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建军
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必有载体,课程如何以科学合理的结构呈现在学校里面,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国家意志、价值期待转化为具体切实的行动,化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如何以最经济的成本、最大的力道,达成课程育人的最佳效果,是当下区域教研部门应该着力破解的现实课题。近年来,莱州市教学研究室因循目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差异教育研究骨干为先锋力量,着力提升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的课程认知力、规划力、执行力,以课程改革的县域深度推进,最大程度地落实核心素养。
干事创业一定要基于自身的基础和优势,直面现存主要问题,找准线索和切点。面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时代命题,莱州有着自身的考量。
1988年秋,莱州在原省教科所“区县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指导下,汲取福山等地经验,设点进行单元达标亦即目标教学实验,1990年2月推广到全市,形成县域规模。通过理论与实践、借鉴与创新、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群策群力、协同攻关,不仅从纵向上对单元达标教学程序进行了重点探索,还从横向上对不同学科教学进行了分类研究;不仅从教的角度设计了全程控制策略,还从学的立场提出了新见解;不仅转变了教学思想,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培养锻炼了科研人员和教学骨干。许多成果形成为教学常规被继承下来,对以后的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注意到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学生在落实单元目标过程中存在差异性障碍和困难,学生的特别需要与发展受到同一目标和集体教学形式的严重制约”。为此,从1998年起又参与了烟台市教科院主持的旨在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学科课程异步教学实验,以及其后的差异教育研究。20年来,不管是理念普及方式转换的课改初始阶段、以和谐高效课堂建设为重的课改实验阶段,还是基于2011版课程标准的课改新阶段,尤其是在近五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改新时期,莱州始终以目标教学的探索和成果为基石,始终坚守着目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当下,针对中小学课程结构松散、内容重叠、体态臃肿、效益不高,尤其是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建构等突出问题,依托差异教育试验,以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开关深化县域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行动研究”和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差异教育信念的课程行动研究”为抓手,更是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线索的又一体现。
在笔者看来,核心素养的落实,不能局限于学科,也不能囿于课堂。素养发展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的教育学意蕴在于,遵照国家意志(核心素养)和校本化追求(育人目标),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逻辑把学校课程建设好,使每所学校都拥有独特而完整的课程系统,以此赋予学生认知、情感、道德等全方位且富有个性的成长。区域教研部门就应着力于此。
莱州的基本调门是:秉持“素养旨向”,突出学科核心,坚持“目标中心”,以学情为主导;以核心素养为价值内核,校本化系统架构学校课程体系;凸显国家意志和课程主干的学科课程,要基于知识学习,走向素养关切;体现综合、跨学科特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贯彻“进阶”理念,体现发展性;紧扣育“人”的目标,重构课堂观察、学习质量观念及其技术。着力开展了以下探索:
第一,基于素养目标。建构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一是针对源点不明、逻辑不强、结构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建立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认知,梳理形成“素养目标的确立校本化”“育人目标的表述具象化”“课程建设的思维切实化”“课程领域的划分单维化”“课程类型的确定合理化”“课程谱系的架构有序化”“课程实体的开发精致化”“教学活动的实施差异化”“课程质量的评估全息化”等操作要领,推出了一批学校课程样本。二是确定了在学校课程框架内开发特色课程的行动重点,明晰了“指向素养”“观照个性”“价值关联”“彰显特色”“精致开发”等基本理念,明确了课程要素和开发逻辑,探讨了情趣性、综合性、序列性、创生性等课程内容设计原则,提出了“做中学”的推进方略。由师生悉心养护、携手共建的一批课程成就了师生的生命成长。
第二,基于课程目标。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科教学。一是深入研读、解悟2011版学科课程标准,综合国内学科专家相关的研究成果,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二是倡导在学科核心素养、单元课程目标概念下,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设计和实施,一方面引导教师整体把握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策略之间的联系,抓住教与学的关键,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优化思维品质,提升学科素养。三是确定“以理性落实高层次认知目标为独特切点促进学生有差异的深度学习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改路径:明确课时教学的认知定位,准确灵活地研制认知目标,以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提供保障,以差异性的“教”落实目标,以协同性的“学”达成目标。以此为指导,各学科教研迈入新阶段。
第三,基于课时目标。着眼于学改进教的课堂观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完善并发展了2015版“着眼于学的课堂观察框架”,形成了“基于目标:着眼学改进教的课堂观察”行动共识。比如,课堂观察也要坚持目标中心,不仅使课堂观察找到视点、厘清逻辑,也使其“着眼学”的特征更加清晰,使其“改进教”的努力更加有据可循。以确保课时目标的精准度为首要,以课时目标为依据,做好课堂观察分工,定准各自的观察点,体现专业协同思维,学生的“学历”与“学效”应而得之。观课教师要以高度的专业敏感,立足观课点,对照课时目标,依循课堂结构,通过观、感、测、问(望、闻、问、切)洞察学情,课后要对学习信息进行补选统整。议课活动应遵循以学为据的逻辑,团队议课要走向意义化专业建树。
第四,基于阶段目标。素养发展视角的质量分析。重构了以学科素养为价值导向的学习质量观。倡导沟通学业质量与课程标准的联系,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学段重点,牢牢扣住、对照特定学期内的学科课程目标,依据学期末学科综合检测、学期中学科能力抽测、课堂习性观测、日常作业等管理获取的学情信息进行,尤其突出学科化学习能力和学科化学习习性,体现出年级、学期重点,直面更具体的“人”,关注学生的学习个性及其增值,努力从囿于命题、试卷的知识掌握评价走向着眼素养、基于目标、尊重学生差异的班本化学习质量评价。明晰了“着眼素养,基于目标;多元视角,分项展开;综合剖析,点面兼顾;质量辅合,理性到位”四个原则,探讨了“能力、量化”和“习性、描述”两种技术。
