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婧 刘元珍
摘 要 中美大学的师生交流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时间设置等方面。文章对中美大学师生交流模式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大学师生交流存在时间、空间上的障碍。现阶段,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平台是解决中国大学师生交流障碍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之一,文章对比了中美两所大学在网络平台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务系统平台的系统设置,指出我国教务系统平台的不足,提出了能够提高师生交流频率和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 师生交流模式 交流障碍 网络平台
Abstrac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 colleges in the communication mod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regard to teaching theories, teaching requirement, course arrange time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communication mod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hinese colleges was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America colleges.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re has serious communication obstacles in time and spa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hinese colleges. At this stag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he network platform is the most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obstacles. Then applications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in two colleges (one is Chinese college and the other is America) are compared, especially, the network platform system settings in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 used in a higher frequency by students. Furthermore, shortages of the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 in our country were pointed out.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communication mod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unication obstacle; network platform
0 前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平台的建立,各行各业都逐步进入数字化办公的模式中,很多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依赖和信任的平台。而对于教育行业,也涌现出各类网络教学平台,这些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课程具有共享性、交互性、时效性、教学个别化、教学资源丰富等特点,使得网络教学己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师生交流模式及高校综合教务系统差异来说明我国高校建立有效教学网络平台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议。
1 中国大学师生交流模式
在我国:
第一,由于受长期“师道尊严”传统思想的影响,课堂上,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个体存在和人格尊严,学生也缺乏与老师同等对话的勇气。
第二,传统型大学教师重在传授知识,教师大部分都认为在课堂上管理好课堂就是要控制好学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占的比重太少。
第三,在课外作业布置方面,一般情况下,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课堂上面讲过的内容,包括考试的内容,这样的设置使得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去学习课堂内容以外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在课堂外,我国大学往往出现学生找不到老师的情况,师生之间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不到良好的互动,学生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且长期处在一知半解的学习状态会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1-8]
2 美国大学师生交流模式——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为例
在美国,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为例:
第一,在学期开始前,教师会把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给学生,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本学期要讲授的内容、学生要完成的作业、相关书籍等,学生要按照教学大纲的指示完成任务。
第二,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一周有三个小时的课时,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和容易出现疑问的内容,学生可以随时打断发出提问,教师也会及时给予解释或者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师生之间已经有良好的互动,在传授和学习知识方面,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
第三,在课外作業布置方面,课外作业的难度普遍偏高,其作业的设置包括少部分的基础内容和大部分老师没有讲过的部分,这样的作业设置使得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教师上课讲的内容,而且在课后必须要通过查阅老师提供的相关书籍学习课堂上没有讲过的知识才能完成课后作业,因此,每周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除了课堂上的3小时之外,还包括课外5~8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endprint
第四,在课堂外,宾州州立大学的教师会提供办公室时间,学生可在公布的时间去办公室找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会拿到相关资料,得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看资料、查阅书籍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依靠教师直接给出解题办法。
美国宾州州立的本科教学方式使得师生之间在课堂和课外都实现了良好的互动。
3 中美高校教学网络平台的差异
在师生交流模式方面,网络平台也成为重要的交流平台,现以“太原理工大学”(工大)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宾州州立)学生综合教务系统来说明中美高校在网络平台应用方面的差异。
对比中美两所高校的教务系统构架,可以发现相同的是,两种学生教务系统平台都包括选课、评教、考试成绩、课表查询功能,在基本教务方面都可以实现网络操作。存在差异的地方在于:
(1)我的群组。工大教务系统没有此项选择。宾州州立教务系统通过此选项,学生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群组加入,有不同的分类,包括社团、学习、体育训练、语言以及学生自己建立的小组,加入课程小组可以通过此项链接直接联系到课程相关老师,进行直接沟通。加入其它兴趣小组和自己创建小组的功能不仅可以使有相同爱好的学生建立良好的联系,又能提高平台的利用率。
(2)我的工具。工大教务系统没有此项选择。通过宾州州立系统“我的工具”选项,学生可添加读书标记,可看到自己日程安排(包括上课时间、群组活动时间、自己添加的私人活动时间等),可看到自己下载的文件(包括老师布置的作业),可查找自己需要的公共资源以及根据私人习惯设置的其他内容。 “我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了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的平台,使学生对自己的时间分配有更清晰的认识。让学生依赖采用“我的工具”管理自己时间的同时,也使得教务平台的利用率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页面链接。在工大学生教务系统上,只有关于教务的内容,而在宾州州立学生教务系统上,有关于“图书馆”、“邮件”、“查询”这三个链接,学生可直接点进去进入图书馆下载所需的相关资料,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可直接通过邮件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高效的沟通;也可通过查询链接,查找想要了解的信息。
4 完善我国高校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议
通过对比中美两所学校在师生交流模式上的差异,可发现中国高校师生间的交流方式仅限于课堂时间,在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无法在短期内进行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通过网络平台的完善来促进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基于我国高校学生教务系统的现状以及中美高校教学网络平台的差异,对我国高校学生教务系统平台提出以下完善建议:
(1)对选课系统进行升级,每门课程应包括教学大纲以及平台交流入口,实现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对接。
(2)将图书馆接入教务系统,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使用公共资源,教师也可布置相关书籍、论文给学生,不必通过U盘拷贝或者通过其他通讯软件进行资源传递,提升师生之间在资源方面的共享效率。
(3)将邮箱接入教务系统,并设置邮箱的通讯录,包括每门课程的群组、教务人员等,使学生可以通过邮箱很容易找到老师、找到同学,建立高效的沟通。
(4)设置创建群组、加入群组等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之余,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不必在外摆摊入会,可通过网络建立联系、组织活动,提高平台的利用率。
*通讯作者:刘元珍
参考文献
[1] 李宁.网络教学中师生交流模式的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31-33.
[2] 刘念.高校师生有效交流模式探索——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50-51.
[3] 王卓君,王寒珞.走出当下师生交流的困惑[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2:82-83.
[4] 祁超,刘焕杰,张荟萃,王东,阳济民,黎廷湖.高校信息化建设下师生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13.26:59,61.
[5] 姚煜.从课堂言语互动透视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6] 李迎新.中加大学文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对比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2010.2:97-102.
[7] 张婷.高校师生关系疏离现象及其改善研究[D].河南大学,2014.
[8] 田一辰.高校师生关系疏离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考试(教研版),2012.4:17-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