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华
摘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小学思品教学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包括教学目标与生活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教学过程与生活结合、教学评价与生活结合,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方法策略;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B-0058-03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如果说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那么,品德课程播下的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学生收获的是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课程的性质、把握本年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凸显教材的特点。一手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一手重视儿童的情感感悟,营造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小学思品课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教学目标与生活结合
在设置品德课时教学目标时,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解决儿童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观察哨”的课时目标设置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了一两项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是怎样学会的,有什么妙招。在课前的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系鞋带。在预设时,我把学会系鞋带作为本课时的活动目标。通过这一目标的达成,让学生“遇到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生活中不会的事情还有很多,教学目标与生活结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庭意识,做家庭中的小主人。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
“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教学要以生活事件作为其原材料。这些生活事件可以选择“儿童或成人的生活叙事、生活故事、生活问题,還可以是一些历史故事”。在校园中,我发现学生平时有一些攀折花木的行为,之后在教学《爱护花草树木》时,我把平时捕捉的一些图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们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行为对吗?你想对那些攀折花草树木的同学说些什么?学生发现,这些场景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由此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种教学主题的选择就是学生的眼前事、身边事,进而教学了渗透着生活气息的价值观。课堂即是“生活”。
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例如:教学《喝水的学问》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讨论的环节:说一说平时爱喝什么样的水,在什么情况下喝水。我把学生汇报的信息进行分类板书——白开水、饮料、自来水、茶水等。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展开辨析,让学生分辨什么样的水对我们有好处,在什么情况下喝水,怎样喝才是正确的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喝水的习惯,同时也使学生知道正确喝水对我们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与生活结合
教学过程与生活结合,就是在课堂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开展生活化的活动,如互动游戏、角色扮演,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
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式的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活动。《人民教育》针对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十个教学要点指出:“以生活事件为教材的‘原材料”,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例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中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关心、关爱自己的事时,课堂上,通过一张张图片,创设生活的情境,唤醒学生的记忆。在汇报时,学生发现父母的爱在寒冷的冬天里,在丰盛的餐桌旁,在自己的姓名中,在医院的病房里,在家中的相册里……父母的一个动作、一次呼唤、一句叮咛、一声安慰,都凝聚着父母的关心与爱。这些图片不仅还原了生活中的事件,更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学生在汇报父母关爱自己的事时,说得入情入境,让人动心动情。
角色扮演生活场景。角色扮演是把生活引入课堂一个很好的手段,在教学《讲文明 懂礼貌》“体验馆”体验做客礼仪时,我就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请学生表演。在具体的表演中引发学生思考、学习、体验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小客人。在表演中学习不同场合中的做客礼仪,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康康熊的提问“做小主人时应该怎么做呢”,将学习内容拓展到做文明小主人,在这样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增加了体验的内容。这样的活动,还原了生活的场景,丰富了活动的内容,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在表演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做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走出课堂校外实践。品德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走出课堂校外实践是检验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与老师之间共同经历的一件事的感受。学生侃侃而谈:数学老师课前还在办公室里吃感冒药;音乐老师嗓子哑了,还在示范唱新教的歌曲;语文老师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画教他写字。教材的教学照亮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课后,引导学生通过写信、画画、手工作品,把自己对老师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把这些送给自己的老师,这样,就将学生的感知与情感很好地落实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去了。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成长了、懂事了、乖巧了。
四、教学评价与生活结合
品德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升。基于评价的目的,在品德评价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过程,追求多元,“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教学评价与生活结合,就是指评价的内容可涉及学生的生活,评价的主体可由家长参与。endprint
在教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过程中,我把家长对孩子生活的评价引入到课堂中。课前,请家长完成课前调查表,了解学生在家劳动的现状。
在整个教学完成之后,我又设计了一张简单的检查反馈表,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坚持做。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课前,采取小调查的形式,通过家长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劳动的现状;课中,借助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知识的学习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课后,延伸实践,将知转化为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而这种生活化的评价也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小学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让教学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润物无声教学成效。
责任编辑:赵赟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rimary School Moral Teaching and Life
SUN Ai-hua
(Lishui Developmental Zone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1200, China)
Abstract: Childrens moral formation stems from their experiencing,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ding of life, so only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from their actual lives can trigger their internal rather than external moral emotions, and true rather than fake moral experiencing and cognition. Thus, primary school moral teach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life organically, including teaching goals and life, teaching contents and life, teaching processes and life, and teaching assessments and life to achieve the better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oral teaching; strategy; life experienci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