教研室于2014年印发《莱州市中小学学科立德树人指导纲要》,2017年出台《关于学习和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指导意见》(莱教研〔2017〕9号),确立了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核心素养的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方向。2018年研制的《莱州市县域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行动计划(2018-2020)》,使基于莱州域情的课程改革的侧重点更加清晰。一是架构“学校课程”,以一体化的构造,支持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指导学校站在课程育人的高度,从建立自己学校的教育信念、明晰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确立指向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育人目标出发,整体统筹、合理配置课程资源,按照自己的逻辑,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资源统整到一个框架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是落实“学校课程”,以校本化的实施,支持品质化的课程学习。指导各学校在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在“学校课程”框架内,深入发掘课程的价值内涵,结合班情、学情,确立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跟进课程评价,从“以知识点为重心”的教学活动走向“以核心素养为旨向”的优质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水平。三是精炼“学校课程”,以主题性的整合,支持意义化的课程学习。指导各学校在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科学地处理地方课程、进校园教育项目与国家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资源统筹化、课程行动经济化。
按照先点后面、先局部后整合的思路,教研室确定了由课程中心牵头、以差异教育研究为龙头、以市控专题为抓手的推进策略。教研室筛选出最值得探讨的课题,将它们作为专题,组织骨干力量重点攻关。教研室定方向、定理念、拿思路、拿方案,指导种子学校和骨干成员先行一步,做样板、做示范,并及时提炼精品成果,通过现场观摩、示范教学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推广。各学校以示范性成果为样板,在转化应用过程中逐步完善,并加强专题整合,形成“整体推进”和“区域推进”之势。我们还鼓励各学校根据各自已有的实践优势,自定、自荐攻关专题。教研室组织论证,认为可行后,列为新的市控专题,并给予必要的专业扶持,使各学校在素养旨向的课程理论指导下,找到已有实践的深化点、生长点、升华点,使学校教育走向创新、再升品位、更显特色。
一是将价值观的更新、课程理论的普及作为首要,通过开展全员培训、专题研讨,夯实行动根基。通过入校调研、召开现场会议、基地建设等,推动局域整体行动,力求校际均衡。比如,由课程中心协同各教学部,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案例式研究、跟进式指导,培植样本,淬炼优秀成果、典型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将学术创新性、实践积淀与效果、社会影响力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着力推动校和县域两个层面的课程改革,使目标落地、理念化实、实践开花,凸显学校和区域教育特色,同时发挥“示范基地”及其拳头项目的标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大面积提升县域课改品质。二是引入山东省教科院优秀课例展评机制,扩展优质课评选活动的受益面,使其成为全员参与的业务培训过程,放大优质课评选活动的辐射带动效能,使其成为研评并举的价值体认过程。力戒“不评价不重视”“有评价才行动”的惰性思维、趋利化心理,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视导评估,全面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积极导引、有效促动包括教学在内的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健全上述机制,使理念行动化、行动常态化、常态效益化,杜绝了“青春期”和“雷阵雨”现象,避免了应景式、点缀型、表层化课程改革。
2015年以来,推出了以金城小学、文峰中学为代表的学校课程建设样本,以及实验小学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契合于当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诗文诵读》,第二实验小学基于书本和课堂、超越知识和技能、直指“实践创新”素养的《行知乐园》,苗家学校遵循“大德容生”办学理念、着眼于“完整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着力于可为小事和具实细节、导引和激励学生“自我组织”“自觉生长”的《每天》,以及陈燕老师指向着核心素养、再生着成长故事、成就着优良个性的《儿童剧里故事多》等课程。“以理性落实高层次认知目标为切点,促进学生有差异的深度学习,进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学科素养的班本化学习质量分析”等专题的一系列课改成果发表在《现代教育》等学术期刊。莱州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第二实验小学英语教研组的观课议课实践经验在烟台市“十三五”课题主持人培训会、烟台市中小学差异教育研究会议上现场交流。区域内教师参与烟台市各学科优质课评选、优质课程资源评选等活动均取得突出成绩,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等次,都一直名列烟台市前茅。这些,都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强劲“生产力”。2016年12月,莱州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确定为“新样态学校联盟实验区”,近20所学校加入到由陈如平所长发起和指导的“新样态学校”建设行列。2017年11月,莱州成功申报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改革实验区”(独立自主型)。2018年7月成为全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的县级市。
当然也存在着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各类课程存在价值一致但内容重叠、交叉的现象,尤其是地方课程和进校园项目门类多、内容杂,导致课程表爆满、课时紧张。又如,学科、学校、教师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农村校与城区校之间的差距不容忽视,等等。下一阶段,莱州将以课程整合为重点,以课程评估为调控杠杆,以跟进指导为主要手段,与相关学校一起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共同着力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并通过开展校际联谊、城乡联谊、业务帮带等策略,尽最大努力帮助和指导相关学校将短板补齐,力争在落实核心素养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向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