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 要:小学生的文明行为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小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观念淡薄,意识不足,家庭教育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不仅有利于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文明行为习惯;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1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91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组成内容。为此,教育部专门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颁布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一、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现状与成因
(一)观念淡薄,意识不足
学校是传播文明礼仪的重要场所,是传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主阵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学校。然而,农村的教育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学校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如何学习知识、如何解决问题上,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关系到综合素养的内容,学校的教育基本上不涉及,而是遵从着“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可以说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对农村学校的教育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 家教缺失,发展受阻
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出于经济原因造成的留守儿童与留守家庭越来越多,隔代寄养的弊端正在逐渐地显现出来。农村家庭文化素质不高,在教育准则和教育尺度上没有一个良好的度,极端教育现象比较多,如:棍棒教育、宠溺教育等等。总而言之,农村的部分家庭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不良循环俨然没有真正承担起家庭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职责。
(三) 观念冲突,负向影响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新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等等社会因素对农村产生巨大的冲击。新奇的观念与事物正在挑战着相对封闭和滞后的农村环境。这给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农村带来的并不全是积极正面的。那些“新思潮”“新事物”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迷茫和无所适从。不恪守文明行为被看做是有个性的表现,尚未建立牢固的价值观,使农村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地。
二、 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判定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我们首先要界定文明行为。首先,在学习方面,学生要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很好地完成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互帮助;其次,在思想方面,学生要热爱祖国,并努力争当优秀少先队员,努力学习与践行《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积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再次,在生活方面,文明行为的准则有很多,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
(一) 依托学校阵地,落实教育内容
因为家庭的原因,农村学校担任的教育责任远远高于城市学校。在有些人认为“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已经过时的当下,农村的教育现实决定了“四有新人”教育的核心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可以涵盖农村教育的现实与现象,让学生从行为举止和语言外表对自己有所要求,以外在的力量推动内在素质的提升,这既缓解农村学校道德教育普遍缺失的现状,也符合农村学生的现实状况。为此,学校要把文明行为习惯做到学校的宣传栏中,各个班也要开辟“文明角”。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创编文明礼仪教材,让学生对照着其中的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
(二) 营造文明氛围,家校联手孕育
环境是无言的教育者,可以对人的成长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都是一个先行者,承担着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任务。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每周的升旗仪式、班队会是常规的文明行为教育时间,充分利用这个时间为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开展文明礼仪的主题活动,为学生奠定正向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手抄报活动,举办文明行为好习惯的知识竞赛,这些简单、简便的教育方式,在农村学校极易普及。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后,日常的一点一滴都是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契机。校园内的垃圾随时捡起,追跑打闹的现象逐渐收敛,文明用语取代了粗鄙的谩骂……这些都在无形中让遵守文明行为习惯的学生也获得了心理上的愉悅。
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因为一些现实的原因,在学生的文明教育上不能承担主要的职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就可以自动归零。学校要在这里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联合家庭共同打造育人的环境。无论谁在施行家庭教育,学校都要和其主动取得联系,为他们的家庭教育给予适当而正确的引导。在农村学校较为适用的方法是家访,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给予的指导也就更为有效。相对于城市家庭较为单纯的成分,农村家庭中的抚养者除了父母,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姨舅姑叔等亲戚、朋友相邻等等,通过家访建立一个档案卡,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增进家校之间的感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校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使学生处于一种全方位的环境中,将文明行为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行为习惯。
(三) 示范工作加强,紧密联系检查
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动力,学生作为“一张白纸”这种求好趋上的心理则更为明显。教师要抓住这种心理,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出更高的要求。成年人,尤其是教师更要做好农村文明建设工作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发现学生能够做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赞美和鼓励。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将文明行为的检查工作和班级的各项流动红旗的评比紧密挂钩,设立值日岗、示范岗,可以从外在力量上更好地督促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参照标准来评价自己,约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最后评出“文明礼仪小标兵”和“示范班”。通过考核评比把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推行下去,使整个农村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风气。
总之,在小学阶段,学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也会收到最佳的效果。农村的教育环境特殊,我们要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文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文明行为习惯,使他们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翠松,张后超.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3(33).
[2] 旺久.培养行为习惯教育提高学生素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5(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