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历史故事”课程的实施——基于史邮结合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2019-01-26 02:59张永梅
现代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邮票历史老师

■ 张永梅

一、“邮票上的历史故事”课程形成之缘起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课程资源对于课程改革开发与发展的意义重大。我们只有对课程资源进行识别、开发、加工和利用,才能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课程改革的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学习兴趣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中指出: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图片史料,是指“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的形式反映的史料”。而与历史有关的邮票就是历史图片的一种。

2012年以来,我校结合李沧区关于《区域推进多彩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倡导老师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设置了“邮票上的历史故事”校本课程。

二、“邮票上的历史故事”课程之内涵与内容

将历史教材与邮票中涉及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邮票中蕴含的历史内容——邮票中反映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风土民俗、科技发明、文物古迹和文化典籍等重要题材。我们把这些丰富的“史邮结合”的课程资源称之为“邮票上的历史故事”。在教学中,我们把这种教学法称之为“寓邮于史,史以邮显”。

对于邮票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王清语老师有这样的归纳:“从素材与学科关联看,邮票,尤其是纪念票不仅内涵历史信息,而且邮票与历史都具综合性、客观性。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教学的优质资源,开发利用邮票上的历史资源也体现教改精神与方向。从学科研究对象看:邮票的利用符合当前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培养的需求。史料既包含文物,也包含后人对历史的艺术再创造,邮票就是这样一个产物。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落脚点,“邮票上的历史故事”课程目标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邮票的发展历史、组成部分、重大作用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对集邮和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充分发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自己对邮票的认识和了解,能清晰地、有条理有重点地结合历史知识叙述一个史实或说明一个启示;能结合收集的资料对邮票进行进一步的介绍,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3.培养同学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的主动理解态度和求实精神;促进健康审美情趣的形成。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十个方面:1.邮票的诞生及邮票上的历史趣闻;2.邮票上的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3.邮票上的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4.邮票上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科技成就);5.邮票上的文学奇葩(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说);6.邮票上的传统文化(石窟艺术、陶俑艺术、书法绘画等);7.邮票上的一国两制(香港、澳门的过去和今天以及海峡两岸的交往);8.邮票上的世界之最(中国在世界领先的成就);9.邮票上的重大会议(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主要会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10.邮票上的民族英雄(中国古代、近代以及现代著名人物)。

三、“邮票上的历史故事”课程之开发与利用

(一)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把教材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邮票呈现出来,适合初中孩子“新”“奇”的心理特点,激活学生的大脑,有利于他们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中来。

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两枚《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纪念邮票(图一),同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邮 票:1.画面上的人物是谁?反映的事件是什么?2.这个人物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为什么会在1998年发行邮票来纪念这个会议?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我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由此,印证了布鲁纳的结论:发现学习的第一步就强调要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兴趣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

图一

历史和我们总是有距离的,当课本上的文字略显枯燥时,老师将相关邮票展示出来,会是课本文字材料最好的补充。一幅幅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使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学生情感,从而缩短学生与相距甚远的历史情景之间的距离,使呆板、枯燥的历史“死而复生”,学生的想象力迅速活跃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再现情景,激发想象

讲述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一课时,笔者准备了《郑和下西洋五八〇周年》邮票(共四枚) 。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第一枚邮票——《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郑和是什么形象。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播放背景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描述,一边想象。老师运用文学性语言,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他头戴内使乌纱,身穿绣蟒官服,手持航海海图,凝神远望,神态坚毅,英武谦和。背景是乌云翻卷的天空、汹涌澎湃的大海、飞翔于海面上的海燕以及乘风破浪的船队。整幅画面把这位航海家的形象和远航的艰险表达得淋漓尽致。接着,展示了后三枚邮票——《和平的使者》 《贸易和文化交流》和《航海史上的壮举》,让学生结合课本材料分组解说了郑和所到之处的盛大场面。这样,对于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不用看书,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三)突破难点,培养思维

结合邮票进行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个好的材料分析题应当紧扣材料设问, 而不是虚晃一枪, 问到材料外面去。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命题者自己是否看到了材料中的信息及其价值, 心中是否有目标。

图二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时,通过投影展示了1968年发行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图二)。老师作了这样的介绍:邮票图案为工农兵手持《毛主席语录》的游行队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地图下面革命委员会的红旗汇成红色的海洋。整个画面绘成大红色,象征全国山河一片红,因此,集邮界简称它为“一片红”。但是,发行当日,邮电部急令全国各地邮电局:立即停售,全部邮票清点收回。“一片红”流出量甚少,成为新中国最著名的珍邮。介绍完之后,抛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枚邮票,为什么“一片红”邮票发行不到半日就被急令收回呢?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文学性的语言描述:这是一枚与祖国统一大业有关的邮票。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的蝴蝶兰必将会飞舞起来。海峡两岸人民不会再发出“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的感慨,而迎来的将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样,使学生将台湾问题与现实社会热点联系,认清当前形势,坚定台湾回归祖国的信念。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挥历史“以古鉴今”的功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历史邮票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根据学生所学内容,选一些有价值、有典型意义的邮票适时地加以运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专题展示,加深理解

