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叶攒花绘妙品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整合

2018-02-25 22:21张旭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48期
关键词:学诗香菱课例

张旭光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四中学 河北邢台 054000)

课改的深入,新课程的实施使一线教师从思想理念到教育行为上都有了较大改观,但语文教学之“少、慢、散、费、差”仍是当下的顽疾。“少”为阅读量的少量与单薄;“散”语文教学随意零散与无序;“慢、费、差”极言语文教学的低效。亟待突破的是如何由“少”增“多”,化“散”为“凝”,变“低效”为“高效”这一瓶颈。笔者做了些微尝试,即以阅读主题为核心,“聚叶攒花”式将诸多文本加以整合,攒聚为一堂堂精品阅读课。

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柳先生传》时,我以“陶渊明之‘真’”为核心主题,整合了初中教材的八下五单元的《五柳先生传》及本册六单元诗歌《饮酒》其五,八上六单元的《归园田居》与高中教材的《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及《乞食》等若干篇诗文。拟课题为《是真名士自风流》,分别从陶渊明“为人之真”“为诗之真”“归隐之真”三个板块设计。(一)“为人之真”以诗文为载体得出陶渊明率真、任真之性情。(二)“为诗之真”先引用辛弃疾、元好问语证其诗“真”,再以《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其三为精读文本,在学生合作与教师的精讲指导下探究 “诗真”;最后运用对比得出历代文豪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人之心”,而陶渊明“不为诗,但写胸中之妙耳”是“为己之心”。这样陶渊明“为诗之真”的结论水到渠成,他诗歌恬淡自然的本色美也得以理解和把握。(三)“归隐之真”运用对比讲析。将陶渊明与诸葛亮、竹林七贤、唐代走终南山捷径的隐士对比,陶渊明真隐士风范不彰自显。结语:“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是真正的名士与大隐。他质朴如柳,淡然若菊,悠然似云,澄明如水……为后世文人筑起了心灵的桃源,矗起巍巍的精神南山,诗歌收束:

功名利禄偏不堪,脱却樊笼返自然;

归园田居苦亦乐,羁鸟还林鱼归渊;

率性吟得田园诗,采菊悠然见南山;

多少归隐清高士,枉步后尘失真传;

更有美梦终得做,留下千古桃花源!

课例二《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为了课堂实效与读名著的高效。笔者做了这样的思考,《香菱学诗》是古典名著《红楼梦》节选,本单元的主题是阅读欣赏古代小说,引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我预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窥斑见豹,由点入面地把握《红楼梦》的主题。教材中“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是为塑造香菱人物形象服务的,教授此课如就事论事单析学诗情节,很难凸显完整立体而丰满香菱的形象。我在分析“学诗”基础上联系人物在整部小说中的生活遭际,把重点放在理解人物形象上,最终实现对人物悲剧命运《红楼》悲剧主题的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入,放背景音乐——洞箫曲《叹香菱》,创设情境,营造悲剧氛围。导语引入。

2.梳理情节,整体把握 。香菱学诗情节:慕雅——拜师——苦吟——入社。

3.分析形象,突破重点。《红楼》作者曹公擅一字涵其人物性格,香菱性格用一“呆”字概之,笔者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探究“呆”的内涵。(一)学诗过程可见香菱之“呆”:学诗之呆,苦吟之迷。则“呆”的内涵一——痴迷与专注。(二)研读香菱咏月诗三,探究香菱之“呆”内涵二——痴情。(三)研读《红楼》79回薛蟠娶亲前香菱的有关内容,探究香菱之“呆”的内涵三——纯真、善良、憨厚。(四)分析香菱招牌性神情“笑”。《红楼梦》书中香菱在贾府一出场就是“笑嘻嘻的”,逢人就“笑”乃至做梦还“笑”,“笑”成了香菱的招牌性神情。香菱虽遭厄运却依然天真烂漫,浑融无邪,简单而快乐地生活,笑嘻嘻地面对生活的不幸,笑嘻嘻地面对命运的乖蹇,笑嘻嘻地面对人世的冷暖。心儿永远想象着美好,向往着美好。她用“痴情”善待“滥情”,用“纯真”对待“污浊”,用“善良”抵挡“悲惨”。这就是常人眼中的“呆”。“呆”之内涵四——善良、烂漫、无邪。小结“呆”之内涵:“呆”是香菱性格气质的内核,“呆”即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痴和专”;是忠于夫主,一往情深的“痴和爱”;是不谙世事,浑融无邪的“真和纯”;是平和温顺,笑对不幸的“善和憨”。

