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英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讲方式”教学要求达到“学进去”“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一步,留足时间,体现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学习过程的自控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行为;教学重点;语言积累
“让一步”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不要“嚼烂再喂”,要“让一步”空间,由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出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如何在“学讲方式”下,让四年级学生达到这些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让一步”的教学行为,有了点滴的收获。
一、自主先学让一步。走进丰富的文本
笔者以前有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自主先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己一个人去解决学习的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如有不能解决的,课堂上再进行求教。读了钱锡铭老师的《享受母语》,才明白“自主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自我建构的学习。其基本特征是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学习过程的自控性。
笔者认为四年级学生仍然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性。于是在自主先学和合作学习中应该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需要教师让一步,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在教学新内容时,尤其是第一课时前,教师总会布置预习课文的任务。可是学生也总是不把预习当作作业来完成。这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课前让学生按预习要求去预习。(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通顺的朗读课文,做到朗读的“五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搜集阅读关于香港的过去、今天的发展等资料)在课堂上检查初读,认读课文词语时,结果令笔者大跌眼镜,找了好几位学生,没有一位学生能正确的读出来。这可怎么办,是继续认读,还是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笔者犹豫了。词语都读不好,怎么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呢。于是笔者对学生说:“孩子们,这些词语宝宝很不友善,因为你们连它们的名字都叫不准,看来它们要挡你们朗读的道了。你们打算怎样翻过词语这座山呢?”学生会意了,于是有的打开书,大声地读生字的拼音;有的拿出字典,查起来;有的还拿起笔在书上写着什么。两分钟后,笔者再次指名来读,这次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都把词语正确地读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学生也明显认真了很多,专注了很多。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时,相信一定会读进去的。在检查读文时,其中一句“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结果学生把“暖流流遍”读破句了。此时,笔者让学生停下来,想一想该如何读。笔者没有给学生范读,而是让学生自己停下来去思考该如何读,调动学生的自觉思考和阅读的自控性。第一课时的阅读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应“让一步”,为学生留足时间去读,读通,读顺,从而感知课文丰富的内容和情感。阅读的每一步走的踏踏实实,才会收获异样的精彩。
二、小组讨论让一步,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组讨论是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教师对每一小组进行分工,让程度好一些的学生作为记录员,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互助互学。组与组之间也要互相学习。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有争论时教师点拨,学生不会时教师精讲。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站在学生后面,让一步,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当为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及时亮身。《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月光下记录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教学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围绕主问题:“课文先后写了李时珍哪些故事?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展开进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有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展示:(1)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2)“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3)他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他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找到句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有何收获。各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先作聆听者,把舞台让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文字背后体会李时珍以苦为乐,甘愿付出的精神。再如教学课文第12自然段,李时珍冒着危险亲口品尝鸡肠草和鹅肠草时,让学生讨论:“当时知识渊博的李时珍,这样做值得吗?”经过讨论,同学们有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们明白李时珍这样做是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更是为了老百姓,值得赞扬。这样李时珍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就深深印在了学生们的心中。教学的重点也得到了突破。
三、交流展示让一步,品味精妙的语言
学生语文知识的积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要对文本反复吟诵、积累、创造,通过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感悟来形成。交流展示环节,教师只要给学生投去赞许的眼神,让学生充分发挥,就能更大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例如《雾凇》一课,第二自然段是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表示形成顺序及雾凇形状的词语来读,(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最后,银线、银条、银松雪柳)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结合雾凇的图片欣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画面的美,进一步体味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只要教师让一步,让学生去读、去感悟,长期下去,学生的语言积累会越来越多,语文的文化性会慢慢得到滋养。
四、质疑拓展让一步。说写精彩的体验
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环节。文本中有许多留白,教师可以根据留白或课后问题布置拓展类的作业,达到深化学习、升华情感的目的。例如学习《秋天》后,根据课后练习,让学生写写家乡的秋天或描写一处秋天的景象。结果学生们又是画又是说,有的写秋天的田野、有的写秋天的果园、有的写秋天的菊花、有的写秋天的蓝天白云、山坡小河,把秋天描绘得很美。这时教师在对说话部分进行加工,用简洁的话写个開头,(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秋天到了,秋天来到果园里……)加个结尾,(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我喜欢秋天;我爱秋天,我更爱故乡的秋天……)一篇完整的关于秋天的作义就完成了。《天安门广场》一义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有序,教学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第五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用上恰当的方位词,写出景物的特点。教师给点时间,让学生先写写自己的学校或游玩过的公园等。再如学习《九色鹿》一课后,让学生续写:假如九色鹿再一次遇到落难的人,它还会救他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编故事。只要想象合情合理,故事完整就好。通过续编故事,让九色鹿的“美丽”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教师根据义本的特点,精心安排仿写内容,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慢慢得到提高。
山西省教科院的崔云宏老师说教学有三重境界,第一:教师善教,学生真学;第二: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第三:教师不教,学生能学。这不就是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方式”课堂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吗?语义课堂只要教师“让一步”,给学生更广阔的舞台,学生就会“进一步”,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