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本为依托 让学生爱上阅读

2018-01-16 08:09洪爱波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小学语文

洪爱波

摘要:阅读不是自然获得的行为,而是需要习得的技术。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教师可带领学生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展开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读书活动由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看整本名著穿插进行,学生在持之以恒的读书活动中,慢慢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接触到足够丰富的语言。由此,无意间形成的良好阅读习惯会给学生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为他爱上阅读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书活动;渴望阅读;实践探索

一、现状困惑:“不”字当头难爱阅读

阅读能带来什么好处?一切都可归纳为一则简单的两个层次的公式: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

——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热爱读书,乐于读书,迷恋读书。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笔者学校地处城乡交界地段,外来务工子女几乎占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二,家庭条件总体偏差,学生在家接触阅读的机会不多。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对学生甚至大人的吸引力都远大于书籍。如何使学生的阅读时间在与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竞争中取胜?这是很多老师一直苦苦思索并探究的问题。

研究表明,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父母。但很多家长自己根本不看书,也不具备选书的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方面不愿或不能恪尽职守。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一方面自己看电视、玩手机、搓麻将。家长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导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书,或者假读书,读书时一有风吹草动注意力就会转移。

不爱读书、不会选书、不会读书,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拦路石,成为家长教育学生的心中痛,也成为老师教育学生爱上阅讀的三大难题。那么,有什么操作性强并能成功吸引学生阅读的方法呢?

二、理论指引:路在源头指点阅读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写道:“阅读定律一: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如果学生只遇到阅读的无趣,很少体验到乐趣,那他就会回避阅读。”所以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爱上阅读。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从自然、社会和书本中选择和确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多项思维活动,是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何帮助学生来选书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语文教材仅仅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和一个依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节选自名家名篇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作者这条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外阅读,还可以督促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把阅读原著真正落到实处。

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所以阅读习惯的养成就成为重中之重。多年的研究发现,阅读不是自然获得的行为,而是需要习得的技术。下面笔者就以所教的学生为例,谈谈在四年级上学期如何以教材为依托,系统开展读书活动的实践探索。

三、实践探索:“激”字带头坚持阅读

为了便于分享阅读,笔者尝试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设计主题式阅读。主题式阅读主要由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看整本名著活动穿插进行,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将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课外阅读内容,组成一个“大单元”系统。如果把单元主题比做一根“藤”,教材中的文章、课外搜集来的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与主题相关联的书籍,就好比“藤”上的“瓜”。这样的读书活动,密度高、容量大,有利于学生系统的知识架构和思维重组。

(一)以课本为依托,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好语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仔细研究,笔者决定对第一组、第三组、第五组、第八组这四个单元的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重组、创造、升华,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教材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1.搜集自然奇观,配乐朗诵

第七册语文书的第一组课文在导语中点出:“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在学习这组课文时,教师预先布置一个活动任务:查找阅读各种资料,了解自然奇观,并在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表演一段配乐朗诵作为学习成果展览。

具体活动如下:第一周每天在家阅读一篇关于介绍自然奇观的文章,第二天在晨会课时读给小组成员听。经过一星期的素材积累,小组成员再共同讨论定下将要朗诵的篇目,然后练习朗诵,时间为一周。待到第一组课文学完的同时组织朗诵比赛,要求:四人合作,配乐朗诵。

虽然这次的读书活动形式简单,操作也简便。但是这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读书活动,调动了学困生的积极性。据家长反馈,学生放学做完作业后,就拿出课外书看书找资料,没有条件的就在妈妈手机上浏览关于自然景观的文字介绍,然后摘录下来。朗诵比赛时,音乐与文章相呼应,不知不觉把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想像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这样的读书活动,既不感到压力,又拓宽了知识,学生很乐意去尝试。

2.阅读名家童话,探究作者

语文书中的第三组课文都是童话,《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更是脍炙人口的巨作。但学生对王尔德、新美南吉的其他童话并不了解。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紧紧抓住作者这条线,进行自主地课外阅读,阅读作家的其他作品并了解创作的背景,体会作家的人格魅力。

如学习了《巨人的花园》后,引导学生阅读王尔德的原作《自私的巨人》,学生遗憾地发现巨人居然死了,原文与课文竟然大不相同啊!笔者告诉学生:王尔德被誉为“童话王子”,一生只写了9篇童话,但每一篇都是世界名作。学生由此对王尔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他还写了什么童话。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阅读,再进行聊天式讨论会,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

生1说:《夜莺与玫瑰》这个故事太伤感了。夜莺为了帮助一位学生,用针刺进了胸膛,还要唱歌,把白玫瑰染红,最后死了。其实,我觉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

生2说:《快乐王子》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为了给那些穷困的人们送去健康、快乐和幸福,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它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永远是快乐的!

