道德问题,分析问题,找出主要和突出问题,处理问题,并促成中学生自觉将道德要求付诸实践,以增强德育的实践性。通过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所蕴含的实践力量感染中学生,增强其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从而提升中学生对德育的获得感。坚持做到运用辩证思维与解决教育中的矛盾问题相结合,既要利用辩证思维科学分析解决矛盾,也可以在解决矛盾过程中不断丰富辩证思维,激发中学生用辩证思维看问题,增强德育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从而提升德育获得感。

三、运用创新思维,增强德育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只有当一个国家充满创新氛围,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胜利。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引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并提出“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一线”[5]。当前,提升中学生德育获得感的根本动力同样源于创新,运用创新思维,增强德育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提升中学生德育获得感的关键是改进德育方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而改进德育方式,需要用创新思维来引导,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以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突破传统德育的弊端,大力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有效地增强德育的创造性,使中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活动。创新思维就是要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3]。因此,善于掌握运用创新思维是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仍存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无法跟上新形势的弱点。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水平。创新思维要从四个方面来提高:一是要应用好发散思维,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来观察和分析德育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二是要运用好逆向思维,从对已知德育的内容、问题的对立面或相反的方向上去思考,以求得到新的解决;三是要发挥个性思维,在开展德育活动中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四是要充分利用直觉思维,将直觉思维恰当地运用于处理德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创新思维方面下功夫,才能促进教育方式的多样和创新。

改进德育方式要以树立创新思维为目的,以增强德育的主动性。中学生获得感的提升,需要增强中学生对德育的主动性。因此,增强中学生的主动性,是教育者应该解决的任务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也受各色各样信息的影响,如果仅用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德育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所以要进行德育方式的改进。改进现有的教育方式,就要求教育者进行思维创新,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的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以激发中学生的兴趣,促使教育活动高效率地开展,即坚持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提升教育者新媒介素养,注意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成果,努力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师必须努力掌握这些新的教育方式,改进和创新方法,以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四、运用历史思维,增强德育的传承性与拓展性

历史思维就是指善于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在各项工作中要运用好这本教科书。德育工作进行历史思维,就是要善于总结和吸取过去德育的经验和教训,从德育的发展历程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克服失误,修正错误,做到以史为鉴,改进工作状况,提高德育活动的质量,为德育提供传承性和拓展性,指引德育工作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方式和途径。

中学生德育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对传统道德价值的超越。进行中学生德育工作,要立足于运用历史思维,把握德育理论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任何理论成果,都是以前人所总结的思想资料为前提和依据的,传承德育工作的优秀理论与经验,这一过程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逻辑性。增强对中学生德育的传承性,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要认识到德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二是清楚地明白德育不是机械地灌输。因此,发挥德育的历史继承性作用,首先要“备中学生”,每个中学生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和爱好,要做到尊重中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成长轨迹,保证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高亲和力上下功夫,引领他们前行;其次,要“备问题”,要研究中学生、了解中学生,准确地掌握中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理发展,懂得中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要从中学生诉求出发,才能思想指导到位,符合中学生的成长需求。

历史思维要求熟练掌握德育的发展历史,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德育中出现的问题。既要在德育工作中借鉴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继续发扬光大,也要深入总结德育发展中的不足和教训,增强德育的拓展性,做到继往开来。从德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德育工作过分注重教,而缺少了教与学的互动环节。换句话说,就是主体的参与性不强,学生的德育获得感不足。因此,增强中学生的德育获得感,要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大力激发中学生融入德育过程,参与德育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中学生的矛盾点,善于引导中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帮助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互动教学能够提升德育的热度,减少中学生对德育的反感,也能改变中学生对德育的固化态度,让德育“活起来”和“火起来”,从而提升中学生的德育获得感。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中学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