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继虎
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人口不断聚集,城市教育压力陡增。一方面学校教育必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资源超越了其载荷极限,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学校和教师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聚焦问题的核心,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起点。
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界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具体到教育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一名教师如何去适应新时代要求,解决新矛盾,尤其是大班额、超大班额的教育现实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班级授课遇上大班额,个性化、多样化教育直接受到影响,如何在大班额的班级中实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面临的直接问题,也是制约瓶颈,更是对课堂教学的巨大挑战。
当前的学校教育依然是面向全体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程序,所有学生按照教师的引领参与教学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其假定基础是所有的学生基础相差不大,教师利用低起点的开始,然后利用阶梯式的活动设计,最终实现教科书所规定的的目标,教学原则是面向全体。
这种教学方式在过去的教育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现今也正在发挥着作用。可进入现今阶段,仔细观察课堂就会发现,在教师的导入阶段就会有部分学生偏离教育内容主题,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优等生则认为老师的这些问题 “小儿科”,太简单了,缺乏挑战性,因此部分优等生就开始脱离主题,有可能成为班级纪律的破坏者,一部分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对于另外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缺少理解这些活动的基本前提,他们会讨厌这些学不会的内容。可见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无论班额的大小都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有的教师甚至不得不制定严苛的班规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直接教学很明显的问题是:高能力的学生和低能力的学生都会出现对教师设计活动不感兴趣的现象,课堂秩序的破坏者就是这两类学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这两类学生 “拽出”,这样的“拽出”致使我们进行了分层施教,教师需要准备三套直接教学案,以适应不同层面孩子的需求,我们称之为 “同质分组异质教学”。
这样的改进仍旧存在一些问题:(1)老师需要三种不同水平的教学案,增加了老师的负担,老师们是反对的;(2)对于一开始就已经掌握的学生,这样的直接教学还需要吗?(3)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被我们斩断了;(4)最好和最聪明的同学总是在一起,对于今后学生多样化的交流有利吗?(5)这样三套不同的教学案,对每个学生都有用吗?
首先思考的是学生的小组学习,原有基础的分层有哪些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扬长避短则是我们最理智的选择。因此,在分组方面“班内同质,组内异质”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班内同质就是在班内组成的4-6人小组,小组之间水平大致是一样,都包含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以利于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在组内,每位同学水平和特长是有差异的,这叫 “组内异质”,这种分组方式能够形成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学习氛围。
其次思考:不同的孩子可以进行不同的学习吗?每个孩子都可以进行自己需要的学习吗?这就需要特定的组织形式,彻底摒弃直接教学的方法,我们深入研究的“尝试教学法” “合作学习”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确立了“学-议-导-练-展”五环节教学流程。这一教学流程坚持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本原理,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学生中心地位的基本理念。
——“学议导练展”的核心内涵是“从自己的起点自主出发、为了精彩而共同努力”。
——学生的个体不同的起点,都有背后的故事,这些有力量的故事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没有其他的区分和区别。
——学校教育不再以缩小个体差异为目标。而是以个体成长、进步为目的。建立能力多元、优势互补、融通共生的学习团队。
——发展和成长是每个共同的价值追求,让尊重、悦纳成为评价的主流。
第一,小组合作。建立异质学习小组,组内4-6人,大家具有不同的特长和禀赋,也有不同问题和不足之处,意在大家以知识为纽带,以知识进程为序列,展现不同的特长,相互学习,相互支持,互为补充,体现不同程度的人学习不同的知识,实现属于自己的进步。
第二,组间竞学。班内有众多的小组,小组间按照老师期待的方向进行展示性竞争,既比学习成绩又比进步,促进小学生角色意识的形成。
第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教师观的转变,教师把精力和时间用到关注学生的学上,这样教师的导才能刚刚好。
第一,学。体现先学,自主的学。在学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需要自己解决,有些需要同伴解决。这时,教师不需要急于解决问题,而是组织自主学习有序进行,依靠评价和组内互助支持自主学习进行下去,把问题记录下来,这个过程是自主的、没有干扰的。
第二,议。这是在学的基础上的精进,小组内的同学在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遇到的困难。这样的交流可以提升大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把个性化的问题解决、过滤掉,为下一步教师的导奠定基础,同时使导更加精准。
第三,导。这一环节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一是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和组际交流环节,教师精准高效地进行指导和引导。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小组合作和交流方面的指导和引导;二是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指导和引导;三是进行恰当的引导性的评价,支持学生积极地学习和交流。
第四,练。这一环节是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准备多梯次的练习,孩子形成 “登山型”的练习梯次:一是让所有学生形成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收获,避免一部分学生过度训练,一部分学生训练不扎实现象的产生。
第五,展。就是展评,包括学生的展和师生同伴的自评和互评。这一环节是总结和提升的阶段,也是展和评的阶段。
第一,老师们改变了经验型的反思方法,能够主动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以学生学的问题反观教的问题。这样使教师发现的问题更加接近真问题,学校在收集教师发现的学的问题和教的问题基础上进行校本教研,并不断地改进。
第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交流互动、团结合作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常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文精神和主动意识得到不断的激发。人的主动性一旦被激发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主动性如果发生在学习上就会产生持久的动力,学习的负担自然土崩瓦解。
第三,展评上学校层面的拓展。除了进行学科课堂上展评之外,学校在更大范围内引导进行:班内展评、年级展评、校级展评,展评随时随地根据需要开展。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复杂问题,教材、教师、学生、政策、家庭、社会……纷纷扰扰。有时候,在一个角度看是因变量,在另一个角度看又是自变量,一个视角看是问题,另一个视角看又变成了原因,有时又变成了相互推诿的借口。
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面临主要矛盾的新界定,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我们定位到课堂结构的改进就是找到了一个支点,在这个支点上不断发力,推动我们的课堂不断进步,辐射延伸到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的改进,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