生3说:看了《快乐王子》,我都哭了,王子的心虽然是铅做的,但是却比人还要善良,他做的好事除了小燕子没有人知道,他太伟大了。我觉得这快乐王子就是王尔德自己,怪不得他被称为“童话王子”。

可以感受到,这样的读书活动不仅使课本里一个个抽象的作家名字走下圣坛,“以文带文”的阅读方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深入把握,更妙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把书读厚”的方法,真可谓一举多得。

3.介绍世界遗产,模拟导游

第五组课文在导语中指出:“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并且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但写导游词是一项非常生活化的习作内容。电脑、手机查阅来的“世界遗产”,学生一知半解,容易出现写导游词仓促为之,模拟导游走过场的情况。

为此,笔者把这次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关注到学生的生活起点:在大家生活的故乡宁波有没有“世界遗产”呢?笔者随即想起2015年开始我国积极推动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计划。而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宁波先民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丝绸之路中国段(海路部分)·宁波遗产一览表中镇海口海防遗址、保国寺、天一阁、天童寺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都一一在册。

于是,本次的实践活动名称就定为“我走在海上丝绸之路”。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没想到这些近在咫尺的景点居然将会成为“世界遗产”。于是全班讨论,定下活动方案:第一步,利用双休日,全班分组自由选择一处景点游览,要求带回照片、文字等各种资料。第二步,小组成员写导游词,然后集众人所长,汇成一篇佳作,四人合作准备介绍导游词。

接下来的日子里,素材整理、PPT制作、小视频插播、导游词介绍,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在愉快的语文活动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更重要的是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学生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促使他们更关注文物的保护。

4.打开奇思妙想,制作剪报

学习第八组课文,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21世纪是个科技爆炸的世纪,报纸、杂志上关于现代科技发展的介绍也是铺天盖地。在本组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想让学生体会父辈们小时候最爱的读书活动:剪报。剪报是一个朴素却雅致的学习生活小窍门,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学生活动时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阅读书报,查找有关科技发展的文章,剪下文字、图片资料,整理分类并集纳成册,并最终做成一本小人书:《日新月异的科技》。

四年级的学生,很少有人去翻阅家里的报纸。剪报,却给了他们翻阅报纸的动力,在报纸中寻找有用的东西,并且留下成为自己的积累。而读报,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一扇和这个世界相通的窗子,让他们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所在。成果交流的时候,学生面对着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图文并茂的剪报本,对读报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以课本为依托,教选读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而却步了”。为了激发学生以自行阅读为乐的动机,在学习其他四组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整本书。主要由全班共读一本书和主题式自由读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安排如下表:

1.全班共读一本书

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第二组课文中《蟋蟀的住宅》和第六组课文中的《卡罗纳》。老师如果能引导得当,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需要。所以,笔者将法布尔《昆虫记》和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定为全班共读一本书的书目。但“传统的全班共读一本书的方法太费时间”,老师平时的教学任务压力非常大,学生阅读时间不够的压力也很大。结果很有可能出现学生越读越没劲,越来越不想读的现象。教师如何既帮助“吃不了”的孩子也考虑“吃不饱”的孩子呢?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说:“我们所教授的,不应是伟大的作品,而应是对阅读的热爱。”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我们在全班共读《昆虫记》和《爱的教育》时,采用教师“朗读给学生听”的办法帮助那些不能独立阅读这本书的学生,并尽量减少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

教师精心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片段,每天朗读给学生听,让他们一边听一边看书。事实证明,当教师不受干扰地大声、流畅地读时,学生都很喜欢听,而且很快就可以沉浸在整本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中。很快,有些学生对这两本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独自并持续默读起来,这时,教师再用分享阅读(在一位学生朗读的同时,其他学生看着手里的书跟着默读)的形式引导更多的学生阅读。

2.自由讀同类书籍

“没有一本书可以满足所有读者的需要,无论这本书是不是经典名著!”所以在学习第四组和第七组课文时,采用同一主题的自由拓展阅读的方式。学习第四组课文时,向学生推荐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等动物小说,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本阅读。同样,杨红樱的校园成长故事作为第七组课文的拓展阅读。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学生抱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读书,可分为自主阅读和阅读交流两种方式进行。阅读交流课,说白了,就是针对书的内容聊天,教师不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也不作任何分数记录,目的只是希望学生在同伴交流中激发深入阅读的兴趣。很多学生还自发地交换书籍阅读,以读书为乐。这种相对集中的主题式自由阅读,将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生活充分融合,从而建构起属于儿童自己的精神家园。

3.以课本为依托,定读书方法

《朗读手册》指出:影响学生阅读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教师对学生朗读的频率和学生持续默读的频率。因此,教师确定读书的方法是:朗读+持续默读。

每天朗读15分钟是美国教育的秘诀。教师可以把这15分钟分成三份,每天晨会时由教师读5分钟课外读物给学生听,学生每天读5分钟给家长听,家长也读5分钟给孩子听。这样的朗读分享,通过教师、家长的引领,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在孩子的脑海中,慢慢会将阅读与愉悦联系在一起,从而吸引学生阅读。

任何习惯的养成之初都或多或少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所以教师可以制定以下的阅读规定来保障学生持续默读的习惯养成:

(1)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有两个限定段:在校阅读的时间是午休时的15分钟,在家则是熄灯前的半小时。

(2)两个规定时间内的阅读不得变换读物。所有读物要在开始前选好。

(3)教师与家长也要陪同阅读,以身作则。

(4)每个人的书包里都要有一两本课外书,只要一有时间,就可以拿出来读。

要想学生爱上阅读,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努力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确保学生的阅读。“确保”,意味着时间上的保证、环境上的打造,以及气氛上的营造。例如,每日午休时的15分钟是班级的自由阅读时间,学生和教师一起静静坐在教室里看书,不做任何教学上的作业。教师也不轻易打破这种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慢慢爱上了这段阅读时光。

总之,阅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种子工程”,需要从理念的更新到内容的选择再到方法的指导,全方面地展开。而教师尝试的“以课本为依托,进行读书活动”的阅读方式,从教学的本质上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我们想要期待的是学生能渴望阅读,在读书活动中,无意间形成的良好阅读习惯能给孩子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为他们爱上阅读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小学语文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