对学生来说,复习课往往不像新授课那样具有吸引力,内容多而杂,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将邮票整合成专题用于复习课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老师展示了一些关于中国杰出人物和爱国志士的邮票。其中有“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屈原;有六渡日本传播文化的鉴真;有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有开眼看世界、开创近代反侵略斗争序幕的林则徐;有追求天下为公、向往世界大同的伟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有首倡共产主义理想并为革命献身的瞿秋白、李大钊以及为革命奋斗终生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历史人物一个个地从邮票中走出来,走到了学生们的眼前,以直观的形象感染学生,在敬慕和缅怀中树立爱国意识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大志。

将邮票和历史有机地结合,学生切身感到历史课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新鲜、有趣的,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由此,邮票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又推动了学生对集邮的兴趣。

(六)开展活动,在“玩”中学

第一,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组织历史集邮兴趣小组成员定期组编历史邮票专题,再组织全体学生参观,撰写小论文,评选佳作并进行展览。活动中,共组编了九大专题:《盛唐的风采》 《文学奇葩——中国古典名著》 《盛开的紫荆幽莲——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石壁上的美——灿烂的石窟艺术》 《瓷都之国》 《开国元勋——十大元帅》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凝固的艺术——古代建筑》等。

第二,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多彩课堂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老师个人的兴趣爱好、邮票收集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实施了题为“邮票上的历史故事”校本课程,并制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四、“邮票上的历史故事”课程之成效与反思

(一)研究成效

第一,开发出邮票中能够与教材有机整合的一些历史资源。我们结合教学实践主要归纳了十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第二,探索出邮票这一特殊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史邮的渗透,一条是课堂主渠道;另一条是课外活动辅助渠道。课堂主渠道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第三,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有所增强,逐步树立了正确的课程资源观。特别是原来不集邮的老师也开始关注利用邮票上的历史资源。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从课堂到课外,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教学面貌以崭新的姿态出现。李梅老师参加李沧区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并在青岛市内进行了开放课展示;张永梅老师在区内进行了“史邮结合《辛亥革命》”的展示,微视频获青岛市评比一等奖,在李沧区进行了经验介绍;郭忠伟老师进行了李沧区公开课展示;张娟娟老师的微视频获李沧区二等奖。

第四,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有所转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有部分学生开始对集邮感兴趣,并能运用到历史学习中。张永梅和孙瑞峰指导的四名同学孙铭、周甜甜、姜任雯、张心怡在青岛市历史小论文评比中分获一、二等奖。

第五,在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中,将国家课程《历史》与校本课程进行了统整,校本教材《邮票上的历史故事》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17年,本课程被评为青岛市精品课程,山东省首届优秀课程整合案例二等奖。省课程专家对《邮票上的历史故事》作了这样的点评:“史邮结合”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极富创新性。课程资源丰富、科学合理。此课程较有影响力。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青年人对邮票越来越陌生,通过开发这门课程,使学生关注邮票、关注历史和现实,很有意义。

第六,老师和学生由单纯的师生关系逐渐发展为亲密的“邮友”。有些学生因此而迷上了集邮,师生互换邮品,交流邮市行情。

(二)实施过程中需坚持几个原则

第一,目标明确。找准邮票与历史教材的切入点,是使用邮票教学的关键。邮票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材料,应主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活动。选用邮票既要紧扣主题,还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可选用过多的邮票,否则有堆砌图片、哗众取宠之嫌。

第二,善于挖掘。每一枚邮票的背后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和不为人所知的故事,这往往也是极难得的史料。教学时要把它讲清楚,并提出合理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因为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疑问,能起到引思解疑的作用。

第三,要有个性。历史学科与邮票这种图片资源的结合,应充分体现我们教师的创造性,体现教师对教材、学生、设计技巧和角度的独到见解。

第四,语言描述。“方寸之内惊天地,咫尺之间阅古今。”以收集中国邮票闻名的日木中岛先生生前曾说过:“我收集邮票对了解中国国情比读内容空泛的书要好得多。”由此可见,利用邮票可以更好地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求像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避免枯燥的说教,真正发挥邮票在历史这门学科中的“得天独厚”之处。

我们相信,随着课程进一步的开发与实践,小“邮友”会越来越多,师生间的“邮缘”也会像长青树一样延续下去,以期达到“幽幽方寸间,渊渊历史情”!

猜你喜欢
邮票历史老师
《邮票上的西游》——邮票珍藏册
邮票世界,千姿百态
邮票被谁拿走了
邮票上的“三月三”
新历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