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巧锋
近期以来,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热点话题备受关注,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其学科核心素养同样受到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除了体现为学生对生活的情感宣泄,对语言文字的正确表达和运用外,也隐含着写作者的重新构建和创设一种新的生命秩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面对习作存在畏难情绪,不少学生往往言之无物,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的支撑;就试卷来看,习作套题、套范文现象比比皆是,那真诚的、深刻的、活着的灵魂荡然无存。所以如何体现以班为本、以生为本、以文为本的习作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老师需要认真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的新课题。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种支撑,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化。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习作教学的指向就是语用的体现、思维的发展、审美力的培养、人文的积淀与内化。
而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这一精神出发,习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习作能力的培养上,它应比习作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和深远。从结构上看,主要体现在识文断字、运词造句、谋篇布局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远立意;从内容上看,习作是学生构思抒情的主要载体,是学以致用的直接检验方法;从智能上看,学写习作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价值观的直观训练形式。核心素养下的习作要求,不仅仅有一些诸如 “表达流畅、语言丰沛、结构精巧、选材精准”等一些可见的显性特征,也隐藏着一种看不见的,诸如价值态度、情感品位、兴趣习惯以及热爱本土、吸收外来、传播交流的文化积淀与传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写作,正是适应这种较高层次的需要,以激发其写作动机。例如,我们学校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每年都会开展“行知乐园实践周”,每个班级都会开展独具特色的“动感中队”活动,借助这一东风,就可以组织学生记录相应素材:在“一草一木观世界”植物课程中,学生在花草的世界中整理了相关的字源以及与其相连的诗歌、故事、培育知识……;在“青山绿水、环保同行”“端午献爱心、棕香情更浓”等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为习作采集到了第一手的情感素材。
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引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家与亲朋好友的故事,在社区与邻居伙伴的交往,在社会大环境与陌生人的相处……所有的一切,鼓励学生用一句或一段话来记载观察所得或印象深刻的一瞬间。除此之外,我还在班级的板报墙开辟“小眼睛看社会”“趣事微分享”等栏目,鼓励学生发布分享采集的素材。
长此以往,经过记录、积累,学生学会了在生活的舞台中去积极寻找,自觉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做为学生“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世界”营造了更加广阔、博大、丰富的“精神星空”,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语言表达的可持续性发展。
1.博览群书,奠定习作基础
古人一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生动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量的大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衡量一个人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接触阅读吸收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得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每一学年,根据教材内容,紧扣单元主题筛选相应的1-2本书目,组织学生阅读;每一学期至少5本以上,多得可达十几本、二十几本。学生读书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好词佳句读书笔记的摘录,有针对性地品评人物、故事。每一单元结束后,还要开相应的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交流读后的收获;每一学期开展师生同读征文比赛,以比赛促阅读,促写作。
2.课堂练笔,分解写作压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写好习作,必须从小处着手。现行的语文教材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组织,每一年级、每一单元的学习都有相应的习作要求,习作的人文性紧扣单元主题,而其工具性却直指单元内的篇目教学。用心揣摩习作教学的老师会发现,习作教学是层次递进、螺旋上升的。而这层次递进的知识点就是单元篇目中的读写训练。课堂小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教学,它的练习也更易于降低写作难度。如四年级下学期第三组“父母之爱”的教学中,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让学生紧扣父亲挖了38小时进行心理活动的练写;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学习中,刻画生活中父母两种极端爱的表现……在几次的课堂练笔中,学生进行了父母之爱相关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练写,提高了写作技能,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3.习作指导,聚焦表达技巧
习作指导课,除了一般意义的指导外,确定该文核心教学价值也很重要。核心教学价值从哪儿来?除了关注文章语言文字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之外,我们可以从表达技巧入手,分别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顺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以及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去寻找、判定。就写作手法而言,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烘托)、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就修辞手法而言,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有了这些写作技巧的支持,习作的语用价值才会更高。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习作者本人。为了真正地将习作评改落实到学生这一主体上,就必须进行学生自改、同学互评、师生互改等环节。
真正的讲评课,是一次性的,是班本化的。你研读这个班的这次习作,只能在“这个班”上“这次课”。这节课只能在这个“班”上,绝不能搬到第二个“班”上第二次。讲评课是典型的“班本化”教学。上好讲评课,就要好好地研读、琢磨学生的习作。在研读琢磨的时候,发现学生的精彩之处,而且整理出出自本班学生之手的名言佳句,并由此引出一个训练基点,由个别至全体。除此之外,还要整理出学生表达上存在的普遍缺陷,也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缺点练成优点。总之,课堂上所有的评改都要遵循学生在前面一路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着,从而实现真正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通过实践摸索,教师的授课意识、评价机制不断地提升,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导方法有效、教学策略得当。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能主动观察生活,自觉地积累习作素材;博览群书,广积写作“粮草”;注重练笔、评改,提升语用价值,培养思维发展。但习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坚持。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真正落实并让孩子消化吸收非常困难,特别是针对一篇篇的习作教学,一定要有“独一无二”的指导、评改;同时,也要有学生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希望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习作教学将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操与文化品格的全方位训练与培养的最佳载体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