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硕
(文安县第四小学 河北廊坊 065800)
小学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持续地发展,遵循学习规律,使学生多方面发展,它是一个重要的启蒙阶段,为初中甚至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积极性,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生“认识钟表”时,我用纸板做了个钟面,用彩笔画上时间刻度,又用纸条做成活动时针以及分针,并在钟面上画上可爱的嘴巴、迷人的眼睛和黑黑的眉毛。这样通过一个人物化的钟表模型将抽象的时间进行具体化,引发了学生的童趣,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可见,兴趣的培养对数学学习有着明显的重要作用。
一个亲切的老师会被学生记住一辈子,他们尤其在意自己敬爱的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并把老师的教导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夫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实施很重要。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教师要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手舞足蹈”和表情语言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不要让学生对教师和教室有恐惧感。
其次,从点点滴滴入手,老师要注重自己的榜样力量。有句话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人品和学识都应该让学生佩服,做学生的好榜样。
再次,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即便对于有些学生偏离主题的回答和提问也不要报以冷酷的态度或打击式语气,可以用“你真的很勇敢。”“你的思维转的真快。”等语句化解学生的尴尬。避免因为不适当的评价使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用合适的语言鼓励和评价学生,用师生的互动拉近师生关系,久而久之,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投射到数学学习中来,这样也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书本中的问题汇编成现实中的问题情景,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兴奋地答道:“喜欢。”接着又陆续提问了多个同学:“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般情况下,—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但是小明满16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只给他过了4个生日。大家会不会很好奇,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一听,眉头都纵起来了,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小脸等待着老师的解答。可想而知,本节课的课堂中充满了学习的热情。
(2)适时讨论,让教材资源亮起来。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可以简单明了问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并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长方体进行探索,然后在全班交流讨论,相信课堂会比单纯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面积怎么计算更精彩。这样课堂讨论就有深度,学生思考和探索更多一些,甚至可能生成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3)针对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较多,合理的运用一题多解,可以提高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更加深刻、熟练。如教《四则运算》时,出了一道题“1221-699”,让学生们用三种不同的简便方法解答。在一次考试中,出现了类似题,班中本题的解决方法各有不同但正确率却是百分之百。
(4)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人文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要树立人文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人文资源。如,在学习“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早在几千年前的《周髀算经》中就有了关于圆周率的探索和认识,提出“周三径一”的说法。而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发现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让学生在了解古今中外数学发展史的过程中,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懈追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5)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将图文声像结合在一体,用于数学活动,有利于刺激幼儿感官引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课中我利用提前做好的课件让孩子们欣赏我国之前发行的几套人民币,优美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这些新颖的画面唤起了孩子们的无尽想象,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能很好的利用这一工具引导课的进程,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总而言之,要想学好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就必须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应允许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来培养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意学,乐于学习的一门学科。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肯下大力气,边教边探索,最终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数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