4.揭示主题,拓展深化。(一)欣赏影视剧片段《叹香菱》(本环节设置回应课前背景音乐,强化香菱悲剧命运,为揭示香菱的悲剧命运与悲剧主题做铺垫)。(二)小结谈话,揭示《红楼》主题。貌美如花,至情至性的薄命才女香菱香消玉殒,真是个人间悲剧,不惟香菱,大观园众女儿都难逃悲剧命运:“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就是《红楼梦》的悲剧主题:“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三)放《红楼梦》的背景音乐,达乐音袅袅,余韵悠长之效。

以上两个课例是新课标意识的彰显。教学改革是用新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指导教学行为,以全新的视野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是真名士自风流》以陶渊明的“真”为中心目标,对陶渊明若干诗文加以整合,分别从“为人之真、为诗之真、归隐之真”三点突破,使学生体悟到陶渊明的人真、诗真、隐真。三真归一就是与世俗对立的卓然不群的真纯性情和真隐士风貌。本堂课深涉了陶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人格灵魂,陶渊明的形象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印象。《香菱学诗》课例将《红楼梦》中香菱的有关情节内容加以提取整合,集中火力突破《红楼梦》中的香菱形象(非教材中的香菱形象),最终实现对《红楼梦》悲剧主题的目标达成。

两课例就传统的“教教材”来说是一种大胆的突破。现将两课例从设计到实施的新课标理念下理论支持阐述如下:(一)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理念的体现。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用教材教。笔者对陶渊明的若干诗文进行增删、取舍、整合;对《红楼梦》中香菱的情节提取、集中汇成了一部《香菱传》。而后确定了中心目标,这样使目标更明确,主线更明晰,环节更清楚,节奏更和谐,达到了科学与合理。(二)化零为整,重点突破 。语文教材篇目呈零散的点状,一篇篇地学习后,脑中是零散的碎片,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整合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归类和梳理,将点连成面,给学生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化零为整,由繁至简,这样整合,简约凝练而丰厚。(三)实现了主题带挈下的群文阅读,提高了课堂效率。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是真名士自风流》涉及了《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宋书-陶潜传》、《自祭文》、《祭诗楚调》、《乞食》等诗文十多篇。《香菱学诗》涉及了《红楼梦》第四回、第五回、第十回、第四十八回、第四十九回、第七十九回等回目,大大充实了课堂容量,扩大了阅读视野,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完善,体现了“大语文思想理念”,做到了“举三而返一”。(四)课堂教学使教学动力在课堂以外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如果终于课堂,那么课堂不是为生命发展而生的。只有课堂的学习能促进学生感悟生活,联系各种经验,重新构建自己认知系统的时候,学习的动力就能真正持久下去。教授完《香菱诗》,学生中自发掀起了阅读《红楼梦》的热潮,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与动力向课堂之外延伸。(五)传递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这两课的设计与实施调动了 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打通了名著与教材、课外与课内的思维方式。如《香菱学诗》的课堂教学,学生习得了两种读名著节选的方法——1、将节选部分置于整部著作的大背景中理解。2、分析人物应联系人物活动的大背景,不能孤立地看待一时一地的活动。

两则课例以课堂的主题为核心,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聚类文之叶,攒群文之花,精描细画绘出匠心独运的课堂妙品。它呈现了一种理念,彰显了一种教法,展示了教者的个性风采,是一线教师摆脱桎梏,向新课程大胆迈进的里程碑。

猜你喜欢
学诗香菱课例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课例
学诗偶感
学诗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保准有人追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