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读《教师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功》有感

2018-02-24 15:53
现代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李镇西李老师视野

■ 李 艳

偶尔读到李镇西老师发表于《语文学习》 (2014年第4期)“语文校长谈语文”栏目下的《教师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功》一文,我深受感触,一下想起“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至理名言。因为李老师也是教语文出身,读来更感亲切,我从中也深深体会到那种既属于语文的高度和视野,还有特属于语文人的亲和力和人文色彩。尽管此生无法像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老师们那么幸运遇见这样一位来引领自己成长的校长,但是读读他们的故事,我依然心潮澎湃。好在网络时代,资讯发达,因而我相信,只要肯学习,善思考,总会有接近名师、走近名校长的可能性,并从中汲取到自己成长所需要的养分。

做了校长的李老师说,他主要从思想引领、专业指导、身体力行和提供舞台四个方面来关注本校老师的成长。8年过去了,效果如何?语文组组长胡成老师直言不讳:“李校长,您来了之后,我们语文组甚至我们学校的老师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视野比过去开阔多了,我们读的书、写的文章也比过去多得多。”这就是一个语文校长所发挥的正能量,这就是一个读书的校长对老师的无声影响和有力推动。

“教师,首先是知识分子,他要有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和尊严。一个语文教师 ,应该有文人情怀,学者视野,诗人气质。”当不少老师把自己定位于教书匠的身份,把教书当成一份差事而年复一年应付了事的时候,“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和包含的责任担当,促人警醒。

李老师对于教师成长的这四点关注,不仅表现在理论认识和宣讲启发上,更体现在日常教学和管理的点滴实践里。“读书,是我对老师们进行思想引领的常规做法。”本就是一个读书人,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本身就是一本书,这已经是最有说服力的高标。更何况他还系统地经常和老师们交流探讨?他说“我喜欢跟踪听某一个老师的课,一听就是一个单元甚至更长”,很多学校都有推门听课的惯例,很多领导也喜欢搬着凳子去听年轻老师的课,但像李老师这样本着为其成长而如此这般听课的实在太少了。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去听课,也不是手拿成绩单有选择地听课,更不掺杂除了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之外的其他目的而去听课。

其实,教育的成长绝不仅仅是学生的成长,老师的成长更为重要。一个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单调乏味的循环往复,想以此让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我们这个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老师不提高,不能比学生成长得更高、更快、更强,从哪个角度说都不合理。

教学相长,固然是一种成长,而校长能够俯下身来和老师们“学”成一片,相互推重;在实际教学中切磋教学问题,互相促进,又何尝不是最接地气的成长?“教育,离开对心灵的触动,就不可能有成效!”成长的道理也是如此。

语文校长自然是教师队伍中“学而优则仕”的一类,其身上的文化气息及由此辐射给周遭的正能量,是其他科目老师而领导不太容易达到的,即便是开会发言感觉也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李镇西现象”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由语文教师而特级、由班主任而校长并集于一身,全国没有几人。尤为感动我的是李老师的朴实和不忘本,“我不太愿意说是我‘热爱’,我没那么高尚”,“我办公室的书橱一直向老师们开放”,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李镇西首先是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和班主任,而不是校长。我想:这应该是他和不少中学校长的一大显著不同吧!

“教师的成长,是我当校长成功的唯一标准!”读了《教师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功》一文,笔者情不能已,同时深深感到了自己所在地的落伍。说白了,学校和学校的距离其实是文化水平的差异,主管者不能由此入手而设法引领师生成长,所有的忙碌都是舍本逐末,往往也事与愿违。“我爱给老师们讲我最近读的书”“当校长八年来,我一直没有中断上课”,这一点尤令人钦佩。相比之下,多少地区的教育领导都不再代课,他们对当地教育教学指导的针对性肯定也会大打折扣。

作为校长的李镇西在暑期的第二届年会上作报告《自己培养自己》时说:成长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李老师的话发人深省,促人奋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猜你喜欢
李镇西李老师视野
该得奖的李老师
居· 视野
宠物难伺候
舍不得您,李老师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李老师的心事
视野
真相
改变自己袁才有可能改变整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